这是一本专为3岁至8岁儿童设计的实用戏剧游戏手册,包含40节课程计划,200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教学提示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本书内容是基于国际先进戏剧教育经验研发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戏剧课程,涉及团队协作、声乐练习、角色扮演,以及服饰装扮、木偶制作和故事表演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参与感的戏剧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早期的各项技能与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在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建立自信心。书末还附有课程模板,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这是一本用于演员排练的戏剧游戏书。本书收录了77个游戏,作为导演带领演员确定和深入剧作文本世界的有效手段。书中以剧目的体裁为切入点,根据写作风格的特殊性对表演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探索方法,借助声音和音乐帮助演员创造剧本中的世界,使排练变得积极、投入、严谨而富有情趣。本书最后亦提供索引,按照能力要求、合作形式、创作方式等给游戏分类,所有这些游戏都是提升演员创造力、团队凝聚力的法宝。
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发展历史,从原来的 土戏 到如今的上党梆子,取得极大的发展变化。 本书结合上党梆子传统舞台题壁及目前上党梆子演出情况,对上党梆子传统戏的继承、发展进行分析。同时对上党梆子20世纪以来演出的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进行梳理,并分析了上党梆子演出面临的困境。 上党梆子作为地方剧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其他地方剧种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西方现代戏剧叙事转型研究》:西方现代戏剧叙事范式的转型可追溯到19世纪末,其转变是同整个西方现代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向同步发生的,它打破了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传统戏剧倡导的“摹仿说”和“情节整一”的叙事原则,叙事范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戏剧功能,如戏剧视角、戏剧语言、戏剧节奏、戏剧时空、戏剧结构等积极参与戏剧的叙事活动,并发挥着功能性作用,使西方现代戏剧呈现出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态势和象征性、写意性、符号性的叙事特点。叙事范式的转变使西方现代戏剧的叙事形态应运而生,具有动态性、整体性、观念性的特点。在现代戏剧叙事转型的过程中,静止戏剧、悲喜剧、境遇剧、狂欢化戏剧、叙事体戏剧、独白型戏剧、文献戏剧等开始形成,它们不仅仅是戏剧的物质形态也是剧作家和舞台导演的精神形态。
赵梅编著的《音乐剧重唱教程(1)》主要选择欧美具有代表性的、其他教材多未收录的经典剧目,有音乐剧《理发师陶德》、二重唱《Pretty women》(美丽佳人)、三重唱《Johanna 》(乔安娜)、四重唱《la amore second me》(我心中的爱)、《 A ggiungi un posto a tavola》(添一把椅子多一个朋友)等。全书剧目经作者精心整理、改编、提炼后使其 具有教学价值和学习意义。
吴小如、张习孔、吴同宾、黄克、白先勇、黄竹三、幺书仪、于天池、丁汝芹、徐适端、张扶直、陈均、古今、钟年、钟鸣、胡海霞、吕文丽、张文瑞等十八位戏曲名家,通过文史知识编辑 的《名家讲中国戏曲(插图本)》为您讲解中国戏曲之美。
越剧发源于浙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繁盛于上海。新中国成立后,越剧之花盛开大江南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出现了“一花引来百花开”的喜人景象。《越剧史话》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用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
《笑的哲学:央视春晚经典小品的社会化解读》可以用“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和“三个宗旨”进行概括。 “一条主线”即改革开放。“春晚”,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来说,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因此,对“春晚”的小品进行解读,需要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条主线,因为这是一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两个版块”即上编和下编。上编是对小品以及“春晚”小品的概括性综述。在进行“解读”之前,首先要“了解”,但目前有关小品方面的书籍亦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先做一个整体性介绍。下编是《笑的哲学:央视春晚经典小品的社会化解读》的重点部分,将“春晚”的小品归为若干类,分门别类对经典,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解读。(这里的分类,以及对“经典”、“代表性”的认识只是一家之言,每个人可能有自己的标准)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3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中华意象”系列共8本,选取 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思想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进行深入的解析。“龙凤”“金玉”等意象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们以其特有的形象和意涵,展示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并丰富着全人类的文化符号。 本书通过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中国国粹昆曲、京剧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其突出的艺术魅力。
《戏曲研究》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于1957年创办的一本学术期刊,是国内早创办的戏曲研究期刊之一。长期以来,《戏曲研究》秉持严谨、朴实的学术作风,继承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也是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及各艺术研究所订阅的重要刊物。第114辑分为六大板块,各个板块独具特色,分别为: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艺海回眸、戏曲音乐、戏曲文化、戏曲生态、戏曲舞台。文章兼有历史感与理论性,是戏曲研究专业学者或爱好者阅读的专业书籍,有一定的读者取向。
著者简介 肯 丹西格(Ken Dancyger),现任教于纽约大学电影与电视学院。著有《广播剧写作》(Broadcast Writing)、《全球编剧》(Global Scriptwriting)、《导演思维》(The Director s Idea)、《电影与视频剪辑技术》(The Technique of Film and Video Editing)等多部优秀教材。 杰夫 拉什(Jeff Rush),美国天普大学电影及媒体艺术系教授、艺术硕士导师。 译者简介 易智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硕士。回国后在台湾 中央电影公司 担任制片策划工作,也担任电视广告导演,曾获得时报广告奖。他执导的《寂寞芳心俱乐部》《蓝色大门》等多部电影,获得观众和影评人的高度赞扬。 黄志明,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资深电影人。曾担任《赛德克 巴莱》《海角七号》《爱》等多部著名影片的制片人。 林智祥,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曾担任《双瞳》等影片副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