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性: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 菲利普 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如戏剧、音乐、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什么是现场表演?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现场性》是所有
从工作坊到剧场的过程中,总有某些东西消失了。 著名戏剧、电影导演彼得 布鲁克说: 在剧场里,我总是犯困。 《西方演出空间简史》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 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 剧场 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 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 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 空的空间 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 现成空间 中更好?
本书囊括话剧舞台艺术元素,集剧本、创作过程、思想内涵、导演追求、专家评议、以及灯光、舞美、音乐、服装、化妆、演员 经验体会于一体,不惟可读可藏,更可用于专业人员操作,具有实用、指导特质。该剧演出时,如是表述梗概 一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深情颂歌一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旗帜上的绚目异彩。1939年6月,全面抗战已进行了两年,大半个中国已沦陷,山西境内的日寇一次次扑向中条山,企图由此越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占领全部中国国土。由陕西地方军为主组成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守黄河北岸,誓死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半壁江山。在艰苦的一场战役中,一群十六七岁、刚刚入伍的陕西 冷娃 ,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之后, 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义无反顾地走向母亲河一一黄河。他们吹着唢
本书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舞台与银幕上的莎剧改编与演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十余出改编个案,涵盖了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主要剧种以及一部电影改编,在探讨相对传统的戏曲改编的同时,也加入了对实验性独角戏以及双语戏剧改编的探讨,从学理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在改編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所发生的改写与变异,所产生的新的内涵与意义,反映出莎士比亚戏剧在当代中国跨文化改编与演出所具备的世界胸怀及强烈的本土意识。本书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戏曲改编,有助于了解东西方戏剧的新动向以及发展趋势,深化我们对莎剧文学经典、戏曲艺术范式以及跨文化戏剧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民国以降,北京戏剧在城市近代化的激荡变革中承袭着传统并吸纳着新质,形成了初步发展的戏剧市场体系。本书试图通过对1912—1937年间戏剧市场的剖析,还原戏剧市场在行业结构、基本业态、运行机制、竞争态势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基本面貌,并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视角下判定其发展阶段及其转型特征。北京戏剧市场的发展变迁,体现了近代化进程中城市戏剧发展的普遍性历史境遇和转型特点,也彰显出北京从帝都向地方性城市转进过程中的独特发展脉络和文化意蕴。
《莎士比亚传奇剧中的历史书写》以莎士比亚创作晚期(1608 1613)的六部传奇剧《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亨利八世》《两个贵族亲戚》为研究文本,以其传奇剧中的历史书写所反映的历史思辨为研究问题,以 历史解读 为研究方法与视角,对莎士比亚晚期的戏剧创作与艺术理念进行了深入探索。作者认为,莎士比亚在其风格独特的晚期戏剧中,通过利用历史、参与历史、质疑历史的方式,以戏剧这一在15 16世纪尚属于 历史 范畴的文学体裁书写了英格兰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并对当时的历史概念与历史效用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莎士比亚通过对自我语言风格的改变,通过对语言与述史、自然与艺术,以及旧典与新篇之间相对关系的探讨和演绎,既参与了因15 16世纪历史概念、历史观及历史研究方法的悄然改变而产生的诗歌和历
李跃忠编的《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开场吉祥戏剧本选校》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开场之吉祥喜庆剧本的整理、研究,能为中国戏曲、民俗学、民间文学等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戏剧教育原来是这么精彩、这么激动人心!戏剧体验可以为孩子带来很多益处。它拓展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由此培养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它是很好好的学习方式,为各学科的学习提供真实生动的语境。戏剧中的
你即将作为一名戏剧导演,和你的学生开始一段美妙的旅程!可你无所适从!成功运作一个戏剧项目,你需要资金、场地、剧本、团队,还要面对排练演出中的各种困难,以及技术方面的麻烦。事情千头万绪,该如何起步呢?
本书主要从视觉文化时代语境出发,审视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艺术转型话题。首先,梳理视觉文化的主要理论、当代戏剧与视觉文化的联系,以及199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视觉化转型的时代语境,主要是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
本书是一部关于表演艺术的研究著作,全书分为七大板块,内容分别涉及音乐表演、钢琴表演理论、戏曲戏剧表演、舞台舞蹈表演、影视表演理论、表演教育、表演艺术新著推介等。全书既有关于各类表演艺术的基础理论探讨,也有关于表演艺术实践的创新尝试, 探讨了关于表演艺术理论的教育动态与教学实践,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提出了在线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并指出 线下表演艺术教育的差异与优缺点,进而提出了表演艺术可能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戏曲锣鼓经是以口头背诵的锣鼓谱,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并形成一套套的锣鼓点,将各种锣鼓点按照实际音响与节奏口头背诵,就称为锣鼓经。目前中国较多的戏曲剧种,在表演,舞蹈动作和启唱中所运用的锣鼓经,大多以京剧锣鼓为主,本教材主要介绍京剧基本的、常用的锣鼓经,并根据我省的戏曲剧种特点,介绍了绍剧和婺剧的常用锣鼓经,供读者了解、学习和参考。为了传播,推广介绍中国戏曲打击乐丰富多彩的独特风格,教材配有英文说明;对京剧常用的、基本的锣鼓经配有网址链接通过生成二维码的形式提供。读者只需通过扫描对应二维码就可查阅和学习,同时对照教材中的锣鼓经谱例说明,可达到尽快熟悉了解,加快学习进度的初衷。
戏剧与哲学是一对古老的搭档,彼此共生又相互竞争。巴迪欧重新审视了这一对共生于古希腊的“老伙计”之间的千年对话,并赋予其新的阐释——戏剧和哲学在根本上共有一个问题:如何用某种方式告诉人们,是否还有在他们日常生活行为之外的生活可能性。 《戏剧颂》是阿兰·巴迪欧和尼古拉·张于2012年在阿维尼翁戏剧节的一次公开对话。对话围绕“哲学戏剧”,戏剧与哲学,戏剧与舞蹈、音乐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而这场对话本身也不乏戏剧性。 《戏剧颂》介于哲学著作和戏剧理论之间,对话的形式让它易读易懂,对于从事戏剧或喜爱戏剧的人们尤为适用。本书还特别收录法国剧作家阿尔弗雷德·雅里的代表剧作《乌布王》,此剧被誉为荒诞派戏剧的先驱之作,由诗人、兰波译者王以培先生翻译。
王志达,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表演系声乐教师, 二级演员,教育学博士。教授课程:声乐训练。“力量之声”流行美声演唱组合成员。李云,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绍兴文理学院讲师,演员。作为一部经典歌剧,《原野》中的经典段落不仅是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素材,而且作品中丰富的人物形象与音乐内容结合巧妙,为声乐教学提供了 的美育素材。通过对该歌剧主要人物形象的细致研究,帮助学生 好地平衡演唱技术与审美,通过文本分析等手段将音乐中调性、织体、节奏等音乐创作技术与戏剧表达进行提炼、总结,帮助学生 贴近戏剧人物地演唱,从而达到审美的主旨。因此,其中音乐元素与丰富的审美内涵需要 深入地研究、挖掘,这也是本文将《原野》作为研究中心的原因之一。歌剧《原野》人物相对较少,又是中文歌剧,且采用了西方经典歌剧
本书以英国当代戏剧中表现的家庭伦理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的、美学的方法加以考察,从社会学、伦理学、叙事学角度展开阐释,旨在打开人们的伦理视野,了解不同地域和文化及不同社会阶段中的家庭道德伦理观念的特征及其戏剧表达。本研究借鉴当代家庭伦理学的讨论,回到英国当代戏剧所展现的具体而微的当代伦理对话现场,从历史的角度重点厘清二战后剧作家所表达的家庭伦理思想与社会家庭伦理取向之间的关系,客观理解、把握和判断英国当代社会伦理的新变,探究其如何影响和制约了人们的家庭生活。本书还将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和伦理叙事批评理论和方法,研究戏剧中家庭伦理叙事的特殊逻辑,阐释面对公众的戏剧艺术在将家庭伦理主题转换为伦理叙事艺术,进而参与解构旧伦理和建构新伦理方面的独 值。
......
本书上篇以人物评传的写法,重温梁郁南从事戏剧工作40多年来的艺术经历,并试图从观察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对其创作历程进行阶段性的划分和概括,同时客观地综合粤剧界和理论界的评价,对梁郁南在戏剧文学上的成就和对南粤剧坛、粤剧事业的贡献给予肯定。 中篇从梁郁南从事戏剧创作35年来的众多作品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艺术赏析。一方面通过对剧作进行文本解读,结合舞台演出,比较演出本与剧作本的差别,从而发现舞台演出本的改编与审美价值。另一方面,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挖掘作品的价值取向、文化意义,揭示隐藏在作品内部的人文气质和哲学思考,从宏观上把握剧作总体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如剖析《金陵残梦》《睿王与庄妃》《大明遗士》《花月影》《户部黎公》《保金与夫人》《林召棠》《郑成功》《罗侯
本书以英国当代戏剧中表现的家庭伦理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的、美学的方法加以考察,从社会学、伦理学、叙事学角度展开阐释,旨在打开人们的伦理视野,了解不同地域和文化及不同社会阶段中的家庭道德伦理观念的特征及其戏剧表达。本研究借鉴当代家庭伦理学的讨论,回到英国当代戏剧所展现的具体而微的当代伦理对话现场,从历史的角度重点厘清二战后剧作家所表达的家庭伦理思想与社会家庭伦理取向之间的关系,客观理解、把握和判断英国当代社会伦理的新变,探究其如何影响和制约了人们的家庭生活。本书还将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和伦理叙事批评理论和方法,研究戏剧中家庭伦理叙事的特殊逻辑,阐释面对公众的戏剧艺术在将家庭伦理主题转换为伦理叙事艺术,进而参与解构旧伦理和建构新伦理方面的独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