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介绍京剧文化的书,以 一戏一文一图 的形式,从说戏、说角、杂说、戏词等几个角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百出经典京剧曲目。同时附带了 京剧大事年表 京剧舞台掠影 一台戏词 (《霸王别姬》),以全面展示京剧的历史发展脉络、艺术形式缩影和叙事特色,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真正地走进剧场 看戏 ,感受京剧的魅力。 在书籍结构设计上,希望读者打开这本书时,像是拉开一道通往京剧艺术的大幕。 给读者的一封信 就是一次邀约,读者借由一张 戏票 ,走进 剧场 开始 看戏 。目录设计成京剧舞台的幕布,大幕拉开戏目显现,幕布后面,生、旦、净、丑几大行当角色的人物渐次出场。 书籍设色按京剧舞台枣红色大幕、浅绿色二道幕、浅黄色三道幕来设计,借此烘托出舞台的氛围。每折戏相对独立,阅读从戏目、戏名、戏种、说
脸谱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属于工艺美术性脸谱,一种属于舞台实用性脸谱。脸谱的研究分为三个流派:以生理学大家刘曾复先生为代表的“系统分析法”,与齐如山先生的“分类溯源法”和翁偶虹先生的“钩奇探古法”三足鼎立。《京剧脸谱图解(精)》就是在刘曾复先生顾问下,由其亲传弟子盛华先生勾描绘画,并由戏曲理论家常立胜先生撰文而成。在“系统分析”理论“遵循整体性、相互联系性、有序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基础上,该书所绘脸谱集中了杨小楼、郝寿臣、钱金福、范宝亭、侯喜瑞、王长林等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谱式,使得书中作品有出处,有根据,准确而不花哨,摈弃怪异,讲究实用。按历史顺序排列,选择了从上古、殷周,经秦汉、两晋、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明、清各朝的部分京剧人物脸谱,笔法细腻,着色准确均匀,
......
《三六九画报》创刊于1939年11月,创办人为朱书绅,逢三、六、九日出版,至1945年10月停刊,共刊行36卷。该刊“以介绍世界知识、提高文化水准、发挥戏剧艺术、提倡正当娱乐”(《休刊辞》)为宗旨,经常为该刊京剧部分撰稿的有张聊公、陈墨香、景孤血、翁偶虹、冯愚麟、汪鑫福、黎朔、松声等诸多 的京剧史研究者、剧评家、剧作家。除大量的剧评、史料、艺事报道之外,还连载有《听歌想影续录》《活人大戏》《脸谱勾奇》等有价值的著述,颇受读者欢迎。 《三六九画报》全面、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的舞台面貌和 演员的言行踪迹,为京剧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时代变迁实况,填补了京剧在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史料的空白。《三六九画报》的出版发行距今已70余年,原书存世无多,资料珍贵。
《三六九画报》创刊于1939年11月,创办人为朱书绅,逢三、六、九日出版,至1945年10月停刊,共刊行36卷。该刊“以介绍世界知识、提高文化水准、发挥戏剧艺术、提倡正当娱乐”(《休刊辞》)为宗旨,经常为该刊京剧部分撰稿的有张聊公、陈墨香、景孤血、翁偶虹、冯愚麟、汪鑫福、黎朔、松声等诸多 的京剧史研究者、剧评家、剧作家。除大量的剧评、史料、艺事报道之外,还连载有《听歌想影续录》《活人大戏》《脸谱勾奇》等有价值的著述,颇受读者欢迎。 《三六九画报》全面、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的舞台面貌和 演员的言行踪迹,为京剧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时代变迁实况,填补了京剧在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史料的空白。《三六九画报》的出版发行距今已70余年,原书存世无多,资料珍贵。
脸谱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属于工艺美术性脸谱,一种属于舞台实用性脸谱。脸谱的研究分为三个流派:以生理学大家刘曾复先生为代表的“系统分析法”,与齐如山先生的“分类溯源法”和翁偶虹先生的“钩奇探古法”三足鼎立。《京剧脸谱图解(精)》就是在刘曾复先生顾问下,由其亲传弟子盛华先生勾描绘画,并由戏曲理论家常立胜先生撰文而成。在“系统分析”理论“遵循整体性、相互联系性、有序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基础上,该书所绘脸谱集中了杨小楼、郝寿臣、钱金福、范宝亭、侯喜瑞、王长林等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谱式,使得书中作品有出处,有根据,准确而不花哨,摈弃怪异,讲究实用。按历史顺序排列,选择了从上古、殷周,经秦汉、两晋、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明、清各朝的部分京剧人物脸谱,笔法细腻,着色准确均匀,
清代康熙时,久居河间府的绿林好汉窦尔墩,在比武时被黄三太用暗器所伤,羞愤之下到连环套聚义,仇恨始终铭记于心。10多年后,窦听说梁九公代替康熙皇帝乘骑皇帝御赐宝马到口外行围射猎,这个消息勾起窦尔墩的强烈
。。。
。。。
。。。
《名伶访问记》是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报纸、杂志上登载的一些 京昆剧演员访谈的编集,其中也有许多前辈京剧演员如田桂凤、侯俊山、龚云甫、陈德霖、王长林、高四宝、裘桂仙、王琴侬、时慧宝、钱金福、尚和玉、金仲仁、王凤卿等。访谈主要内容为被采访演员的家族历史、表演轨迹、表演剧目、表演技术、表演理念等方面的阐述,涉及梨园掌故、皮黄历史、演员修养、职业精神、剧目编排、科班教育、戏班管理等方方面面,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京剧名演员以及他们对京剧的理解的认知维度,许多理念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是建构当代京剧学很好的参考材料。 本书内容 史料价值,珍贵性不言而喻,伶人自身,脱下戏服,现身说法,传递出的信息领域 广阔。特别是一些名伶,如田桂凤、程继先、马连良,他们对戏曲表演理念的认知与实践,可以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