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东北之参——吉剧、北国之花——龙江剧、唢呐之歌——海城喇叭戏、辽南瑰宝——辽剧、蒙乡之花——阜新蒙古剧、满族飞歌——新城戏等。
本书共分为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南国红豆——粤剧;南国奇葩——潮剧;敬神大戏——正字戏;流寓文化——雷剧;轻歌曼舞——白字戏;客家梨园——广东汉剧;戏苑拾英——地方戏剧。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高级》三本。 《相声艺术教程(中级)》是“相声艺术教程丛书”的第二本,延续一本课程教学的形式,难度较一本稍有提升,内容涉及口齿训练、眼睛练习、节奏、韵律等,结合漫画形象,将相声基础知识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相声艺术教程(中级)》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戏曲为何要编演现代戏?尽管实践上一直在做,但并没有取得共识,甚至业界的一些人也不认可创编现代戏这一做法,认为戏曲是在农业社会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它的艺术只能表现古代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用戏曲来做现代戏,反映现代生活和表现现代文化,卯榫不合,用错了工具。业界一些人带着这样的认识,尽管出于多方面的原因来编演现代戏,自然是不会全身心地投入了,更舍不得耗费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来打磨一部现代戏的剧目,于是,多数现代戏剧目成了“快餐文化”,很多是问世之日就是死亡之时,极少成为一个剧种、一个剧团或一个艺人的代表性剧目的。 这种错误的观念已经成了戏曲现代戏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们说它错误,是基于下列的理由: 一是从戏曲发展史来看,无论哪一个时代,戏曲都有表现“现代”生活的“现代戏”。宋杂剧
大本曲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但由于种种原因,其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老一辈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努力,但是,总体而言,大本曲的研究在历史源流、艺人作用、文化功能等方面还存在值得深入的空间。《白族大本曲研究》拟从新的角度对大本曲进行观照。即借鉴艾布拉姆斯关于艺术作品四要素的分析模型,建立了大本曲文化系统的结构模式:以大本曲为中心,其与社会文化、艺人和观众之间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稳定又充满互动的系统。进而,《白族大本曲研究》对大本曲这一艺术形式的本身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大本曲与其文化系统中另外三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希望能更系统、深入地认识大本曲这一与白族民众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闽中明珠——闽剧;侨民乡音——高甲戏;南戏遗风——莆仙戏;闽浙之音——梨园戏;千古绝响——四平戏;福建乱弹——北路戏;戏苑拾英——地方戏剧。
本书主要指湖南戏曲种类与艺术。包括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戏、新晃侗族傩戏。
《戏在民间:韩再芬戏剧表演艺术评论集》不是一部仅仅用来宣传黄梅戏代表人物韩再芬的书籍,而是一部将韩再芬当作戏曲表演艺术的个案进行深入剖析的富有学术性的评论集。阅读了这部作品,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黄梅戏和其代表人物韩再芬,还会对戏曲艺术的美学特质有更准确的把握。
《中国古典戏曲概念范畴研究》以中国古典戏曲的基本概念为研究单位,分为戏曲名目、戏曲体制、戏曲民俗、戏曲词语五大类,研究了诸如“优”、“弄”、“身段”、“程式”、“插科”、“打诨”这些戏曲专有名词的起源,定义和含义的演变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