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作品诞生的关键是正确的设计理念。作者利用多次到国外交流与考察的机会,深入到城市、村镇,拍摄下大量的街头平面设计、产品设计以及建筑、雕塑等公共环境设计方面的珍贵资料,并就这些资料与国外的学者探讨艺术设计的相关问题,集结成书,彰显出隐含在这些作品背后的设计理念。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进入一扇崭新的设计思维大门。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其他从事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员阅读使用。
《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汇集编纂了一批武生行老艺术家谈艺论道的口述实录,如王金璐、郭景春、李幼斌、祝元昆、李幼麟、杨少春、马玉璋、李卜春、高牧坤、双翼翔、梁斌、俞鉴、李春仁、李润声、张善麟老师,谈南北武生表演特色,是《京剧大家绝艺录》的开篇之作。采访目的主要是挖掘老艺术家身上的特殊表演技能等“宝藏”,采取谈艺说戏的形式,兼顾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特色,使本书成为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教材,也是培养京剧人材,培养京剧观众的典范之作。 “京剧大家绝艺录”系列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开展的京剧艺术资料抢救工作,着力从众多京剧艺术大家们那里搜集整理艺术结晶,把一批批特色鲜明的精湛技艺汇总成册成图成像,通过学子们严谨规范的学习继承,使之薪火相传,绵延不断。该丛书是对各个京剧流派
随着日人的入侵,新剧又增加了救亡的主题,并且日渐成为主流。例如抗战时期的《放下你的鞭子》《丽人行》等等剧作,便是对日军侵略罪行的直接控诉。 民国时期的新剧,直接与时事呼应者占了很大比重。文艺作品的价值,是表现相对永恒的人性,还是为当下服务?这个问题已经有太多的讨论。我们在这里只试图梳理民国新剧的脉络,记述各个戏剧流派和团体的兴衰,勾勒洪森、李叔同、曹禺等剧坛翘楚的创作生涯和生命浮沉。 倏然来去的剧人们,风流未散,余韵悠长。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我国仍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流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众多的曲种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
本书是关于明清时事剧的一部专著,从时事剧存在的社会背景、剧作者的创作心态、时事剧之本事、时事剧批评与理论探讨及舞台表演形式的衍变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共分为山西土戏——上党梆子、晋戏之母——蒲州梆子、晋腔晋韵——中路梆子、戏苑拾英——地方戏剧共四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明代八音歌舞形成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一代宗师赵清海等。
《中国古典戏曲概念范畴研究》以中国古典戏曲的基本概念为研究单位,分为戏曲名目、戏曲体制、戏曲民俗、戏曲词语五大类,研究了诸如“优”、“弄”、“身段”、“程式”、“插科”、“打诨”这些戏曲专有名词的起源,定义和含义的演变与使用。
语言是人的能力,语言表演铸造美好人生!全新打造、内容厚实、业界认可的性的语言表演教科书!《语言表演》介绍了诗歌朗诵的技术、技巧,儿童故事的加工改编及演讲方法,以及儿童创作的要点,语言表演教学活动纲要等内容。
本书主要指湖北戏曲种类与艺术。包括汉剧、楚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等,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
《基于文化地理学的中国相声剧研究》将结合文化地理学理论,通过逐渐深人的方式考察相声剧的各个维度,对其进行研究。首先厘清的是相声剧的概念,通过对“相声剧”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名与实的辨析,从而框定出“相声剧”理论与现实界域;接着通过史料考察的形式,整理出相声剧形成与发展的历程;然后结合文化地理学的视野,分析的相声剧在文本内涵、叙事结构、美学追求上的不同特征。通过相声剧的研究,笔者认为,相声剧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的历史与文化,但又结合了西方的戏剧观念,这促使这种艺术形式具备了多元空间碰撞的特征,并推动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品质。
本书从戏剧史学的角度,全面发掘清理禁毁戏剧史料,具体考察了禁毁戏剧的历史过程、特质规律及其对中国古代戏剧发生发展、形态衍变的作用和影响。作者在关注禁毁戏剧与中国古代戏剧史参差伴生、交错互动的关系中,结合社会学及文化研究,指出制之以礼,治之以法,观念性禁戏与制度性禁戏相结合,是禁毁戏剧不断强化权力话语统制的关键,并联系官方文化政策的复杂性探讨了戏曲接受、传播禁止与社会控制的影响问题。作者认为,禁毁戏剧的权力话语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割裂了中国古代戏剧艺术诸要素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及戏剧艺术自然聚合的形态机制,对戏剧艺术本体及其价值功能进行了过度筛选和抑制,在演剧活动、群体参与、剧本剧目方面阻滞了戏剧艺术母体资源的自我更生与生态平衡,从而影响了中国古代戏剧史的发生发展进程。
这是一本对昆曲艺术进行介绍和赏析的著作,是作者多年来对昆曲艺术感悟的总结。昆曲,是一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有天生的优势,也先天地注定不易传承。针对当下人们对昆曲的了解情况和曲艺传承现状,作者立意于解答“什么是昆曲”“怎样看待昆曲”“如何传承和发扬”等问题,以独特的视觉赏析昆曲珍本,探索昆曲历史,为读者阐释了昆曲文化魅力,分享了在剧本、表演、人物、风尚、演变诸方面的收获。全文围绕昆曲曲本、昆曲文化,昆曲历史、发扬传承等方面,分为“感悟”“品味”“读史”“沉思”“行屐”五个章节,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昆曲,领略昆曲艺术魅力,进而引发社会对昆曲传承的关注和思考。
《实验话剧导演人格研究(1987-2004)》首先对“探索话剧”和“实验话剧”这两个概念作了较清晰的界定,对彼此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等问题作了较详细的阐释。《实验话剧导演人格研究(1987-2004)》通过对中国话剧发展史的梳理和反思,较深入地论析了中国实验话剧导演产生的文化场域。《实验话剧导演人格研究(1987-2004)》较深入地揭示了实验话剧导演的公共角色欲望,并结合其作品较细致地评析了他们的创作动机。《实验话剧导演人格研究(1987-2004)》从中国话剧发展史的角度具体论述了校园戏剧和实验话剧之间的天然关系,以及民间演剧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姿态。《实验话剧导演人格研究(1987-2004)》运用精神分析的原理,具体论析了六十年代出生的实验话剧导演的童年经验和个人性格与其话剧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