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了 45 首声乐作品,内容有古曲、中国民歌、创作歌曲和歌剧、戏曲选段四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歌曲,选编者于丽红是国内目前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编著者对其中的大多数歌曲编配了钢琴伴奏部分,使其便于声乐教学与自弹自唱。本书有五线谱、也有简谱,便于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和欣赏者使用。另外,本书含有 CD 光盘,其中有部分歌曲的演唱示范及伴奏音乐,以便于声乐学习者聆听与学习。
这是一本着重研究分析西方古咏叹调、早期歌曲和艺术歌曲(不包含歌剧)的实用型教材。全书以时间为主线,分析论述了从公元前苏美尔时期一直到浪漫主义时期这一长段时期中,西方声乐艺术发展的脉络和标志性人物及作品。章是16世纪之前声乐艺术发展的综述,不涉及具体作品的分析。从第二章至第四章,论述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歌曲概况,并精选了标志性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加以分析。第五章集中分析论述了大型声乐作品和声乐套曲。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将所选作品的外文歌词逐字进行注释,同时提供歌词直译。为使用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和实用性的学习资料。
中国的戏曲音乐形式主要由唱腔与伴奏(文场与武场)组成,伴奏除包腔外,还有润腔、拖腔、跟腔、随腔等多种形式,从而形成许多剧种 支声型 多声音乐形态。山西戏曲以山西四大梆子占地为主的生存态势,从各剧种的伴奏方式、演唱方式及表现要求(剧本题材),大致构成了支声型、主调型、接应型、复调型和综合型等五种多声形态类型。但随着新音乐工作者和专业作曲家的介入,其创腔技法也随之由原先传统的多声创腔逐步融入西方多声部和声配器等作曲技术,逐渐形成中西多声创腔技法的融合与衍变。然而,山西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产生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制度。无论是外围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改革要求还是艺术本身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无形当中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