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自古以来就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其传承与演变,可以折射出社会风尚与历史文化。 本书按照从史前至民国的年代顺序,将中国首饰的文献资料与出土实物相结合,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头饰、耳饰、臂饰、胸饰、手饰为纲,以中国首饰文化风俗为线,辅以1000余幅精美彩图,全面呈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流变、人文情怀与时代风貌。 全书史料丰富翔实,内容生动有趣。 本次修订特别收录近400幅作者精美手绘插图,忠实还原了首饰的原貌与细节,为全书增添了更多的视觉享受与艺术魅力。 一本在手,可鉴精美首饰,品古人情怀,赏华夏美学,学品位穿搭,提个人修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史。
《民族装饰资料集》系列书籍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装饰纹样的多姿多彩,本册为第1册,包括布依族、侗族、哈尼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黎族、傈僳族、羌族、水族、土族、土家族、瑶族、彝族、壮族,从各民族的 典型装饰 展开介绍,以 文字 图例 纹样 形式呈现,从 装饰溯源 装饰载体 形式特征 组合搭配 四个方面进行描述,配合简洁清晰的 图例 辅助说明主体 纹样 ,将纷繁复杂的民族装饰以最直观的方式 讲清楚、说明白 ,让民族装饰不再神秘莫测、晦涩难懂。 书籍配附纹样索引和附录色卡。所有装饰纹样均为矢量绘制,对不同载体装饰在数字表达上进行类型化梳理,并拆分单独纹样,还原图案规律与经验,使原图像材料清晰化、标准化。色卡提取了纹样搭配色值,方便读者有针对性地查阅、理解和使用。
《留住手艺(增订版)》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巧手学吉祥剪纸:入门篇》中所教授的剪纸作品以民间吉祥图为主。这些剪纸作品多用寓意、谐音和象征的手法进行创作,形象生动逼真、推陈出新,将民俗吉祥语句和现代美学意识相融合,寄予人们吉祥寓意,美化人们的生活。
中国近代百年波澜壮阔,风云际会,老广告好 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渗透在历史的航程中,老 广告老商标画面所表现出的东西,几乎涉及社会生 活的各个层面,可谓包罗万象。老广告、老商标画 面不仅可以折射时代,也能勾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的 回味。老广告揭示了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东方 传统,什么是民俗风尚,什么是百姓生活,还有, 什么是前尘往事的一种温暖。由国庆的研究既关注 老广告的画面美,又重视它所承载的商业文明的历 史价值,通过老广告,使读者对其所折射的中国文 化和东方传统心存敬意。每一张广告的背后,作者 都在掰开揉碎地给你讲那个年月的故事,甚至是传 说。
《独弦琴 : 京岛海韵》是一部多媒体图书,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广西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非遗广西 丛书中的一册。作品以独弦琴为写作对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普及独弦琴的历史发展脉络、结构、曲目、非遗传承人故事等,生动形象地传播京族独弦琴艺术文化、京族文化,旨在保护、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图书配套使用多媒体技术,将独弦琴的音频、视频导入,读者扫码即可领略独弦琴的独特艺术魅力。
琵琶歌是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侗歌中的一种古老的歌谣。本书收录的琵琶歌近100首,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对于研究侗族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家庭婚姻、历史事件、劳动生产、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史料价值。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利用明清俗曲作曲牌,用淄川当地方言创作编写的讲唱唱本。其创作动机主要是惩恶劝善、醒世救弊,宣扬伦理道德。内容写的都是老百姓日常关心的问题,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以及赌博、嫖娼、悍妇、妒妇等社会问题,也有一部分俚曲揭露封建官场的腐败,反映劳动人民的困苦和反抗精神。聊斋俚曲是包括小曲、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内的艺术综合体,是蒲松龄的伟大文学成就之一,是聊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被列入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蒲松龄一生创作俚曲十五种,即《墙头记》《姑妇词》《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磨难曲》《增补幸云曲》。
本书对陕北炕头石狮子艺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类型整理、艺术分期和客观描述,通过对大量的实物及图像的比较研究,对陕北炕头石狮子的艺术源流、风格特征、文化内涵及美学特征作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并以此解读和折射了厚重而博大的陕北文化。
陕北剪纸是生长于陕北大地的一朵民间艺术之花。本书从人类学、美学的视角,对陕北剪纸的起源、陕北剪纸的历时性延存、陕北剪纸与相邻艺术的关联、陕北剪纸的族域性、陕北剪纸的审美特性、陕北剪纸的文化人类学价值、陕北剪纸的危机与新生等多个维度,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和阐释。
本书主要论述了民间艺术的类型、价值、里程等。民间艺术产业化在其主体、客体、中介与环境四大系统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存在两条路径,即民间艺术直接产业化与民间艺术间接产业化。前者指将民间艺术本身作为文化产品进行产业化运营;后者则是将民间艺术的造型、图案纹样、色彩、音乐、舞蹈等元素提炼出来,创意性地应用到设计业、演艺业、动漫业、影视业等产业的产品开发中,提升其文化附加值,并以这些文化产品为载体,实现民间艺术元素的规模化生产与消费。
本书集中展现了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田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田星在剪纸艺术上的学习、成长之路及其不同时期的剪纸作品。田星是陕西人,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剪纸,掌握了陕西剪纸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色。1991年,田星定居深圳,在陕西剪纸的基础上,融南方文化艺术于其中,创作了大量融合南北文化艺术的优秀剪纸作品。这些作品寓意吉祥、题材多样、构图饱满、形式不一,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本书共有 来自黄土高坡 到深圳 立志非遗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田星学习、创作剪纸的艺术历程及其相应的剪纸作品,图文并茂。
《江湖续谈》是 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20世纪30年代连载于《新天津》《现代日报》上的文字结集,另以1953年连先生在中国作协的一篇发言作为附录。全书的内容,由连先生的女儿连丽如、女婿贾建国两位进行注释整理。此外,我们邀请插画师根据全书内容制作了30幅插画。《江湖续谈》是连阔如先生有关“江湖”的第二部书,关注清末民初的市井生活,篇幅较多的是有关那个时代艺人的生活与作艺,是我们了解旧时代社会风貌的好读本。整理注释者也是“江湖”中人,故对于书中所提到的行话,艺人出身、师承等都有清晰了解,所做注释 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是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文联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题项目,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 中国民间泥彩塑艺术,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集成融泥彩塑技艺、作品、历史、传承于一体,集中国民间泥彩塑之大成,成为民间文化抢救性述写的范本。本集成对实地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不仅介绍了极富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各地泥彩塑作品,更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地呈现了各地区民间泥彩塑的演进历程和发展状貌。在本集成中,不仅展示作品,重要的是关注到了艺术背后的人,更有对民间艺术传承与民生关系的深入解读。本集成精选全国有代表性的泥彩塑之地:天津 泥人张 ,无锡惠山,广东大吴,陕西凤翔,北京,河南浚
两个人是指郭佩珍、刘兰英这两位陕北*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大师。两位剪纸大师的作品,集中体现了陕北的地域风情与文化内涵。本书即是作者对郭佩珍、刘兰英两位剪纸大师的长期跟踪采访记录的呈现,是关于两位剪纸大师的作品分析与艺术思想探寻,也是关于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状态的考察与忧思。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 12 个世居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在八桂大地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广西各民族在适应自然,创造历史,与自然和历史对话过程中创造出多姿多彩、丰富厚重,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