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描不画,取纸即剪,剪随心到,用灵巧的双手把民风民俗、经典故事、生活信仰和内心情感用剪纸记录和表达,是民间剪纸以人传承记忆的重要方式。 本书基于非遗传承人郑蝴蝶、刘晓迪女士多年剪纸教学的宝贵经验,以非遗的教育性传承为切入点,结合剪纸技艺家族传承的特点,系统地阐述了不描不画学剪纸启蒙、探索、实践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汇集了上百个原创教学案例。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刘晓迪老师亲自示范,录制20个剪纸视频。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背景的剪纸爱好者及非遗传承人借鉴、学习,是民间艺术家在非遗传承领域的一次富有独创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不描不画是不用通过描图,完全在脑海里构思成型,直接剪剪纸的方法,这种剪纸方法的训练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手眼协调、大脑发育十分有益,有助于提高孩子们
《留住手艺(增订版)》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如同一朵花上也蕴含着存在的法则,在器物上也会体现工艺的法则。《工艺之道》阐述了何谓工艺之美、何谓正宗的工艺、人们对工艺的误解以及工艺的未来发展,是柳宗悦先生*早的关于工艺性质的文集,也成为 日本民艺运动 的理论奠基之作。正宗的工艺之美,是美与用的结合,是匠人的信仰、热情与勤劳浇灌而成,是无心之美,是自然的恩惠。在美将消逝的年代,守护工艺需要集结的众生之心。透过他的阐述,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今天的日常生活,重拾对手工艺的尊重与珍惜。 工艺之道,是民众之道,无心之道,无我之道。
我们为何对民艺之美熟视无睹? 在那些质朴的民间器物中,可以看到无限深沉之美。 在清贫与静寂中,竟然可得到任运无碍之三昧。 在众多被无视的民艺品中,隐藏着未来的美之国度。 这本小书是关于民艺论的入门之书,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先生本人*为满意、论述*秩序的作品。他为民艺正名,以丰富的内容,对工艺美学以新的视角进行阐释,将公众对民艺的种种误解和不准确的解释予以清理。跟随柳先生的脚步,我们欣赏民艺的朴素与真诚之美,体味民间器物所蕴含的万物哲理和生命智慧。
琵琶歌是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侗歌中的一种古老的歌谣。本书收录的琵琶歌近100首,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对于研究侗族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家庭婚姻、历史事件、劳动生产、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史料价值。
本书是柳宗悦先生四十年民艺之路的沧海拾珍。他*早提出 民艺 概念,著书立说,普及推广 民艺 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创办日本民艺馆,收集整理民间器具,用毕生精力保护发扬日本传统手工艺。四十余年中,柳宗悦先生及其同仁走过了一个无比漫长而艰辛的历程,而他的民艺理论与实践,对于今天我们本土手工艺传统的守护与传承,亦有启发。在清贫与静寂中,竟然可得到任运无碍之三昧。 工艺,我所钟爱的世界,在这里已浸淫许久。日复一日生活于其中,与所有的器物已经成为一家。行路的手杖上记有 同行二人 ,工艺就是漫长旅途的同行者。只有每日都能够与之同甘共苦,才能安心地遨游在这世界之中。信仰的生活也是牺牲的生活,要用一生来侍奉。
《中华才艺系列:醒狮》以传播舞狮文化为宗旨。舞狮有南狮和北狮之分,《中华才艺系列:醒狮》侧重于对南狮(也叫醒狮)的介绍,大致包含舞狮的文化知识和运动技术。舞狮文化知识从狮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风格、艺术欣赏等角度出发来组织材料;运动技术则主要介绍了单狮和双狮的套路,可作为舞狮爱好者入门学习的参考。
手工艺都是建立在深远的传统之上的,一经倒塌,要再次树立起来,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传统如同一株大树,经过长年累月的成长盘根错节,若是不幸遇上了风暴而倒下,要再一次像以前一样树立起来是极为不易的。即便能够树立起来,也不会再有往昔的雄姿,还有可能会枯萎。 本书是 1940 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在战乱中得以幸存。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随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朴素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每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源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承。
《工艺文化》是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上篇探索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试图比较明确地说明在造型的领域中,美术与工艺的关系;中篇是各种工艺品的分类,目的在于说明各种工艺的特殊性质与它们之间的界限;下篇叙述了要在将来实现*美的境界,可供工艺驰骋的场所是何其大,以及工艺性为什么是美的重要因素等问题。 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如同影子离不开物体那样,人们的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工艺品。没有任何伴侣能够以这样密切的关系与我们朝夕相处。*自然的器物,质朴是其宿命,平凡是其命数,劳动是其命运。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生活中的器物所体现的美,就是工艺之美。
作者在参阅明本潮州戏文、历代曲话、乐书、史料、回忆录、明代小说、明代笔记文学、演出本事等200多种资料的基础上,对70多年来海内外潮剧源流史研究进行梳理,亲自对180多种 文革 前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唱片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广泛采集解放后戏曲普查的丰富成果的基础上,论证潮剧源远流长。本书的论证与田汉诗句 潮人古曲楚人骚 惊人的一致:首次多层次论证了潮剧远源关戏童与原始楚巫同源;分别从语言学、历史学、戏曲学、文化学等角度对 正字母生白字仔 近源进行考证,又首次从弋阳腔 唱叹和 基本特征揭示潮剧声腔体制形成的动因,对潮剧近源来自弋阳腔提供了内在的证据;首次论证唐宋大曲对潮剧、潮州弦诗乐的深刻影响
始于清道光年间的天津 泥人张 彩塑,继承了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优点,将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系统介绍 泥人张 彩塑艺术的渊源、流变、传承及工艺等,展现了活态的 泥人张 彩塑艺术发展历程;下卷以作品赏析为主,集中展示了 泥人张 及其相关弟子们的原创性作品,图片精美,设计精良,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极具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年画》: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色彩鲜艳,寓意直白,备受劳动人民喜爱。从嫦娥奔月、麟吐玉书等神话传说到神荼郁垒、钟馗捉鬼等神祗轶闻;从马上封侯、财神叫门等迹象瑞兆到文王访贤、孟母三迁等历史故事;从龙舟竞渡、中秋赏月等民间风俗到螳螂娶亲、老鼠娶亲等幽默趣事。 一幅幅年画背后都是一段段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本书就是用『看图说故事」的方法为读者描绘了充满市井气息的热闹喜庆的年画历史。
为了探索植物染这门美丽优雅的手艺,三度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1家(位)植物染色工坊/设计师,分享他们与植物染结缘,利用植物染创作的精彩故事。 来自南通的水色染坊,是中国仅有自己种植染材的染色工坊,从染材种植、采收,到染色,采取全业态控制,力图达到理想的染色效果;片蓝造是中国香港仅有的一家蓝染工坊,在幽静的大屿山静静染布、悉心教学;萨沙 杜尔是美国知名的植物染专家,在她眼里,植物是有生命的色彩;碧儿 博文来自澳大利亚,醉心于捕捉自然的图案和隐藏于日常食材中的丰富色彩 通过她们的故事,读者将对这门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将为手艺人的坚持和创意打动! 为了让读者深度体验这门工艺,三度特别邀请水色染坊以详细图文介绍包括煎煮染、生叶染、鲜花染、扎染、云染在内的10种中国传统
在成人眼里,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而在儿童心中,一年是很长很长的时间。这是一本涵盖中华传统美学、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启蒙书。本书基于儿童视角为画面设计基本元素,画面丰富、内容充实,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既可以让儿童欣赏书中精美的手绘插图,也可以用于亲子共读,拓宽儿童的知识面,让他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本书从儿童日常生活可以接触到的事物入手,用趣味的形式,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儿童在精心设计的小游戏引导下,主动探索学习、了解传统文化。 本书既适合4 至10 岁儿童独立阅读,也适合亲子共读。
灯彩记录了中华民族用火文明的历史轨迹,从洪荒时代的熊熊篝火到文明时代 的熠熠灯彩,贯穿着中华民族由火的原始体验而生发的信仰习俗、文 化理念和美学意趣,体现了灯从原始的实用形态演进为审美象征的文 化价值关系的发展。作为民间艺术的强大载体,灯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并将随时代的演进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态。
本书主要依据舞蹈生态学原理和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汉族民间舞重要舞种之一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本书把花鼓灯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文化特征与农村正在流传的花鼓灯、花鼓灯教材、花鼓灯作品进行比对分析,探索在进入当代社会后花鼓灯文化基因的继承与变异情况。首先,将农村花鼓灯置于其生成、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综合研究,考察其半个世纪以来繁荣、发展及衰微、变化的状况。其次,对花鼓灯教材的研究是从教学法入手,从早期的 代表性教学法 探讨其对花鼓灯教材的结构、审美意识、教学体系的影响;从 元素教学法 研究花鼓灯动作语言的解析与重构问题。*后,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花鼓灯作品的分析,提出传统花鼓灯形态在作品中被解构与碎片化,以及传统花鼓灯形式在创作中的价值等问题。通过
《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大师系列丛书》共20册,宋如新编著的《张林召剪纸(精)》收编了中国杰出的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大师张林召近百幅剪纸精品,并配有专家撰写的序和评介文章。可以说,这是中国迄今有权威、有分量、有影响的一本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大师精品集之一,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发展导向。本书不仅非常适合文化、科研单位收藏、研究,而且可供剪纸爱好者参考和鉴赏。
《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大师系列丛书》共20册,宋如新编著的《王兰畔剪纸(精)》收编了中国杰出的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大师王兰畔近百幅剪纸精品,并配有专家撰写的序和评介文章。可以说,这是中国迄今有权威、有分量、有影响的一本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大师精品集之一,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发展导向。本书不仅非常适合文化、科研单位收藏、研究,而且可供剪纸爱好者参考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