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晓杰主编的这本《环境设计CAD》用通俗的语言,大量的插图和案例,由浅入深详细地讲解了 AutoCAD软件的强大功能,从AutoCAD的基础操作到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都做了详细、全面地讲解。 全书共包括6章和1个附录,第1章AutoCAD 2012 基础知识;第2章室内设计 CAD;第3章家具设计CAD;第4章景观设计CAD;第5章三维建模及渲染;第6章图纸输出;后的附录中介绍了AutoCAD常用快捷方式。书中包含大量的实例,使读者在掌握AutoCAD基本操作的同时,对室内设计CAD、家具设计CAD以及景观设计CAD 的相关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环境设计CAD》面向AutoCAD的初、中级用户编写,是一本适合于大中专院校、职业学校及各类社会培训学校的优秀教材,也适合广大制图爱好者及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作为自学手册使用。
古代墓葬壁饰,是当时埋葬制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壁饰的题材和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因此,关于中国古代墓葬壁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范畴,也是历史和美术学者关注的课题。 本书截取了一些有价值的断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墓葬壁饰的时代特点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大体勾勒出墓葬壁饰的发展脉络,让读者感受古代幽冥的缤纷色彩,领略古人精湛的绘画雕刻艺术。或许某段叙述或某些画面,能够激起您一缕怀古幽思,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是作者从事建筑研究20多年的成果积累,书中从空间角度对建筑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内容涉及广泛。作者比较了东西方在空间模式观念上,在基本空间图式及原型空间的选择上的种种差异,阐述了自己对园林、传统建筑、聚落和当代建筑艺术的理解,同时涉及有关建筑与音乐、建筑与数字、建筑与电影艺术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讨论。 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与古人心中的宇宙模式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颐和园的设计布局当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如何将音乐凝固为建筑?密斯的巴塞罗那馆可以怎样“解构”?艺术与革命之间应当如何选择?中国未来的城市将走向何方?作者将建筑的“界限”逐一撕裂,展现出多彩别样的“空间”。
园林是一门艺术与功能相结合的造型艺术。 园林景观与文学、建筑、环境、历史、绘画等紧密相关,互相影响。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都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古有以画入园、因画成景之说,甚至一些山水画家就是造园高手。园林景观体现的是空间艺术,是人们能够步入其中的艺术,它需要景观设计者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而这些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认识来完成的,这就是绘画。绘画能够提高景观设计者的审美及造型能力,硬笔绘画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常见的硬笔包括铅笔、钢笔、针管笔、中性笔和蘸水笔等。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对景观和建筑专业方向的学生及设计师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秦亚平编著的《光环境设计》通过6个章节来介绍光环境设计的内容、理论观点、设计原则及设计案例等,具体内容包括光的基础知识、灯具样 式及照明形式、灯光的艺术再创造、室内光环境艺术设计要点、室外光环境艺术设计要点、光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制定及设计案例赏析。全书以大量 的图片实例及国内外经典案例分析为特点,展现出光环境艺术特性,强调了照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光环境设计》可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及建筑装饰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照明设计爱好者参考用书。
本书核心是用一种新的认识论引入和新的方法论引入建立一种新的专业教学模型和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该模型是可升级、可换代的开放系统,应属于集成创新的内涵。具体来说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认识论基础,以还原论、整体论、系统工程学以及模块化理论为方法论,建立当下环境设计教学新模型。该模型的创新意义在于对国内环境设计教学提出以新的认识论、新的方法论引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同时也是相对稳定的专业教学评价体系。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丛书》是经日本*的建筑图书出版社--彰国社正式授予权出版的。该丛书通过图片、平立剖面图和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单体建筑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结构、施工、设备、内外装修等。新京都站体量很大,是一个拥有文化设施、饭店、百货大楼的综合性建筑,车站部分所占比率很小。本书通过新京都站的设计原广司先生和作家大江健三郎先生的对话,介绍了新京都站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结构外形、施工过程及建成后的效果等。本书还通过大量的精美图片介绍了新京都站的各种细部情况,对建筑师设计现代建筑非常有参考价值。
1980年以来,中国的建筑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膨胀,呈现出跳跃式的革命,海外建筑设计的输入是这场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5年来由涓涓细流到大江大海般地涌入中国。 本书研究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的表现和影响,以1980-1990年,1991年和21世纪三个历史时期为纵向主轴,在每一时期,讨论社会和技术的模向影响、代表性建筑及城市设计作品和建筑师,以及这些建筑对中国本土的贡献和作用。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体验到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书末附录包括多项专题案例分析,中国输入海外建筑大事记,日本、美国、欧洲建筑师在华设计作品项目等,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