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200多个典型审查案例和承制单位对100个审查问题的整改案例,紧贴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工作实践,不仅反映了审查人员运用审查法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具问题的工作能力,也反映了受审查单位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整改思路,对受审查单位具有很强的启示、借鉴作用。
为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管理经验,传播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带动产业链、各行业广大企业共同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在总局质量发展局的指导下,组织中国质量奖单位、质量奖提名奖单位共同编撰“21世纪中国质量管理很好实践”系列丛书。丛书共计24本,本书为《质量成就梦想——WOS潍柴质量管理模式》。 本书系统介绍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制度、模式和方法,探讨质量管理实践道路上经验与教训,为不同行业企业进行质量管理提供有益的模板借鉴。
以质量为生命、追求完美的格力质量模式是格力人30多年实践和智慧的结晶,为中国制造业树立了质量管理标杆,在行业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本书致力于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维度,总结格力电器的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凝练具有时代性、普遍性和实践性的制造业质量管理方法论,为共同促进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格力案例。
本书以全面质量管理为视角,对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制造企业应在质量管理实施中的侧重点,鼓励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并参考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本书通过指导企业把控产品设计质量、接单审单质量、来料供应质量、生产制程质量、出货与服务质量等,来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真正逐步实现质量“零缺陷”。本书适合制造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生产现场的管理者和操作人员,以及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各岗位人员阅读。
食品召回需要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与经济性地管理与运作,需要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实现食品召回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书基于中国食品召回管理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梳理中国食品召回制度与食品召回实践案例,进行中国食品召回管理模式框架设计,并侧重分析食品召回管理组织结构、食品召回信息系统与食品召回物流管理等问题。本书从系统论视角分析食品召回原因、影响因素、召回条件、流程优化、决策控制以及召回结果评价,期望丰富中国食品召回管理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时,基于食品生产企业视角研究召回策略,基于食品行业视角研究召回体系,期望促进我国食品企业召回实施效率提升以及食品行业召回管理规范化。
本书还进行了乳制品企业质量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在构建乳制品企业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培育和提升乳制品企业质量竞争力的措施建议。本书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为基础,根据乳制品的行业特点,以及乳制品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的影响因素和风险来源,研究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控制方法与监管措施。
本年度的满意中国系列研究共对47000多名消费者进行调査,获取他们对130多个行业中的2000多个品牌的评价,前后共历时7个月。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国民幸福和民族未来, 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这说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道难题。一是对国家管控农业质量的思想做了系统分析和概括, 总结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演进特点和演进规律。二是从食用农产品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与共的视角, 提出食用农产品监管、生产、消费三位一体的精准管控系统理论观点。三是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全面、系统、完整的精准管控知识结构与理论构架。四是尝试多案例研究与扎根理论深度融合的研究方法。这将丰富智能化、信息化等前沿技术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管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理论。
该项调查历经问题确定、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和总体分析六个阶段,得出了对2013年中国质量完整观测的数据结果,为我国质量的科学决策和有效治理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本次观测针对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四类主要的质量领域,将每一个领域的调查内容确定为了四个方面:质量满意度、质量安全感受、质量公共服务和公民质量素质。当前我国质量状况的评价大多是基于感性的评价,或者泛泛而论缺乏定量的数据分析,该质量观测报告基于大规模的观测数据,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我国质量的基本状况,对不同领域的质量状况有了定量的分析结果,明确了我国目前拥有风险和最需治理的质量领域与对象,得出了制约我国质量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
《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报告(2019)》为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2019年度报告,本年度研究报告的主题是产业安全,本研究报告内容共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就北京金融产业安全、北京市公共服务业安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创新模式和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产业转移与发展所涉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动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领域核心和热点的安全问题进行聚焦研究,为各产业防范风险提供参考依据,年度报告的出版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各产业相关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促进北京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
2021 年 10 月发布的《 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了到 2025 年要“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 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的首要目标,我国市场自主制定标准进入发展新阶段。本书基于研究团队对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发展相关问题的长期研究及深刻洞察,在 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7AGL001)的基础上整理形成。本书除第 1 章绪论外,共由 4 个部分共计 11 章构成,其中,第 2 章~第 4 章是问题研究,第 5 章~第 7 章是理论研究,第8 章和第 9 章是实证研究,第 10 章~第 12 章是对策研究。本书在研究方法、内容和学术观点上均有所创新,运用专业的模型、量化工具等方法,按照新视角、新要素、新数据,深化了基础理论研究,创新了理论模型,提出了新的评价体系和路径。 本书适合从事标准化理论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作为参考资料,也适合从事标准化实践工作的相关人
《质量成就大港传奇:宁波舟山港"一核四共双循环"质量管理模式》由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编著
《品质·先锋:中建一局"5.5精品工程生产线"质量管理模式》由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编著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组撰写的第三部有关中国社会质量状况研究的专题报告。研究报告依据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开展的“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21)。本书以现有社会质量理论研究起首,而后聚焦于当前中国社会质量的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四大维度的描述分析,最后进行中国社会质量的总体评估。对于各维度下的次级指标,大体都依据受访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城乡居住状况、所在区域等基本变量进行细致分析,以期刻画当前中国社会质量每个层面的特征。
本书全面客观反映了河北省食品安全整体情况和工作成效,呈现了河北省食品安全状况整体图景,为政府发出权威声音、公众了解真实信息提供了良好平台。 本书立足河北又不局限于河北,对食品安全前沿课题开展了务实研究,是省内外全面了解河北食品安全、研究年度食品安全状况和食品监管热点问题的重要文献。 本书具有全面、客观、有针对性三个特点。从农产品到食品工业,全省食品安全状况得以全面展示,采用的数据均来自职能部门的一手资料,坚持问题导向,总结了创新实践,借鉴了外省先进经验,为科学评估当前食品安全形势提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品质·先锋:中建一局"5.5精品工程生产线"质量管理模式》由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编著
张跃文和王力主编的《中国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报告》以投资者视角,遵循股东利益优选化原则,从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价值管理能力和价值分配能力三个维度对我国A股市场非金融上市公司质量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价值管理能力同股票市场建立之初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分配能力总体偏弱,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价值创造能力整体偏弱,公司治理相较于公司财务质量和创新能力而言,问题更加突出。在价值分配能力方面,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较多。分板块看,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较高,中小板和主板上市公司次之,但三者差距并不明显。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重点行
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质量供给和新需求创造,供应链质量可视性是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运作效率和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重要解决方案,采用以区块链溯源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保证质量信息的可信性和可视性成为新的社会共识。然而由于信息共享机制、信息成本、供应链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制约,企业普遍缺乏系统有效的质量可视性管理方法,供应链质量可视性不足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本书在把握 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明供应链质量可视性的内涵和功能,根据供应链上质量信息的不同来源和传递关系构建多种情境下的供应链模型,提出企业的质量可视性决策、价格决策及运营优化方法,揭示质量、成本、竞争等多因素和多目标的关联性对供应链决策与绩效的影响,并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现实适用性的供应链协调合同和多目标决策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