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更新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央和地方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探索势头强劲。受2018年国家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影响,已有城市更新制度和管理实践的探索积累在短期内发生重大调整。 《城市更新制度建设:广州、深圳、上海的比较(第二版)》在2019年首版基础上做了大幅修订及新增,展现了国家机构改革后广州、深圳、上海三地城市更新在制度体系、机构分工、政策措施上的新变革,分析了三地在城市更新空间管控和实施路径上的新举措,总结了当前仍面临的实施困境与制度难题,基于 主体 资金 空间 运维 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框架,提出更新制度创新的工作内容与步骤建议。 本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三地更新制度建设实践的**进展,为我国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照,对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政策决策者和城市开发管理者而言,
2023年是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十周年。这十年中, 一带一路 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相关国家创造超过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一带一路 倡议在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深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与十年前比,全球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场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冲击,疫后经济复苏不平衡,一些长远的疤痕效应还在显现,地缘政治、产业链调整、绿色转型等新变局和新约束条件,也给经济基本面和全球治理机制带来深远影响。在新形势下,包括 一带一路 倡议在内的国际合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 本书从宏观与产业、实体与金融、国内与国际多个层面分析 一带一路 倡议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探讨未
一本书读懂深圳经验和模式。深圳成为世界瞩目的创新高地,究竟是怎么做到的?除了政府鼓励和政策支持外,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探索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极大地迸发经济动员力与社会活力,又有哪些共性可以借践、参考、推广?作者宋志平、刘科、沈清华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度分析政府、市场、企业、人等各要素的良好互动,呈现活力文化的形成要素,并面向科技发展与未来,抓取共性因子,多维度地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深圳模式,再现经济特区腾飞脉络,打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范本,找到深圳成为世界级创新高地的底层逻辑,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创新提供有效经验与路径。
本书以社会学学科为视角,以东部地区沧浪县2000 2018年为期,将县域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展开研究。通过实地参与观察获取资料,从政府运作方式、经济增长策略、干部激励机制等方面揭示县域基层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行为逻辑,生成机制及系列后果。全书资料详实,论证客观,逻辑清晰,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结合作者近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本书前三章系统地介绍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背景及近三年来发行情况,系统介绍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规模,发行流程及国家政策鼓励的资金使用范围。第四章专门就自平衡专项债资金使用领域做了深入的分析,紧贴当前的热点如土储、棚改、教育、医疗、产业园区、收费公路、乡村振兴、供水污水等,结合我们做过的成熟案例,对案例的策划难点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五章重点阐述了自平衡专项债的财务测算,以及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是合格的自平衡专项债,通过实例分析使读者更便于理解和操作。第六章就当下地方政府合法融资两大路径(PPP和专项债)的结合使用做了前瞻性的分析。第七章就全寿命周期下绩效管理的必要性、绩效设计等前沿问题抛砖引玉的介绍,并就全寿命周期管理存在的问题给
本书聚焦于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并探讨了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兴生产要素驱动下的智算经济时代。全书分为五个篇章,分别为人工智能篇、智算经济篇、智能算力篇、技术架构篇和建设实践篇,涵盖了从人工智能到智算经济、从算力沿革到新一代智算中心建设,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案例的全景展示。 随着AI2.0时代大幕拉开,人工智能正从单纯模仿人类智能的阶段,跨入一个模拟并理解整个复杂世界的新纪元。AIGC大模型不断迭代和优化,通过整合视觉、语言、声音等多种数据源,显著提升了机器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推动 AI向更加精准、智能和自适应的方向发展,为百行千业带来变革。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石,算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AI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算力正在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在这一基石支撑下,中国以及全球A
根据科技部《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工作方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国家 创新调查制度的重要产出之一,是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比较的评价 报告。报告的研究出版得到了科技部领导、科技部战略规划司、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 建设司的大力支持。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是一个团结、目标一致、工作认真、富有责任感的开放性研 究团队,其主要成员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 华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单位。从1999年起,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每年推出一本《中 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 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本报告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借助中国 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多年形成
本报告是国民经济研究所最新的全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报告,是历年系列报告的延续。从今年起,将本系列报告的原标题《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报告》改为《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报告》,把 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 更名为 中国分省营商环境指数 。这一更改是为了更符合多数人的用语习惯,但报告的主旨和指数的基本构成保持不变。本报告旨在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营商环境总体状况和各方面状况进行量化的评价和比较,并对各地营商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本书以《中共中央 本书是记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及发展历程的一本纪实文学作品。本书从18个特区独具特色、敢为天下先的方面,记录了深圳四十年的筚路蓝缕、沧海桑田,从南海边的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光辉道路和历程,涵盖了金融、法治、科技、生态环保、基建等多个先进领域,向全世界展示了深圳发展奇迹,这也是中国力量、中国实力之所在。本书的重点是波澜壮阔的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敢闯经验和锐意改革和创新,其中,记录了特区建设过程中曾经有过的困惑和彷徨,还有破釜沉舟般奋进和重铸辉煌的历程。这些深圳故事,诠释了前进中中国道路的逻辑;重寻改革开放的足迹,不忘初心,是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前进的动力。 本书于202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出版。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结合产业政策走出去,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包括阿富汗、阿联酋、阿塞拜疆、埃及、菲律宾、柬埔寨、哈萨克斯坦等,以助力中国企业有针对性地"走出去”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4)》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牵头组织,联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撰写的年度发展报告。本报告已经连续发布21年。本报告集聚国家、地方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等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我国从宏观到各个地区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追踪研究,对区域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性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解析,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年度报告框架仍延续了上年的总报告、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模块,深入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具体来说,总报告分析了2023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研判了2024年我国区域经济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是迄今国内持续时间长、评价体系较为稳定的评价报告之一。实践证明,报告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运用十分适合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的特点。由于采用了稳定的评价标准体系,各级指数值和位次均可做到不同年度、不同地区间的横纵向比较。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与区域科技管理、科技规划制订、科技发展目标密切联系,基本囊括了区域科技规划和发展目标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的趋势和走向可以敏感地反映出各地区在科技创新主要方面的水平和不足。系统稳定和有所创新的完美结合是研究项目的生命力所在。今年的报告增加了 全要素生产率 指标。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全国科技创新基本状况评价和各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比较,包括各科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已是该系列报告的第11期。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主要基于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 系 展开,该指标体系由 产业创新绩效、科技创新生态、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国际 拓展和创新驱动发展 五大方面的25个二级指标构成。《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 告》以总指数形式呈现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分项指数主要根据二 级指标分别在五大方面揭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发展绩效,分项指数和 二级指标本身也是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现状的动态监测。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持续跟踪、监测和评价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 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了解和认识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一扇窗户,为相关部门 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团队和个人加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陆地边疆9省区社科院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海南省社会科学院相关科研机构的相关学者共同研讨撰写,数据翔实,分析得当,具有权威性、前沿性、实用性特点。
构建港口经济圈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时代特征。2006年,*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到宁波港调研考察时就提出,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生态经济相得益彰的优势,积极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 港口经济圈 。构建港口经济圈,是促进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在对接 一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一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外开放新布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推进港口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国际化、拓展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港口城市创新转型发展、争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港口城市提升资源配置功能和港口城市战略地位的现实选择。
本书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为指导,经过作者5年的调查研究积累成书。本书从历史发展、现状解析、动力机制、发展难点、机遇挑战、空间规模、战略方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以及全球化视野等诸多视角,对我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做一个较为详尽的剖析,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小城镇的真实全貌,探索了小城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本书作者结合立法、体制机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等发展核心要素,提出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遵循。本书基于庞大的文献和海量的权威数据,数据分析严谨客观,容深入浅出,语言平实流畅,是当下关于中国小城镇发展研究的匠心之作。
本书系 长三角一体化主题出版工程 系列丛书之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随后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几年来,长三角一市三省积极推进 科技 创新 产业 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书在回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及一体化理论基础上,围绕三个模块展开论述。其一,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讨论了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建产业创新大平台、强化协同创新政策支撑等理论和政策问题。其二,区域产业分工协作。讨论了共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合力发展高端服务经济、引导产业合理分工布局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三,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讨论了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协同
本书分综合篇、区域篇、专项篇三个篇章和附录,以翔实的资料,全面反映2022年广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综合篇介绍了2022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区域发展的主要成效和主要工作,并对广东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及与沿海发达省(市)的比较进行了分析;区域篇介绍了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大区域的发展情况,并对21个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的区域发展和合作特点、县域经济发展情况、重大区域发展平台规划建设等进行了重点阐述;专项篇详细介绍了区域发展十项主要工作情况。
以中国企业为窗口,通过总结中国企业的百年跨越式发展成就、主要特征和重要经验,得出中国企业已经实现整体性蝶变的结论。同时,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当下眺所面临的挑战、机遇,提出中国企业要加快实现新的蝶变,提出中国企业从大到强大的战略路径,探讨中国企业在中国共产执政的新百年所要承担的新使命、新责任、新目标。本书总共分成5大部分、18个章节。本书选择以中国企业作为切入点去解读中国百年蝶变与跨越,从中国企业的次整体性 蝶变 着眼,去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去感知国家发展富强的强劲脉动,感受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定步伐。本书的目标读者群是大中型企业中高级管理者,高校MBA专业师生。
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以 开放的创新生态:创新与全球链接 为主题,聚焦后疫情时代及当前国际形势,探讨秉承 开放包容、互惠共享 理念,如何推进高水平制度性开放,为科技发展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和创新生态,搭建全球科技合作网络,构建全球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要素有效流动,提升全球创新链接水平。 2023年论坛举办了1场开幕式及全体大会、2场主题论坛(创新体系与科技评价、区域创新发展 新领域,新赛道,新空间),2场展会对接(全球创业投资大会、全球技术转移大会)、2场特别对话(外国科学家座谈会、青年科学家座谈会),围绕创新文化、女科学家、 一带一路 、绿色低碳、全球健康、未来科学等议题举办了9场专题论坛,多场发布会、中巴之夜等活动集中亮相。论坛主宾国为巴西联邦共和国,主宾省为湖北省。在开幕式及
在全球信息技术革新浪潮的引领下,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区域创新,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其重要保障。本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实证方法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不仅能直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还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溢出等方式间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能产生 虹吸效应 ,影响邻近地区的创新能力。基于实证分析研究,本书还提出了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建议。 本书适合对数字经济、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感兴趣的学者、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关注该领域发展的读者阅读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