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陆地边疆9省区社科院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海南省社会科学院相关科研机构的相关学者共同研讨撰写,数据翔实,分析得当,具有权威性、前沿性、实用性特点。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0)》介绍评价国内外*研究成果,全面分析中国大运河年度发展现状,深入探讨未来中国大运河发展趋势,为中国大运河沿线各省市发展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更好地发挥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 全书分总报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篇、运河文化保护和研究篇、水利和环境篇、经济社会发展篇、运河城镇篇、他山之石。总报告集中总结2018-2019年度中国大运河发展概况,归纳2018-2019年度中国大运河发展特点,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篇聚焦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展、问题与路径思考。运河文化保护和研究篇主要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河城市节事活动等。水利和环境篇涉及水利工程保护、传承利用、环境评估。经济社会发展篇涉及运河特色小镇建设、运河沿线规划、运河旅游开发等内容。运河城
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体。本书针对我市发展数字经济提出相关的问题 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书中以 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为主题,共分为总报告、理论篇、专题篇、比较篇、展望篇和附录六大部分,回顾北京市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总结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分析北京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及挑战,解析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内涵和规律,为北京推进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提供助力。
随着全球跨入数字时代,东南亚地区的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数字经济是东南亚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数字化将推动面向 工业4.0 的产业转型,也是实现区域互联互通和构建东盟共同体三大支柱的技术支撑。本书以 跨入数字时代的东南亚 为主题,跟踪各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发展态势,对该地区近期和中期发展进行分析与预测,以揭示新形势下东南亚区域发展的格局与趋势,从而为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周边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这本论文集面向全国专家学者征稿,汇集了2014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参会作者的论文。本着贴近主题、宁缺毋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我们从所有参会论文中遴选出符合学术规范、思路新颖、论证严谨、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较高的论文编辑成书。根据论文选题,将入选论文划分为“总论篇”、“'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治理”、“自由贸易区建设与沿边开放”、“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型地区转型”、“区域经济分析”专题,从不同主题展示了我国区域经济学界的学术前沿和近期的新研究成果。我们希望本论文集能给有兴趣的读者提供理论或方法上的启示,同时希望它能够为各级政府制定地区改革与发展战略和“十三五”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并进一步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9)》为中国大运河蓝皮书的第二本,全面分析中国大运河年度发展现状,深入探讨未来中国大运河发展趋势,为中国大运河沿线各省市发展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以更好地发挥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全书分总报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篇,运河文化保护、研究篇,水利、航运、环境篇,经济发展篇,运河城镇篇,他山之石和附录八个部分。
本书首先讨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理论内涵,围绕发展规模和集聚度、城镇化水平、全球化发展、产业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区域一体化的协调措施六个维度,通过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对比分析,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禀赋条件、发展现状与个性特征。其次以联动协同作为主要理论视角,从城市群空间结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产业协同、创新协同、海洋经济、文化建设、与广东 一核一带一区 发展格局协同、以及粤港澳合作8大领域,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专题研究,总结提炼出一批特征事实,分门别类提出了政策建议。 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城市群发展经验,提出应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的竞合机制,加快各城市间深度协同融合,加快推动粤港澳大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在多重压力下仍实现了经济的稳健增长,经济总量站上13万亿元台阶。投资、消费和出口 三驾马车 整体保持稳健,财政政策加大稳增长支持力度,财政赤字率有所上升。粤九市存贷款余额在整个大湾区中的比重再次小幅上升,表明内地金融业在大湾区中的重要性正在持续提高。 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开启 修复性复苏 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只要保持良好势头,加上香港与澳门的同步复苏,实现增长目标的难度预计会小于上年,这也为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大政策空间。
本书系年度性研究报告,由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写,已经连续出版6年。本书主要从社会管理、产业发展、区域合作、人才教育、人文历史等领域出发,对珠海2014~2015年的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本书对于全面了解珠海2014~2015年的发展情况非常有帮助。
2020年是长三角地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紧围绕中央部署,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重点任务建设,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本书围绕 高水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题,深入探讨了长三角地区在高质量一体化过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分别从产业升级、区域发展、开放型经济、社会治理与法治、文化产业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对决策部门全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情况,正确把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趋势,科学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分综合篇、行业篇、区域篇、园区篇、企业篇、政策篇、热点篇和展望篇八个部分,以数据、图表、案例、热点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重点分析总结了2020年以来国内外安全产业发展情况,对2020年我国安全产业发展中的动态与问题、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地区、典型企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对2021年我国安全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可为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及从事相关政策制定、管理决策和咨询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以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对工业技术行业感兴趣的读者学习阅读。
《陕西乡村振兴研究报告(2023)》围绕陕西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从政策解读、实践经验以及特色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总报告立足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战略需要,系统总结了陕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成效与困难挑战,提出了突出规划引领、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落实常态化后续扶持以及持续抓好产业就业帮扶等一系列下阶段任务重点。专题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战略的要点,对陕西如何创新发展县域农业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详细解读,提出了培育壮大县域农业产业发展主体、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振兴乡村人才队伍等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建议,并从陕西如何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融合、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传承提升乡村传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21)》的主要内容即是盘点记录2020年丝路经济带建设的各项具体进展,并结合*的形势来分析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全书汇集了西北、西南地区社科院、大学和政府部门共20多位研究丝路经济带的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有关部门实际工作和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包括四部分内容:*部分为总报告,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全线建设,全面跟踪和反映了年度 五通 建设的现状和进展,并分析预测了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为分报告,主要围绕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经济领域的建设展开,汇集了关于丝路经济带能源合作、产业合作、投资合作、电子商务、贸易合作、开发性金融、设施互联、旅游合作、农业合作、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等专题报告。第三部分为国内合作篇,主要围绕西北五省区进行
"工业强基战略研究 重大咨询项目已经开展了二期的研究工作。项目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汇集了数十位院士、专家的经验、智慧和思路,院士、专家们竭心尽力为解决制约社会经济和国防安全的基础薄弱环节,为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思路与建议,为中央决策和地方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推进我国夯实工业基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工业强基战略研究》(二期)共分为三卷,本书为第三卷,即"专精特新 冠军卷,主要内容包括培养"专精特新 冠军企业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任务研究报告、上海市"专精特新 小巨人培养和培育研究报告、苏南地区"专精特新 小巨人培养和培育研究报告、宁波市"专精特新 小巨人培养和培育研究报告。
本书是 中原发展研究院智库丛书 之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它是以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国际机场附近的新郑综合保税区(即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的航空经济体和航空都市区,是郑州市朝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 在国务院《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 2020)》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支持下,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会成为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新板块和中原经济区的龙头。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按照 一城五区 的规划,由核心区、主体区和带动辐射区三大部分组成。其配套设施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郑州商品交易所等。 本书从航空枢纽就安设、高端制造业发展情况、现代服务业发展、口岸建设、航空都市建设、通用航空发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与陆地边疆9省(区)社科院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完成的。全书分为三部分,总报告以翔实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研究了2021~2022年中国边疆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总体状况和发展形势;区域篇结合边疆各地区的发展特色,全面地分析了边疆各地区2021~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专题篇则分别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新进展、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成果、 一带一路 建设与边疆发展、边疆地区人口结构特征分析及展望五个方面展开研究。
本报告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竞争力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一体,充分运用数理分析、空间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对“十一五”期间中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比较分析和评价;同时,还根据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按照兼顾这三个区域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建立了港澳台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并对2006~2010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中国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
本书是关于区域发展的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研究专著。本书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突出区域发展的动态过程,对区域经济格局演进的过程和机理做出经济学解释。二是突出区域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作用。本书第三章到第五章主要考察和分析区域发展的动态过程及空间过程。三是从中长期发展的视野考察区域发展过程,突出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本书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是基于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展开分析和论述。四是突出"过程机理模拟"的研究主线,通过格局变化分析揭示区域经济的动态过程及空间过程,进而探讨产业空间组织和区域经济格局演进的驱动因素与经济学机理,*后对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与绿色转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
本书全面分析和测度了我国30个省(区、市)和100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通过“绿色体检表”展示了省市绿色发展的进展与变化,同时针对38个城市的绿色发展现状,进行了城市绿色发展公众满意度调查。本年度报告呈现出三个新的特点:一是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课题组先后邀请了国内外40多位权威专家,研究探讨环境保护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与作用;二是为深刻了解中国企业绿色发展的基本情况,课题组先后深入国内13家企业,开展了绿色企业的调研与考察;三是在数据可得的前提下,课题组测算了包含PM2.5指标的47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指数。
广东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在新时期、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成功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理论上亟须作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科学预判,在实践中更需切实可行的系统决策方案。 为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拟以《广东2030》为题,部署跨年度重大战略研究课题,识别和研究广东未来十多年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总结过去发展经验,提出对广东未来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框架和战略建议。《广东2030》由1个主报告及10个分报告构成,预期成果约60万字(word文字)。其中,主报告约6-7万字,6个分报告各约5-6万字。
本书荟萃了湖南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度的主要研究成果。2017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核心使命,深入调研、狠抓成果质量,较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共完成重大调研32项,其中,省领导交办重大调研26项;重大政策评估6项;各类课题37项,自主选题若干。研究报告质量显著提高,31项成果获得省领导批示,共获批示52批次,人均批示率为1.7批次,省领导交办事项批示率达65%。无论是数量、还是层次都是前所未有,创历史新高。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确定的全省七家重点智库之一,本书成果体现了中心研究的鲜明特色。一是选题紧贴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紧扣省领导交办的重大任务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二是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