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大中国——透过县域之治,理解中国特色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小县大城》基于作者团队历时五年的实地调研,系统解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城镇化路径——小县大城,即空间体量较小,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通过 特色的产业政策形成高水平的发展路径。 该研究从福建德化县等多个典型县域出发,详细揭示了这一模式的形成机制与发展逻辑,并在以下两个关键维度上总结了其实践创新:1. 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机制在这一模式中,政府通过精准施策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形成有效互动,共同推动基层发展的转型升级。 2. 地方特色的制度创新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下,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既具有追赶效应又不乏先行经验的城镇化新格局。 本书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展示了
本书从合肥近30年的飞速发展现象分析入手,揭示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及规律;在吸纳三螺旋理论与硅谷实践经验之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的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四螺旋理论,后分别从研究型大学、创新金融、有为的政府、创新型企业四个方面对合肥逆袭成功的深层原因进行详细剖析,最后,探讨四螺旋支持的创新链 创新生态 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机制,较为全面、深入地揭示合肥成功逆袭的内在密码。 本书可供企业管理、创新管理研究者以及政府管理者参考阅读。
汽车产业将迎来 零碳出行 时代,如果不能顺应这场价值创新的潮流,就无法在今后的时代生存下去。本书以减少碳排放为主题,以汽车产业为着眼点,讲述了世界各地碳减排的举措。作者解读了脱碳政策的制定目的,阐述了脱碳、碳中和理念的含义、目的、方法,介绍了多个zm企业的减排动向,并探索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化危机为商机,给日本汽车产业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发展建议。同时,对于我国的车企、相关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从业者、决策者和研究者来说,本书也是掌握当下政策、寻找未来突破口的实用指南。
《国企改革发展: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梳理了浙江全面实施“转型强体、创新强企”战略,在抓改革、促转型、控风险、强监管、严党建等方面作出的探索、取得的成效以及积累的宝贵经验。浙江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坚持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生共荣的改革发展方向,坚持优化布局发挥国有经济作用的改革发展思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国企转型升级的改革发展动力,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开放有为的改革发展举措,坚持效率靠前效益优先国企考评激励的改革发展导向,坚持大力弘扬国企浙商企业家的改革发展精神,坚持市场导向、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构筑大平台、服务重大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培育现代产业新动能,以管资本为主,建立现代治理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提升国企资源配置率和核心竞争力,激扬了老国企焕
魏明孔、戴建兵主编的《中国经济史评论(2017年.第2期:总第6期)》既有缅怀吴承明、汪敬虞两位老先生的纪念文章,也有专题论文及综述文章。纪念文章体现了对两位经济史学巨匠的怀念和对经济史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的思考。专题论文涵盖的主题较多,时间跨度也较大,但都体现了作者的研究和思考。综述文章则显示了作者梳理文献的很好能力。
运用生态产业相关系统理论和方法,依托流域经济学和流域生态学等新兴学科的交叉优势,在对国内外生态产业系统研究现状及其理论基础进行回顾基础上,选取乌江流域为实证研究对象,对乌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发展历程、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模式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选取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重庆南川区、重庆武隆县等乌江流域典型产业集聚区作为生态产业体系构建与对策分析的实证研究对象。在对比分析三个地区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发展模式选择、政策保障与措施选择的基础上,对乌江流域的生态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展望。
地区差距的扩大不仅有悖于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改革初衷,而且更直接地挑战社会稳定这一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而越来越引起决策层和理论界的重视。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高耗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能适应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缩小与东部地压的差距?关键还在于企业能否实现从低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而这些都离不开知识资本。对区域差距的分析,此前学者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制度、投资、区位、历史等因素,而对广大欠发达地区来讲,技术溢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远大于技术创新的贡献。 《知识溢出城市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城市地理集聚、知识溢出以及报酬递增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思想为主线。 首先,本书分析了目前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增
本书以《内蒙古沿黄地区水权交易的政府规制研究》为题,在对水权和水权交易的内涵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案例两个角度分析了水权交易的正效应,以公共资源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阐释了水权交易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对水权交易进行规制的内在逻辑及政府在水权交易中的作用;在对内蒙古沿黄地区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地区水权交易制度构建的现实基础和水权交易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开展水权交易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风险,结合国外水权交易政府规制经验,提出了内蒙古沿黄地区水权交易政府规制的基本思路。
本书研究了我国银行体系的历史演进,分析了重组前的广东商业银行体系,对广东发展银行重组、广州市商业银行重组、汕头市商业银行重组、珠海市商业银行重组、湛江市商业银行重组、东莞银行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典型案例研究,并总结了广东商业银行重组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本书对广东省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历史和趋势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记录,对其他地区银行业重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宝贵资料。
本教材基于“理论+实践+思政"的写作思路,旨在研究个体感知、情感、意志、需要、动机、态度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与消费者心理的内在关系,分析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及情境因素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研究从消费心理到消费决策及行为的形成机制。收集 政治形势和市场营销中的重大事件,作为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提炼出具体的道德目标,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教材理论知识丰富,结构完整,写作形式新颖、语言流畅、文笔轻松、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书中还较多运用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素材,力求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增加本书的实用价值。 本教材共有九个项目,包括认知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心理过程;把握消费者个性心理;理解消费者需要、动机和态度;掌握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摸准消费者信息
本书尝试阶段性地系统梳理、总结近年来上海对标世界银行评估指标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标准主动扩围的成功做法,并在比对 外其他地区、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上海地区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上海及其他兄弟省市持续发力推进营商环境系统性改革、实施创新性流程再造、强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化保障水平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上海商业发展报告(2022)》由上海商学院、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共同打造,延续《上海商业发展报告(2020)》和《上海商业发展报告(2021)》体例,从2021年度上海商业运行、商业网点、商业品牌、商业热点入手,对商业发展未来进行了展望。此书集合学院派与社会商贸领域的专家力量,以大数据为底库支撑,选取2021年有典型代表性的商业企业进行重点分析,总结2021年上海社区商业发展方面的经验, 一章从后疫情时代消费格局入手,分析了2021年上海商业的基本态势,并给出上海商业如何顺势而为,逆势而上的建议。
唐常春编著的《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布局与配套政策研究》将我国长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的长江流域综合数据库,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和8类主体功能区划分、布局及空间组织研究,提出各类主体功能区战略目标和管治政策。在此基础上,研究构建长江流域主体功能区综合补偿机制框架和分类补偿机制与政策,差异化建构上中下游各类主体功能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从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与交通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专题研究。本书成果深化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理论和政策研究,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有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区域发展、区域政策、流域治理等领域的科研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学、经济学、城乡规划等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管理和决策的人士自学参考之用,还可作为经济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本教材借鉴国外《经济学》教科书的体系和特点,减少了复杂的图形、数学公式,增加了丰富的案例、阅读资料等,削弱了教材的理论性,强化了教材的趣味性及可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本教材理论体系完整,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经济学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与成本理论、市场结构与厂商行为理论、市场失灵、分配理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世界开放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