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产业组织和创新区位的分析出发,追溯了产业集群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本源;从技术变化和全球竞争的视角,论述了集群政策的目标、内涵和行动的要义。书中提供了多个案例,剖析了创新集群的经验以及非创新集群的困境和升级途径。全书文句精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本书研究梳理了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na,GVC)理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应用等理论及实践,从国际、国内及重庆层面,分析全球及重庆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新因素,特别是创新性提出了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GVC机制新变化。基于GVC理论,从定性和定量视角分析了重庆制造业及重点行业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竞争力及在GVC中所处的地位,发现重庆制造业总体处于GVC相对低端,并呈现明显的行业差异性。结合美国芝加哥、日本、韩国等典型国家(地区)及中国台湾、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促进制造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案例,提出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提升重庆制造业GVC地位,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路径及举措。本书可供科研院所、高校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自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双城经济圈列入区域重大战略以来,川渝两省市始终铭记嘱托、忠诚担当,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由平稳起步加快迈入发展快车道。为更好服务川渝两省市党委、政府决策和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再次携手、接续合作,推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研究(2021-2022年)》。本研究报告全面分析了川渝两省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具体做法、主要经验和矛盾问题,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川渝两省市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提出2023年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措施建议,力求全面、准确、科学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情况
本书首先介绍海关通关监管模式的概念溯源和发展趋势。包括国内外关于保税区和自贸港的研究、关于通关监管模式、通关监管风险的研究等。分析我国通关监管发展历程、监管模式、通关监管场所等。然后介绍世界自由贸易区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得到各国执政党高度重视,普通民众对奥运会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变化。冬奥会作为影响力强、辐射面广的冰雪体育赛事,必将改善和激活举办国体育文化产业,推动冰雪运动发展的快速发展。本文以北京冬奥会推动冰雪产业发展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归纳总结方法,从国家大力发展冰雪旅游支持政策的良好环境层面、全面推进冰雪运动 南展西扩东进 的新时代背景下,借鉴冰雪旅游共生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理论,从北京推动冰雪协同发展效应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北京冬奥会对冰雪运动产业在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社区冰雪营销、生态理念的传递以及区域体育文化与冰雪运动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探讨,以科学创新和务实的精神探索北京冬奥会推动冰雪旅游协同发展效应的推进策略。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本书研究所涉及的西部民族地区的内生增长能力主要是通过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方面来反映。西部民族地区内生增长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制度约束和资金约束。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建设进入规划实施阶段的战略背景下,确立科学的制度体系和选择正确的实施路径培育西部民族地区的内生增长能力,对于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顺利完成脱贫攻坚的现实任务、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具有很好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战略意义。因此,本书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值得出版。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问题,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的是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蓬勃发展以及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被作为战略方向的时代里“后工业化”的理论界定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了当代主要后工业化国家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主要就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问题提出一些观点,如把“生态城市”和“智能城市”的建设作为发展方向以及如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等。
本书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发展运行机制及其国际影响,着重从国际经济贸易和国际货币金融等领域,对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南北经济关系的特点、新的矛盾焦点,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该成果的创新和学术价值在于紧密围绕经济全球化大背景探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引致的南北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就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妥善处理南北经济关系的战略抉择和相关的自由贸易区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浙江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历史,就是在原有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贫乏的现实条件下,通过创造民营经济大省、专业市场大省、块状经济大省和县域经济大省等一系列经济奇迹,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区域多维度协调发展的历史。本书主要内容为:靠前章为总论;第二章介绍民营经济是协调发展的内生基础;第三章分析新型城市化是引领城乡一体化的主引擎;第四章介绍从“县域经济”到“都市区经济”的空间组织;第五章介绍山海协作是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双赢工程;第六章分析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省际合作;第七章介绍基本公共服务,力推城乡均等化;第八章介绍交通建设是优化区域开放开发的先导;第九章分析空间规划是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第十章总结了对未来的展望。
本书包含了作者自1986年开始到目前为止的近30年来,在不同刊物、不同时期发表或采用的40余篇文章和研究报告。大体分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个部分。
本书以近期国家和地方统计局官方数据为依据,以辽宁为基点,从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国内生产总值(GDP)、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人口、科研机构等方面,将辽宁省与国内其他30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了解区域经济和科研投入的现状。同时利用国家专利局出版社发布的中国专利数据库,采用先进的竞争情报分析理论和科学的专利分析工具及方法,对2009-2018年辽宁省与国内其他30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及辽宁省内14个地级市之间的专利信息进行了申请量、公告量(授权量)、专利密度、专利强度、专利效率、人均占比、优势产业及辽宁地区专利海外布局等系统的对比分析,了解辽宁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投入产出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及辽宁省内14个地级市间竞争力对比状况,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并对优势和短板进行了系统
本教材是经济类核心课程的系列教材之一。在本教材的编写中,结合 外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力图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金融理论,以金融学的整体框架为起点,向读者介绍金融学基本概念(货币、外汇与汇率、信用、利息与利率)的基础上,围绕微观金融体系与运行(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非存款型金融机构)和宏观金融政策与调控(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展开叙述。旨在帮助读者在金融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金融学的知识、观点, 希望能在愉悦中迅速学会运用金融学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生活,进而在掌握金融学基本常识和逻辑的基础上,把握金融学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金融学等相关专业教材使用,也可作为对金融学感兴趣的相关读者的参考资料。
......
人工智能是 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2018-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蓝皮书》由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撰写完成,力求为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及研究人员把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脉络、了解产业发展现状、研判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前沿趋势提供参考。参与本书撰写的有温晓君、王哲、张甜甜、郑子亨、周斌、苏庭栋、陈炎坤。全书约13万字,主要分为综合篇、技术创新篇、行业应用篇、企业篇、政策篇、热点篇、展望篇七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