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在2024年科目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和补充,制定了《2025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从2025年1月1日起执行。 《2025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科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科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科目、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科目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科目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两部分;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科目分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科目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两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科目分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科目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两部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科目分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科目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两部分;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分为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和部门预算支出
本书为案例类实务指导性教材。教材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实务为指针,以客户筛选、客户评估、审计方案拟定、审计业务实施、风险控制、报告出具为流程,以案例形式对相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来梳理,是一本事务性和理论性兼具的案例教材。可以说,本书非常接地气,是一本很好的审计实务参考书。
华为以诚信经营为基调,第路蓝缕,2007年开始通过穿“IBM鞋”、不打补丁的变革,用十余年的不解努力,建立起全球流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建设内控框架和三层防线运作机制,使华为从混乱走向规范,构筑起华为安全有效的监管体系。 商业组织的最终目的是商业成功。三层防线,使监管融入业务,避免“两张皮”,这一方面支撑了华为在全球的横向快速扩张,另一方面也比较有效地管住了运营、财务和腐败等风险。它通过监管团结更多的人,让大家自觉远离贪腐,放下包,冲上上甘岭,干军万马上战场。 内审部作为最后一层防线,发现问题和风险始终是审计组织的核心职责。它如何深入流程和业务,充分发挥独立检查、评估和有效威作用,推动问题解决和强化责任落实呢?本书以第三层防线的视角,回顾了华为监管的发展历程,集结的是内审同事亲身经
本书注重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阐述,注重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训练。汲取了本学科*、较成熟、有广泛影响的科研成果,尽力使本书符合新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除本课程基本内容外,将选学的内容放宽些,灵活些,以适应不同层次读者学习的需要。
本书是一本统计学基础教材,共8章,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强调统计方法与软件的结合。在介绍统计方法的基础上,书中所有例题的计算和分析全部使用Excel(2019)实现,并以文本框的形式给出了详细操作步骤,方便读者使用。 ·注重统计思维的逻辑和方法应用。每章开头给出本章的内容提要,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概括了本章的内容和逻辑。写法上 立足于统计应用,避免统计公式的推导,力求通俗易懂。侧重于统计方法原理和思想的介绍,避免数学推导,并把繁杂的计算交给Excel来完成。 ·完善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为方便教学和学习,除每章给出类型多样的习题和答案外,全书配有教学大纲(含思政建设内容)、详细的PPT(课件)、例题和练习题数据等,供教师和学生下载。
现代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师被赋予资本市场信息风险的降低者角色。为降低审计风险、规避法律责任,国际审计准则理事会(IAASB)于2004年12月15日发布了新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并据此对其他准则明细项目进行了大量修订,从而使审计模式正式步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期。为了实现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持续趋同,2010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着手修订38项审计准则。修订后的新审计准则体系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全面彻底地贯穿到整套准则中,进一步强化了风险导向审计思想,特别注重风险识别和应对,强制性前置了风险评估程序,审计程序和方法更加适应现行审计环境的需要。 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公众对审计信息需求的提高,现行的审计报告模式受到各方的质疑。2015年初国际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模式作了重大修改,特别是引进了关键审计事项部
本书以审计基本知识为出发点,在每个章节都设计了理论知识和实务应用两大板块,在每章末有相关知识链接并选择了一些有争论性的问题让读者思考,将审计的基本技能融入常规业务中,以现实案例帮助读者站在社会经济责任的大背景下分析和认识审计问题,加深对审计理论的理解和更深入地把握审计的本质。书中不但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论与实务,也包括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基本内容。书中突出强调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书中突出了审计实务操作的内容,特别是在重要的审计程序和关键控制点采用图表和审计流程图的形式,使复杂繁多的准则条例更易于理解。
《不完备审计契约的缔结、履行与效率研究》以契约理论的发展——不完备契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审计契约的缔结和履约机制,分析了审计契约效率的影响机理,提出了不完备审计契约治理的主要策略。研究意义在于,为独立审计的产生以及审计失败的形成提供一个系统解释,以弥补现行独立审计理论体系的不足;为提高审计契约效率,完善审计契约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近年来,上市公司年报盈余重述日益普遍,隐晦披露现象非常严重,不仅破坏了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影响了资本市场效率,已经成为一个关乎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重大国际问题。 以往的研究侧重从盈余误述的角度研究盈余重述行为,较少分析重述的披露决策。本书将盈余重述的发生分为“盈余误述”与“盈余误述修正”两个连续的阶段,发现第二阶段即重述是否披露在盈余重述发生中起着更关键的作用,从而完整解释了盈余重述。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归纳和分析,本书构建了董事会治理、盈余重述、盈余重述披露方式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作者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董事会治理对年报盈余重述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有效的董事会治理有助于提高重述披露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