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力、黄贤金等著的《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近2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快速转变的新形势下,揭示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行为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效应,并结合中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和植被覆盖特征,制定土地利用的国家碳排放清单。另外进一步结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评价规划方案的碳排放效应,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碳减排优化和调控,研究如何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建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本书包括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政策指引篇:政策、村庄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村庄整治指引、新农村治理规划编制、新式农房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房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施工、村庄建设管理。下篇建设实例篇。主要精选了我国现代有代表性的10个村庄建设实例,供读者参考。 本书可供从事新农村建设研究、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广大乡镇干部和农民朋友使用。
本书为“助力乡村振兴出版计划·现代农业科技与管理系列”中的一本,介绍了以 和 关于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和政策要求为根本指导,以全国各地重点结合安徽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实践为内容来源,以便于目标读者对象理解的具有场景感和动作性的具象思维以及通俗语言展开文字表述。兼具党和 政策的 性、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实践与案例的丰富性、语言表述的通俗性与趣味性。
本书为新农村建设丛书的一册。本书首先对农村信息化理论的框架进行了介绍,其次介绍了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农村数字农业的相关知识、现状和做法,在此基础上对一系列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保障措施。 本书可作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农业建设工作者的指导用书,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辅导用书。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党中央、国务了守历来重视节约土地和城市集约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加速以及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的加剧,这一宏观政策目标变得越发清晰而紧迫。 本书针对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综合运用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力图透过一般的空间表现特征,揭示土地制度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为我国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促进我国城市的集约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一种新的分析研究思路。
所谓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视角,一是将新农村建设看作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农村基础地位,实现以乡促城的重要措施;二是将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看作是实现城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农村居民创造一个与城市居民一样生产发展有希望、生活有保障、精神富足、文化繁荣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强调城市和农村是两个客观存在的,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为一体的有差别的社会体系。新农村建设,就是消除城乡制度和人为造成的差别,使城乡居民生活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生产、生活环境之中。 云南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农村处于弱势,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矛盾。而在农村发展中,处于弱势的村庄和个人是重点中的重点,是矛盾的主要方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逐渐消除城乡差别,但这种差别是农民生活水平、幸福感、自信心、自尊心、社会
《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研究》从促进农业产化发展的角度讨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问题,构建了一个涉及农业产业化契约安排和农地流转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纳入行业特征、区域经济和文化结构以及国家制度安排等因素,根据区域差异,分析了分布于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四个地区的多个典型案例。《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研究》建立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建议,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选择和农地流转制度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陈阿兴、武云亮等著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与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研究》从商品流通网络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出发,阐述了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发展现状、阶段及其趋势,分析了供销社“新网工程”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社会经济效应,探索了供销社“新网工程”的要素耦合、网络链接、发展模式及其网络融合等重要问题,以典型案例为基础总结了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促进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和供销社“新网工程”建设的对策。 本书可供高校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农业经济管理、流通经济等相关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参考,对于从事商品流通和供销社事业的经营管理者及其研究人员也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稿主体由六部分构成。 部分,从土地税费收入、土地出让金等土地财政收入构成出发,探寻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特征。 第二部分,综合运用极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数变异系数均值和艾肯森指数等指标,定量测度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区域差异;采用基尼系数分解法系统分析土地财政区域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及区域间差异,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和Markov链方法研究土地财政动态演进过程。 第三部分,理论分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实证研究不同区域间土地财政收入与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采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厘清不同区域土地财政收入 影响因素;探索土地财政与城市化、产业结构等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因区域相邻关系而产生的土地财政策略互动及空间竞争效应。 第四部分,采用自然正交函数,揭
董国义主编的《中国粮食供应安全与对策研究》一书,介绍了世界农业生产形势、谷物贸易状况,详细叙述了我国的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及食物供应情况,分析了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形势,论述了我国中长期耕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状况及谷物、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类、水产品等主要食物类别产量趋势及需求状况,并根据我国中长期食物供应的严峻形势,提出科学消费、构建节约型农业社会、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水浇地、扩大灌溉草场、增加可有效利用的农业资源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及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战略性的考虑。
......
汪涛著的这本《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场以“中国为目标的粮食战争”的红蓝对抗军棋推演。 军棋推演 基于粮食战争的可行性的数学规律和详实完备的数据。 作者以蓝方阵营,通过一系列战略战术手段对以中国所在的红方阵营展开模拟攻击。红方的防御空间已经极其有限,一旦红方情况满足方案条件,红方将面临灭顶之灾。 回到而现实世界,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已经危如累卵,中国人口进入 危险区域已成定局。未来15—20年,中国人口政策将行走于悬崖峭壁之间。人口是对中国进行战略绞杀的 机会。既然无法阻止中国长大,只能顺水推舟地让中国自己撑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培育乡村消费热点、带动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乡村特色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探索了路径,提供了经验。 本书中“特色产业”是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通过自主创新,培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将区域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使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完善、区域经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或农业产业体系。 从2011年开始,农业农村部陆续开展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 经过多年发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工作快速推进,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村
卢新海、黄善林编著的《土地管理概论》是为满 足土地资源管理、农业水利工程等专业的教学需要而 编写的一本教材。土地管理概论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的专业导论课。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土地 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内容,建立浓厚的专业 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土地管理概论》在界定土地、土地制度、土地 管理体制的内涵,介绍土地管理的理论与技术的基础 上,全面阐述了地籍管理、权属管理、利用管理、市 场管理、信息管理与土地评价等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方法。本书适合作为土地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 教材,也适合国土整治相关部门和行业的的管理者和 技术人员参考。
农民问题是 中国 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观察农民的生活、生产、他们对外界的态度、对自身未来的预期的时候,我们需要理论工具。 这部《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语言简单明了,辅之以图表和简单数学公式,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深入浅出,系统介绍了农民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理论。本书还在集中阐述马克思经济学精髓的基础上,对农民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和主要问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且,作者比较了新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两大理论体系对农民问题研究的异同。 本书英文版出版以来,一直是 上农民经济学的基本教材和参考书,被誉为“对农民家庭农业生产的经济分析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本书的章节中也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在探讨非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之路,客观地反映了作者对非洲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独立见解,这对中国有效地开展中非农业合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农业政策改革要素市场发育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密切结合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农业政策改革、要素市场发育的脉络,着重研究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试图从农户层次理解农户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从而也为分析农业改革绩效,完善要素市场机制,引导农户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数字乡村: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从梳理分析信息技术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入手,阐述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振兴的机理,结合具体的案例,从农村电商、乡村治理数字化、数字农业、智慧绿色乡村、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扶贫等方面,阐述在各个领域如何建设数字乡村。同时也介绍了部分 数字乡村发展的经验,总结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及与农业农村现状的对应关系。之后,分析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相关建议。《数字乡村: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范式》适合负责乡村振兴的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学习阅读,也希望能够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企 管理者以及对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感兴趣的高校学生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