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历时近10年完成的一本全方位对中国农村进行权威性调查的大型报告。调查覆盖全国200多个县市、3300多个村庄、9000多个农户,研究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粮食安全、农民负担与县乡财政、农民工就业与创业、土地制度与失地农民、农民组织、农村财政、农村金融、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农业资源管理、农村治理等。 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反映不同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手资料,并收录了各项大型调查的问卷设计,对研究和关注三农问题的各界人士及各级政府机构有重要参考价值。
《剑桥古代史》初版于20世纪前期,自70年代开始由英语世界及法国、德国等国的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长达30年的重写,由原来的12卷扩展至14卷19册。新版《剑桥古代史》将初版中公元3世纪的古代史下限推到公元7世纪左右,大量增加关于古代埃及、西亚文明与早期希腊历史,以及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在古代文明的起源、古代经济的一般特征、古典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关系、古代世界的转变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本卷述及的是地中海东部从古风时代向古典时代的过渡,标志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与希腊诸邦冲突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使希腊人的自由观念和异族人的专制观念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但是即便在战事频仍的两年——公元前480年与前479年——前后,冲突仍未阻止双方的相互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乃是我国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发展战略;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议。 近年来,“三农”问题已经成了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人士为解决“三农”问题纷纷献计献策,开展试验和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为了让关心和从事“三农”工作的专家、学者、各级干部、企业家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能尽快了解中国当代有关“三农”的精辟理论思考和行动智慧,编者组织编撰了这部《中国当代三农思想经典》。中国农业大学和各地农业战线的专家对本书给予厚望,期望本书成为各级干部、农业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喜爱的培训教材、参考读物和行动指南。
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国家和地方粮食工作,国家粮食局从2006年开始组织编撰《中国粮食年鉴》。 《中国粮食年鉴》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由国家粮食局主办并委托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组编的政府部门年鉴,是粮食行业实用性、资料性工具书。 《中国粮食年鉴》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上一年度中国粮食工作的主要情况.刊载有重要的粮食政策法规文件和统计资料,与国家粮食局主办并委托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组编的《中国粮食发展报告》成为姊妹篇。本期年鉴由综述、专文、全国粮食工作、各地粮食工作、粮食政策与法规文件、附录等六部分组成。年鉴收集的数据和资料均未包括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顺序,按照全国行政区划的统一规定排列。年鉴涉及的单位名称、姓名和职务均以截稿日期为难。
《中国特色蔬菜主产区产业发展报告》辑录了121个地区的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概况,遍布全国20个省份的19个县(市、区),包括29个地区的辣椒产业、55个地区的葱姜蒜韭类产业、26个地区的水生蔬菜产业以及11个鲜为人知、充满地域特色的蔬菜种类。《中国特色蔬菜主产区产业发展报告》是在全国示范县调研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报告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汇编,旨在从产业发展现状、经验做法、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入手,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大地上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概览,并以此抛砖引玉,期望能够得到更多农业部门、专家学者对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的关注,推动我国农产品特色优势区建设和示范推广。
《乡村振兴年鉴(2022)》旨在对我国的乡村振兴落实情况进行总体介绍,为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包括总体现状、政策体系、理论成果、地区概览、典型案例、机构和 专家介绍、大事记、索引和附录,全方位概括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情况。 《乡村振兴年鉴(2022)》包括八个部分,部分为总体现状,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述,总结了我国乡村振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构建了乡村振兴综合指数评价体系,基于省际数据进行了乡村振兴综合指数评价。第二部分为政策体系,搜集了中央和地方(省、市、县)近年来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政策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为理论成果,收录了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的50篇期刊论文、30本图书,介绍了其主要内容。第四部分为地区概览,介绍31个省份以及部
《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大型系列丛书。该丛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新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简称“新疆项目”)子课题的科研成果。该丛书的调查范围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广西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吉林、黑龙江三省,共计100个边疆村落。 《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黑龙江卷(辑)》包括黑龙江四个调研村落,分别是绥芬河市阜宁镇建新村、穆棱市兴源镇东村、宁安市渤海镇江西村、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鄂族新村。作者们根据四个村落的特点,对它们进行了整体概括,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村落的政治、社会、经济、民族、宗教、文化等的变迁及现状,展示了一个边境村寨的过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生和发展。2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数量为4 300家左右,年成交额达3 700多亿元,其中亿元以上599家。大中城市80%以上的鲜活农产品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批发市场已成为农产品流通主渠道。近年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性逐步增强,配套服务功能逐渐完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交易方式不断创新,现代经营方式开始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城市食品供应、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
《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综合性行业年鉴,旨在逐年记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农业机械化经济技术资料与统计数据,服务现代农业,促进行业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发展借鉴与决策依据。本书为2007年版,设农业机械化发展报告、农业机械化论坛、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农机工业与流通、农业机械化统计资料、农机社团组织、农机媒体、单位职能与负责人、大事记、附录、索引等栏目,采用分类编辑法编辑,类目下设分目,年鉴以条目为记载资料的基本单元。 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中国粮食年鉴》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由国家粮食局主办并委托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组编的官方年鉴,是粮食行业实用性、资料性工具书。 《中国粮食年鉴》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上一年度中国粮食工作的主要情况,刊载有重要的粮食政策法规文件和统计资料,与国家粮食局主办并委托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组编的《中国粮食发展报告》成为姊妹篇。本期年鉴由综述、专文、全国粮食工作、各地粮食工作、粮食政策与法规文件、附录六部分组成。年鉴收集的数据和资料均未包括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排列顺序,按照全国行政区划的统一规定排列。年鉴涉及的单位名称、姓名和职务均以截稿日期为准。
粮食问题是一个永衡的经济、社会、生态问题,我国粮食连续“十连增”,预计有可能“十一连增”(2014年夏粮已经实现“十一连增”),①但是粮食安全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粮食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消费安全、进出口安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从总体来说,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局部的、突发性的粮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而由于粮食的“金融属性”的出现,粮食安全的复杂性比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得多,因此《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报告(2013-2014)》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3—2022年农业展望》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协同合作完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编著的《经合组织-粮农组织2013-2022年农业展望》是两机构商品、政策和国别专家与合作成员国集体智慧的结晶,对未来十年国家、地区和全球农业市场展望做出年度评价。今年的报告首次涵盖世界棉花市场。第二章的准备工作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和中国政府农业部的帮助。
延安研究历来是当代史的研究重点。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当前延安和延安乡村研究多为历史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90年代后政治学研究逐渐淡出了,后者其实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越来越呈现出其不可估量的意义。在史料浩如烟海的延安研究领域,孙晓忠、高明编写了《延安乡村建设资料(1-4)(套装全4册)》,不仅试图保存其史料价值,而且想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再呈现,展现这段历史中蕴含的普遍性意义。通过重新对手资料的梳理,以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视野,试图重建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生活改变的图景,揭示出不同于一般理解的乡土建设的努力,并且认为这种努力也深刻地影响了共和国的乡村治理和乡土形态。
2019年起《中国粮食年鉴》更名为《中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年鉴》。《中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年鉴》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主编,经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出版,逐年编撰、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年刊,主要汇集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全面客观记述年度工作,完整记录中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历史足迹,为科学决策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为社会了解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状况提供帮助。 《2019中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年鉴》由综述、专文、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各地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各垂直管理局工作、政策与法规文件、附录七部分组成,记录了全国与地方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及各地垂直管理系统相关工作。收集的数据和资料未包括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排列顺序,按照全国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讨论简牍材料中的土地制度,尤其学界存在争议或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书中不仅细致地研究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进一步拓展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探寻历史规律,努力揭示土地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内在联系,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当今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二重证据法,借鉴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数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对战国秦汉土地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 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