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钟甫宁教授发表过的26篇中文期刊论文汇编而成,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和整体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具体包括六方面内容:一是农村人口与城市迁移,特别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估计、城乡迁移规模和潜力的探讨;二是土地产权与流转市场,特别是对土地产权如何影响农业投资和土地流转的分析;三是农业保险,特别是农业保险补贴可能带来福利改进以及作为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收入支持政策工具的可能性;四是农民收入,特别阐明劳动力市场调节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并指出农民角色明显分化条件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农业补贴来缩小农民间的收入差距;五是农村社会保障;六是可持续发展。
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将由高速增长适应性调整为中高速增长,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7-2026)》以粮食、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饲料、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为对象,对未来10年的生产、消费、价格、贸易进行了展望,主要结论如下:一、谷物自给率稳定在97%左右二、油料生产稳步增长,进口增加明显三、棉花产量和进口呈下降趋势四、食糖消费继续增长、自给率下降五、蔬菜需求继续增加、供给有保障六、水果生产增速放缓、消费增长较快七、肉类生产能够基本自足八、禽蛋产量和需求继续增长九、奶类生产放缓、进口增加十一、饲料产需将出现缺口十、水产品产需缺口有所扩大
本书系统介绍了林下经济的概念、属性、构建的关键内容和分类模式,以及国家和地方对林下经济的政策和指导方针。基于理论探讨与实际需要,按四大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资源采集与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分若干不同模式,列举大量典型案例,分章节介绍中国各地不同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物种组成、构建模式和产生的效果/效益。旨在激发使用者,特别是生产经营第一线的读者参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中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绿色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创、共享、共赢,促进绿水青山美好蓝图的构建。
《中国特色蔬菜主产区产业发展报告》辑录了121个地区的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概况,遍布全国20个省份的19个县(市、区),包括29个地区的辣椒产业、55个地区的葱姜蒜韭类产业、26个地区的水生蔬菜产业以及11个鲜为人知、充满地域特色的蔬菜种类。《中国特色蔬菜主产区产业发展报告》是在全国示范县调研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报告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汇编,旨在从产业发展现状、经验做法、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入手,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大地上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概览,并以此抛砖引玉,期望能够得到更多农业部门、专家学者对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的关注,推动我国农产品特色优势区建设和示范推广。
延安研究历来是当代史的研究重点。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当前延安和延安乡村研究多为历史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90年代后政治学研究逐渐淡出了,后者其实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越来越呈现出其不可估量的意义。在史料浩如烟海的延安研究领域,孙晓忠、高明编写了《延安乡村建设资料(1-4)(套装全4册)》,不仅试图保存其史料价值,而且想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再呈现,展现这段历史中蕴含的普遍性意义。通过重新对手资料的梳理,以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视野,试图重建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生活改变的图景,揭示出不同于一般理解的乡土建设的努力,并且认为这种努力也深刻地影响了共和国的乡村治理和乡土形态。
粮食问题是一个永衡的经济、社会、生态问题,我国粮食连续“十连增”,预计有可能“十一连增”(2014年夏粮已经实现“十一连增”),①但是粮食安全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粮食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消费安全、进出口安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从总体来说,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局部的、突发性的粮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而由于粮食的“金融属性”的出现,粮食安全的复杂性比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得多,因此《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报告(2013-2014)》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