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简述农资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330种农药品种、43种肥料品种以及10余种农膜及种子等农资情况。其中农药部分,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分类,重点介绍了当前主流农药品种的中英文通用名、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CAS登录号、其他中英文名称、主要剂型、作用特点、防治对象、注意事项以及生产厂家;肥料部分则在简述肥料的质量标准与分类的同时,详细介绍了氮肥、磷肥、钾肥、复混肥料以及叶面肥等。另外,还收录了相关农资的法律法规文件,以方便农资经营者查阅。 本书适合广大农资经营者、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科技下乡的专用图书和培训教材。
本文集收入了作者自1980年至1998年发表的几乎全部讲话、文章,共 256 篇、102万字。前10余年作者处于农村工作的领导岗位,其论述主要是回答农村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着重对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阐述,为中央、国务院提供有关的政策咨询;后10多年作者离开了领导岗位,其研究和论述的重点,更多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上,探索与农村改革和发展相关的因素,继续对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研究,尤其是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相配套的基点上,阐述了建立民主法治、监督和制衡机制的必要性。
《赣南脐橙产业发展报告(2013)》内容简介:赣州市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脐橙以来脐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如今,赣州市已经成为脐橙种植面积世界、年产量世界第三、全国*的脐橙主产区。赣州市地处江西南部,又称赣南,所产脐橙称为赣南脐橙。2013年,全市脐橙种植总面积174万亩,脐橙总产量达到150万吨。脐橙已成为赣州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及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做了全面的研究与评述。作者从发展的视角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重要领域的发展道路。本书以回顾与思考开篇。从农业宏观和微观管理体制、农村土地制度、金融体制、财税制度、科技体制以及乡村治理机制等多重视角,对30多年来中国农村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全景扫描。作者张晓山、李周运用理论、相关法律、政策措施与农村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深入研究、分析和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历程、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并对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和应用价值。
为凸显工作重点和亮点,今年的编写大纲除编排重要职能工作条目外,还设置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发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优质粮食工程、粮安工程、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和中央储备粮管理考核、2019年第二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科技兴粮兴储、人才兴粮兴储、2019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第五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等专题专栏和条目,并在附录中增加 2019年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软科学课题评价结果统计表 和 2019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表 。发展报告内容侧重于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进展状况与粮食和物资储备形势的分析、预测及对策研究;年鉴则以全面客观记述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年度工作为主要内容,汇集重要时事、文献
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事关一国政治、经济全局的重要命题,粮食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国家与地区的安全。任何一个国家,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些历史经验的总结,精辟地阐明了粮食在国家社会与经济中的重要性。
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中国农村人口数量之多决定了农村旺盛的消费需求。本书将多学科的分析范式引入到扩大内需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供给创新研究中,从创新路径的视角,科学而深入地探讨了农村金融供给创新路径问题。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编著的《中国农产品市场报告(2014)》全面回顾了2013年农产品市场运行和调控情况,并对2014年的市场形势进行了展望。全书继续按照综合、品种、省份和政策四个部分,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实地调研,全面研判了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国际贸易及未来走势,总结了主产省的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梳理和归纳了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本书既可以作为从事我国农产品市场研究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本项研究从系统梳理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政策的框架和内容入手,全面开展我国"三农"政策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分析评估,深入分析导致有关政策措施执行偏差的原因和效果不同的机理,总结借鉴主要国家和地区农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做法和经验,研究提出完善我国"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和调整政策措施的对策建议。
从本书的章节中也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在探讨非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之路,客观地反映了作者对非洲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独立见解,这对中国有效地开展中非农业合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