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成效,总结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现状并分析了其国际地位,提出应加强固碳减排探索与实践、全面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 十大行动 ,积极谋划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战略、技术路径与重大任务,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本书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我国代表性谷物、蔬菜和肉类初级农产品进行碳足迹核算,指出近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聚焦种植业、养殖业、土壤固碳、可再生能源、农机渔机和气候韧性六大领域,梳理国内外技术现状,提炼主要做法和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意见建议,明确下一步科技创新着力发展方向,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科技水平,助力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本书在已有相关工作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安徽怀远 气候智
本书立足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与村庄社会密切关联这一独特国情和农情,剖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多维关联,依据村庄嵌入性差异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为内生型与外生型两种类型,基于农户回应、贫困脆弱性、理性选择等理论探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影响因素及实践对策,阐释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的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三重组织属性及其结构性张力。本书的研究有利于洞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助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及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在原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共分八章,分别是:外汇与汇率、外汇市场及其业务、国际结算、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组织。本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实用、有趣、新颖和够用为度”。实用主要表现为教材的体例既基本按照传统的国际金融教材的体系,但又作了一定的调整,对纯理论的内容尽量删减,同时充实和强化实务性强、与现实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内容;有趣则体现在教材的部分章节设置知识窗栏目,这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新颖主要是对于原有学科体系中部分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的内容,本教材及时给予更新;够用为度主要是指内容不求多、不求
本书总报告重点分析了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运行特点、市场状况和重要进展,对2022年农业农村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专题篇着重对2021年农业农村经济重要领域的变化和2022年走势进行深入评价分析,其内容涵盖了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农业生产与价格运行状况、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经济形势以及农业对外开放形势等;热点篇着重对种业发展、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保障、耕地 非粮化 、食物损失与浪费治理、大豆和油料增产潜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等重大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韩俊主编的《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迈向高收入国家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全书分为四篇。篇包括到第三章,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对策;第二篇包括第四到第六章,主要分析中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三篇包括第七到第十章,着重分析主要国家农业发展潜力及投资战略;第四篇包括第十一到第十八章,主要阐述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部署及政策措施。 粮食问题牵涉面广,本书重点研究了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农业“走出去”战略这两个问题,并对玉米这一敏感的粮食品种进行了分析。本书的主要结论是: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应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然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强,中国不可能、也没必要在所有
从全球的视野看,土地家庭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中国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土地使用权人均碎片式分割占有格局,及由流转所产生的高租佃成本,形成了家庭规模经营的障碍。工商资本大举进入农业也对家庭规模经营造成了挤压,并对粮食安全带来潜在威胁。针对由此引发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本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事关一国政治、经济全局的重要命题,粮食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国家与地区的安全。任何一个国家,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些历史经验的总结,精辟地阐明了粮食在国家社会与经济中的重要性。
本书对2016~2017年 三农 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书中依托翼龙贷提供的大数据,对 三农 互联网金融的社会经济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建立 三农 互联网金融服务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型;对 三农 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 三农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基于农村借款人视角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三农 互联网金融与农村征信体系整合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整理了 三农 互联网金融领域重要事件及数据。
本书依据2012年*年度统计数据,对中国农产品流通产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全书内容由总报告、结构篇、实践篇、理论篇、产业管理篇和附录六部分组成。 总体方面,全书对2012年农产品流通产业所处的经济、社会背景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剖析,重点阐述农产品流通产业各环节的发展状况,包括农产品运销总体、冷链物流、仓储、城市配送、流通服务、批发市场、‘零售终端等方面,并就2012年农产品流通产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阐述。 结构方面,从生产性服务功能、生活性服务功能以及交易型主体三个方面对农产品流通产业进行了划分,在界定农产品流通各功能与主体的内涵、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农产品流通服务产业与交易主体的发展现状,探讨我国农产品流通服务功能与交易主体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促进农产品流通服务功能发展的基本思路与
本书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持编撰,以 决胜农村全面小康 为主题,深入系统地分析了2019年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特点,对2020年进行了展望,实证测度了河南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态势,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和探讨了河南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变迁与政策分析,结合实地调查揭示了农村基础设施不同供给的主体模式。尝试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多元供给主体体系 ,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投融资机制、投融资绩效评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与保障机制等开展研究。比较不 同地区和不同农村基础设施的主体供给模式,透视出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构成的变化,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性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公平 性四个方面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主体模式提出展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资金管理过程可分为项目选择、项目实施中的资金管理与监督、项目 建成后的管理。通过对若干个各级农业资源开发部门组织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研究,证实了财政资金使用各层级间的委托—代理结构“天生”隐含着 低效率的可能,农业
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 土地 新政的实施和农民时间的经济价值的提高,农村要素禀赋结构发生重要改变,这意味着中国农业技术创新路径也将随之调整。由于技术创新是由其需求方和供给方力量共同决定的,中国农业技术创新路径也应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本书从这两个角度探讨了农户要素禀赋结构转变和规模变化对技术创新路径的影响以及农业的价值目标转变和资本控制农业对技术创新路径的影响。
为凸显工作重点和亮点,今年的编写大纲除编排重要职能工作条目外,还设置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发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优质粮食工程、粮安工程、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和中央储备粮管理考核、2019年第二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科技兴粮兴储、人才兴粮兴储、2019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第五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等专题专栏和条目,并在附录中增加 2019年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软科学课题评价结果统计表 和 2019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表 。发展报告内容侧重于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进展状况与粮食和物资储备形势的分析、预测及对策研究;年鉴则以全面客观记述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年度工作为主要内容,汇集重要时事、文献
《农产品流通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实践与经验》的作者是张玉玺。《农产品流通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北京新发地市场的实践与经验》分为5个篇章和附录,内容包括:战略篇,主要讲述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体制、机遇和挑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地位作用等;市场篇,主要讲述农产品的品牌之路、农产品经营的规模化和品牌化、现代化农产品市场等;管理篇,主要讲述农产品流通中的诚信建设、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几点认识、全力保障首都市场食品安全等;社会责任篇:主要讲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光彩事业发展、用单社会责任 促进产销衔接全力以赴保障农产品高效流通等;后是发展篇,主要讲述农产品流通要提高综合竞争力、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需要多方支持等。至于附录是部分媒体报道与访谈作者的一些文章。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继续秉承客观公正、科学中立的宗旨和原则,关注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和热点问题,在翔实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力求得出深刻且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意义的观点和结论。全书包括总报告、专题篇和热点篇三个部分。总报告重点分析了2022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运行特点、市场状况和重要进展,对2023年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策建议。专题篇共有7篇研究报告,着重对2022年农业农村经济重要领域的变化和2023年走势进行深入评价分析,其内容涵盖了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主要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状况、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对外开放形势等。热点篇共有8篇研究报告,着重对保障农作物供种安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
本书以学术的视野,全面梳理了2017-2018中国茶产业发展状况,对中国茶产业整体发展和产业理论进行了宏观的思考,对各茶叶主产区发展状况和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对2017-2018年期间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研究团队的独特见解与前沿观点。本书坚持理念新颖、数据翔实、观点明确、逻辑通顺。它不仅对茶业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和有益探索,而且直接服务于茶产业实践,为茶产业、茶叶企业、茶业从业者以及茶叶爱好者提供颇具价值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它不仅是茶界实用的工具书,也是茶叶爱好者、相关研究领域了解茶产业的重要书著。本书编纂团队成员作为茶人,心系茶叶,坚持学术性、权威性和公益性始终是我们的价值与追求,为茶界与相关领域奉献一本客观、全面、专业、实用的皮书,一直是我们的长期坚守的责任和
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是全国社科院系统农经研究者的学术交流和互相合作的平台,已经成功召开了十三届。2017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 在郑州市召开。本论文集即全国社科院系统农经研究者就本届论坛主题学术研究成果的集成。论文集内容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研究、各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等展开。
乡村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小城镇战略是河北地区农村就地城市化发生的三股内在力量。河北农村就地城市化是在历史形成的行政化均衡的小城镇格局的基础上发生的,是由乡镇政府主导的廉价工业化的结果,并以牺牲社会、文化、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本书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理论来阐释河北农村的发展,并与日本农村、中国台湾农村的发展进行对比,以探寻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就地城市化方式。
本书是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以下简称农研院)今年科研成果的汇集,包括农研院设立的重点研究课题和应急课题共16项。这些课题由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主持承担,研究内容重点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面小康,涉及现代农业、土地问题、农业补贴、乡村治理、农村社会保障、精准扶贫、疫情防控等方面,为促进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