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笔者从事亚太地区经济史和亚太地区历史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它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亚太经济史研究,共15篇。其中,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期亚太经济的文章3篇;关于美国外贸和外交政策的3篇;探讨当代东亚经济奇迹和金融危机原因的1篇;其余8篇为东亚经济中美日关系系列论文。 第二,亚太历史研究,共6篇。其中,关于葡萄牙16世纪在印度洋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以及美国18世纪向太平洋扩张的论文各一篇;中国对17世纪西学东渐的反应一篇;探讨中国统一的三篇,这后一篇实际上是论经济关系在19世纪德国和意大利统一中的作用,但其目的在于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提供历史经验。
本书是一本研究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的学术专著。作者在传统史学“地方志”的基础上,综合近代西方史学理论,运用“区域史”的方法,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唐宋以来明州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从人口、耕地、交通、水利、商业、城市、技术以及制度等方面,论述明州(约相当于今浙江宁波)为何从越州的边缘地区发展为浙东经济发达地区。本书引证丰富,并有几十幅图表。本书对了解浙江和宁波地区社会经济的历史渊源,极具价值。本书是陆敏珍以她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她于2001年春季考入浙江大学历史系,在本人指导下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在她前后入学的几位研究生,博士论文的选题都集中在江浙区域史研究。陆敏珍在“绪论”中,交待了区域史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术取向在中国学界兴起的学术史背景与其理论依托,读来学理性颇强。
《中国历目前的基本经济区(英文版)》是冀朝鼎 193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论文。 本书强调水利系统对中国历史的经济区影响,以及与政治区域发展变化的关系,论证了中国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和地方区划的地理基础。在书中,作者假设农业社会结构凝固、水利建设服从于统治目的以及认定气候对水利工程无决定性影响等,开创性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一概念,同时还大致按照中国历目前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过渡的时间顺序,分析作为国家一项职能的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作者所提出的“基本经济区”的相互关系。此外,本书还分析了海河流域的开发,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江南围田的利用及山区土地的利用等内容。 强调从水利系统这一角度分析其在基本经济区的发展、演变中的作用,自冀朝鼎之后也成为经济史研究中的一家之言。
《明清史学术文库:清代赋税政策研究(1644-1840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清朝政府对田赋地丁的处理方面。清代财政基本收入包括田赋地丁、关税、盐课、杂赋等。在1840年前,虽然田赋地丁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但它始终是清代财政收入的主体,并且是清政府制定支出政策的直接依据。在清统治者的眼里,也是只把田赋、地丁两项视为赋税正项。
本书从秦、汉初期货币立法的基本框架开始,分析中国古代各王朝铜钱的发展演变,探讨铜钱法制变化对各王朝盛衰兴替所发生的影响作用。基于对中国古代货币法制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和考证,作者指出,中国古代铜钱的非称量货币性质,是各王朝运用铜钱轻重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基础。朝廷采用铜钱减重或发行虚币大钱的方式,可以将社会财富部分或大部分敛集到统治者手中。但是,过度地使用货币手段从民间敛财,会引发社会经济衰退及政治动荡。然而,正是统治者运用货币手段敛财的冲动,结合商品经济的发展大潮,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形态的发展和变化。
......
......
唐庆增(1902~1972),祖籍江苏太仓, 经济学家。曾任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著有《唐庆增经济论文集》《 商业政策史》《国外汇兑》等。 《中国经济思想史》 初出版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扼要介绍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系统梳理了我国上古时期儒、道、墨、法、农、兵诸家经济思想的基本脉络。书中论述客观中肯,结构体系严谨,古籍史料极为丰富,是一部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名著。这本《中国经济思想史》由商务印书馆2011年 出版。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中国自古而来气候多变、灾害多发,对以农为本的传统国度形成巨大的冲击。传统社会的政府为了应对频发的灾害,基于“灾异天谴论”与“重农”理论的思想体系,创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保证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与西方同时期 相比,它也具有相当的 性。传统社会的救灾制度体系有着清晰的层级划分,即政治救灾制度与经济救灾制度两大类别。前者是以禳弭灾害为目的的救灾形式,主要包括祈祷、虑囚、自谴、厌胜等类型,以往的研究对此关注较少,且将其视为迷信、荒诞不经的,但实际它的产生有着合理的内涵,是一种基于“天人感应”基础上的危机反应模式,并通过这种反应来强化帝王执政的合法性和 性。后者在救荒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同时,无论是何种
......
......
《中国传统社会的救灾——供给阻滞与演进》:中国自古而来气候多变、灾害多发,对以农为本的传统国度形成巨大的冲击。传统社会的政府为了应对频发的灾害,基于“灾异天谴论”与“重农”理论的思想体系,创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是保证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与西方同时期 相比,它也具有相当的 性。传统社会的救灾制度体系有着清晰的层级划分,即政治救灾制度与经济救灾制度两大类别。前者是以禳弭灾害为目的的救灾形式,主要包括祈祷、虑囚、自谴、厌胜等类型,以往的研究对此关注较少,且将其视为迷信、荒诞不经的,但实际它的产生有着合理的内涵,是一种基于“天人感应”基础上的危机反应模式,并通过这种反应来强化帝王执政的合法性和 性。后者在救荒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同时,无论是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