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聚焦热门话题、热门行业的实力之作,完整呈现芯片发明和发展的60多年历程。 全书完整呈现了芯片发明与发展的历程,从支撑芯片产业发展的量子力学讲起,逐渐发展到半导体物理学,进而催生了半导体器件,这些器件又由简到繁,像一颗发芽的种子,演化出了双ji型晶体管、MOS场效晶体管、光电二ji管等,并由此集成构造出了模拟芯片(通信和传感器芯片等)、数字芯片(CPU、存储器、FPGA等)和光电芯片等。蕞后,本书还展示了芯片设计方法和制造方法由手工到自动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芯片未来面对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路径。可以说,了解芯片,有这一本书就够了。 芯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与叛逆史 详细讲述一群叛逆者突破传统、不断创新的故事。 作者以芯片诞生和发展为主线,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杂志、书籍或新闻报道
工业革命一直是经济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西欧商业扩张、工厂崛起、煤铁生产、劳动无产阶级化、工业资本主义的诞生和全球传播的历史关键。然而,近年来,人们对工业革命的看法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书通过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对消费、物质文化、科技和文化历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出发,为基于使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成为可能的全球互动之上的工业革命作出了解释。通过这一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化进程实际上比我们此前了解地开始得更早,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通过反思过去一代经济历史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本书为读者呈现了有关工业革命的Z新研究,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18世纪的波士顿和纽波特,信用关系是经济网络的基石。随着市场交换的速度加快,基层法院需要处理的债务纠纷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航海和服兵役吸引了一些人离开家园,有些人再也不会回来。在这一经济转型时期,男性户主的缺失迫使新英格兰人解决一个紧迫的问题:谁将管理并维护相应的金融关系? 史料决定了文件当时形成的意义,也塑造了我们当下对历史的解读。当我们将生锈的大头针从某份卷宗上拿掉,或将已经变硬的绳子解开时,那些杂乱无章的历史资料便活了过来,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关于信用的真实世界 女子和男子经常有生意往来,女子从事信用活动和债务诉讼也是家常便饭。 妇女从事信用活动有助于对抗人口失衡和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稳定了新英格兰地区的政治经济。在这个世界里,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是技术娴熟、不可或缺的贡
本书以工业革命为线索,从 与地区角度,以时间为序,将欧洲经济与同时期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的发展相比较,为读者提供了自1700年起欧洲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的整体框架和发展脉络。本书源自作者于博洛尼亚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狄金森学院教授多年、广受 学生欢迎的同名课程。不同于其他研究该主题书籍的鸿篇巨制,作者从数百篇文献资料中提取重要的部分,浓缩成这本精简、透彻、易读的《欧洲经济史》。书中很多观点另辟蹊径,无论是经济史专业师生还是对欧洲经济感兴趣的读者都将获得启发。
本书写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是“不变”,而是存在着生机勃勃的“变革”,是对于潜在发展成为强大的、近代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耗羡归公”是财政制度这一改革主要领域的顶点,它不仅解决了前朝遗存的种种问题,而且是对当时各种财政危机的有效的合理化解决方案。各省实施改革,因地制宜,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成效显著,有益于国计吏治民生。然而“耗羡归公”并不能一劳改永逸地解决清朝财政存在的所有问题,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抵制,加上集权国家的财政要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制约,后来的“耗羡归公”政策辉煌不再。 这是一部“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作品,是利用档案细致探讨中国历史的代表作。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四卷,西南近代经济地理》作者杨伟兵,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变迁的原因、历史过程与结果,各区域工农业和交通邮政金融等方面发生的重大的变迁、全新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以及区域差异的形成,并探讨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形成的诸因素。
本书从清代档案中搜集了数万个18世纪的广东米价数据, 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 分析了当时广东米粮的地区差价、季节差价、米价的不规则变动和米价变动的长期趋势, 从而描述了一个以广州、佛山为中心, 联结广东、广西两省和湘、赣、闽三省部分地区的区域性米粮市场的具体运作情形, 讨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附录收入作者后续研究的数篇力作, 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学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