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集群的现状、特征、问题和作用进行总体描述;接着,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农村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农村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动态模型;然后对两个欠发达地区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同时提出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本书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地区特有的现象,欠发达地区也存在数量的产业集群。由于经济背景、资源条件、文化传承、价值取向和体制制度的不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会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与江浙、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城市产业集群的比较,可以发现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些特点:一是处于点状零星发展的阶段;二是在区域和行业间发展不均衡;三
《城镇化视角下的宏观政策》是城镇化与社会变革丛书新作。《城镇化视角下的宏观政策》针对城镇化问题,立足于宏观政策,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城镇化中的机遇与问题,以现状为背景,以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目前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都市圈协同、产业选择与发展、转型与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阐述了研究的方式方法,得出了有指导意义的应对措施,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相关领域和问题研究者的指导手册。
2003年1月,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和交通部综合规划司成立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11月在提供给交通部的最终报告中提出,十五后期和十一五的政策取向应当走双稳健之路。报告写道: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持续的新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头十年各项工作。总量调控政策方面,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增加投资、消费需求和就业,稳定物价,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促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措施操作更倾向于稳健、中性一些,尽可能不走全面紧缩和全面扩张的道路,在双紧和双松间寻找灵活多样的政策组合,体现双稳健精神。调控效果着力于避免大起大落,减少经济波动,在结构、质量和效益改进基础上,努力突破七上八下增长区间,在高平台上实现稳中求进。在提出双稳健政策的中期设想后,我们又在后来的短
“形势”是指社会的主流观念,“形势比人强”则是指未来不取决于某个人,而是取决于多数人的观念。 进入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从未消逝,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如此,人类总体上都在努力追求一种有秩序的未来。当更多人踏实努力地做好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形势早就悄悄地变得更好了。 本书依托经济学理论,深刻分析了社会运行规律,结合当下年轻人关心的生活问题,深入剖析了住房、医疗、教育、打工人等现实议题,给人力量,催人思辨,有助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做出决策,从而实现各自的幸福生活。
我国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通道,城市住房价格持续上涨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消费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房价上涨影响居民消费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并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的分析,其影响程度也没有得到一致公认的结论。本书以城市住房价格为研究主题,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我国城市住房价格上涨影响城市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实施更为有效的宏观调控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支撑,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张承良著的《向海而兴-- 视野中的广西发展战略》对广西发展战略及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以深入而系统的思考、明晰的逻辑理路。活泼而富 的文字,描述正在展开的广西跨越式发展战略图景,并解析这一战略图景背后的 因素、区域视野以及本土动因。
中国虽然土地广袤,但人口众多,如何在既有的自然环境中开发耕地、合理分配和使用有限的耕地是经济发展史上的关键问题。既无天时与地利的黄河流域为何最初的发展优于自然环境优越的长江流域?北方水利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也凌驾于其他文明古国之上。在中国大地上发展的农业模式,不仅开创了秦汉与隋唐大帝国的辉煌;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进而开拓出广阔的海外贸易市场……《中国民生的开拓》从多方视角,全景式地介绍了中国(传统)经济与民生开拓的各个层面,也深入揭示出经济发展背后的原动力。《中国民生的开拓》由刘石吉主编。
《剖析三棱锥:寻求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立体路径》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器物层、制度层、文化层以及各层之间的关系的深入分析,结合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揭示了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立体路径,并提出大幅度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战略。该书综合运用多种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原理,并创造性地引入系统动力学、结构方程等非线性研究方法,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该书的理论框架合理,论证缜密,资料翔实,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意义。
精算管理系统这门课的产生,弥补了传统精算教育的这一缺陷。课程围绕风险管理这一目标,将日常的精算工作用“管理循环系统”这一框架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能够跳出单项精算技术的局限,从高的角度和大的范围把握精算管理的本质。 《精算管理系统》大部分内容借鉴了澳大利亚精算师协会编写的教材,并结合我国保险实务和法律环境。通过对《精算管理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精算工作的管理特征,并对精算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对精算技术在其他的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也有初步了解。学习《精算管理系统》需要学生具备寿险、非寿险的基础精算知识。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适配性研究(第二版)》内容简介: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的积累和福利的改善,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因而,是什么最终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怎样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一直是理论与实证研究的重要课题。古典经济学家们开创了对长期经济增长的研究,构建了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框架。但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演进,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越来越难以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增长之谜。如“经济增长余值之谜”、“列昂惕夫之谜”等,人力资本理论由此应运而生。该理论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解释了经济增长之谜,认为经济增长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因素。这一发现重新唤起了学术界对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热情,最终推动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确立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基本范式。
经济学说史和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说体系中,既是各门学科的 始祖 ,又是一棵古老而年轻的 常青藤 。而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古往今来各种政治经济学流派中之 巍巍珠穆朗玛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有两个迄今为止还无人逾越的高峰。个高峰,是把马克思的世界观、社会观、历史观、经济观,以及发展观和方法论融合在一起,从而提供了从多种视角考察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思想范式 唯物史观。如同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经济学 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 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单单由于这种历史观,也就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第二个高峰,是运用唯物史观对以 资本 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进行
中国房地产何处去?听资深地产人杨家浩讲述房地产格局裂变到“互联网+”时代的新生。 从2015年开始,“互联网+”下的各“+”都非常火,各类传统实体都受冲击,开始进行变革。房地产行业肯定得和“互联网+”一样去做“+”。本书的作者基于自己对房地产行业的执着和热爱,集合了自己和房产地朋友们的专业偏好,把预测的房产地行业趋势走向结果集成一书,为行业所参考。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这句话说在当下是zui恰当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临,各传统行业不断被颠覆或直接淘汰出局,黄金十年的房地产行业在此时代下会遭遇到什么样的风口?如果你还想过着以往的好日子,徘徊在十字路口,那你真的OUT了。在扩张、竞争、整合的大环境下,我们大声疾呼:“曾经的行业玩法过时了,房地产风口来了,在这风口上,找出路,
农村公共服务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构建切合当前农村实际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而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供给制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制度模式。乡村社会资本在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供给制度的供给、运作和效率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书从乡村社会资本维度研究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供给制度。具体包括: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迁、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反思、构建农民自主供给制度,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创新、乡村社会资本与农民自主供给制度困境的突破、乡村社会资本与农村公共服务农民自主供给制度效率的提升、乡村社会资本重构在农民自主供给制度创新中的作用以及乡村社会资本重构途径等方面内容。本书在农村公共服务问题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创新及其效率提升上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分享经济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体现,尤其是与传统产业等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之后所形成的新动能,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分享经济具有重要的价值驱动力量和价值分享功能。分享经济是一种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进行分享,从而改变不合理的传统经济结构,对产能过剩的社会资源重新配置,让每个人都能零成本接入到互联网新经济中,通过分享精准连接产品和需求,实现财富生产和财富分配。分享经济充分激发了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分享的作用可以培养需求,需求引导消费,消费定制生产,公平竞争多劳多得。这种价值驱动和价值分享是新时期“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它让普通人都能从社会经济发展中收益,让经济能够良性健康的发展,而这正是“高质量”的主旨。因此,中国经济必须从利益
公司金融作为各类本科院校财经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公司金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虽然是按金融学本科教学要求来编写的,但是同时也考虑到了非专业学生和读者的要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意使用通俗的语言,对专业术语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因此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基础也可以读懂《公司金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 《公司金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主要涵盖了公司金融基础、公司金融决策和公司金融专题三部分内容,这样编排章节,使全书的内容更有条理。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章“公司金融导论”,主要阐述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金融的目标、研究内容、原则和环境;第二章“公司金融的价值观念”,主要阐述资金
《政治经济学论丛(第6辑):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报告》的编辑方针是: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关注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促进对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研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努力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学走向世界。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微观基础及动力机制研究》对我国工业企业迁移行为进行分析,通过计量方法检验影响企业迁移的因素,避免了已有文献仅从定性角度分析企业迁移决定因素,梳理了已有文献对“大规模产业转移已发生”的质疑,证实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并未发生,产业转移仍然处于黏性状态。
《进入深度调整期的中国经济升级研究》紧扣当下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这一热点问题,分析了中国经济在房地产市场、海洋经济、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以及人才回流的发展动向,并提出解决这些相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