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诉讼规则》是检察机关全面正确适用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的重要司法解释。2019年12月2日 第十三届检察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 刑事诉讼法》,并于2019年12月30日公布施行。这是自1998年、2012年两次修订后的第三次修改,因应形势、服务办案,回应热点、紧贴实践,体现和固化了司法改革的成果,为检察人员司法办案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一本通”,对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增强法律监督实效、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检察权司法化是指检察权权力运行的司法化,其本质是一种程序的司法化。它既反映检察权权力运行方式的变化,又反映检察权运行价值取向的变化。 本书从检察权司法化的内涵、范围、理论支点、实现方式以及保障措施五个部分依次展开研究。*部分围绕检察权司法化的内涵展开研究,试图回答检察权的司法化内涵是指职能的司法化还是权力运行的司法化。第二部分围绕检察权司法化的范围展开研究,试图回答检察权司法化的范围是完全的司法化还是有限的司法化。第三部分围绕检察权司法化的理论支点展开研究,试图回答检察权司法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第四部分围绕检察权司法化的实现方式展开研究,试图回答检察权司法化运行的具体方式。第五部分围绕检察权司法化的保障措施展开研究,试图回答检察权司法化的实现还需要哪些制度的保障。
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呈现高发态势。此类犯罪案件所涉及的当事人人数众多,证据繁杂,被害人经济损失惨重,属于一种大规模诉讼案件或复杂诉讼案件。本书通过实证研究,在分析涉众型经济犯罪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提取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在审判程序中所存在的当事人程序保障不足的四类现象,以复杂诉讼形态下的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障为视角,分别对该四类现象做了具体阐释,提出了程序保障的具体建议。
包含作者关于多部法学学术名著、法律文化畅销书的阅读笔记。涉及《送法下乡》《政法笔记》《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法律教育之路》《简约法律的力量》《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法律的概念》《法庭之王》《哈佛雄辩》《今日说法》等书。 内容深刻,语言通俗易懂,跟学术类图书相比,这本书更像一本法律文化书,适合律师、学生、法官等各类法律从业者阅读。使读者在速览多篇法学名著的同时,能够体会笔者的阅读智慧。
本书针对财务人员工作中的法律风险。结合作者多年的财务、审计、法律和纪检工作经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运用大量案例剖析了如何防范因职业特点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本书对于其他具有职业风险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路西法效应”的提出者菲利普·津巴多1969年进行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本书作者之一犯罪学家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和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首次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即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这一心理学理论近年来影响很大。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
《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财经管理系列:物流法律法规概论与案例(第2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宗旨,对物流活动各环节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阐述。全书共有12章,包括物流法律基础知识,物流企业相关法律制度,合同法,担保法,采购法律制度,货物运输法律制度,仓储与配送法律制度,货物包装、流通加工法律制度,保险法律、法规,对外贸易法,海商法,物流争议解决。书中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知识后,精选了3个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配合案例实训能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每章前设置导读,章后设置小结和课后思考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以我国公民住房权的司法保障体系为视角,主张在保护公民消极住房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积极住房权的保障。书稿内容共分六章,从公民住房权司法保障的视角,阐述了我国公民住房权的现状及其司法保障问题,论述了积极住房权和消极住房权的司法保障的完善机制。
治理指的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与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治理评论》集中关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强调全球视野与中国关怀,倡导问题意识,鼓励学术对话。本刊内设主题探讨、中国治理、海外治理、全球治理、学术动态、书评等栏目,将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哲学等多重视角,就中国民主治理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力图成为中外治理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 《中国治理评论》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俞可平主编。
第三方资助(third-party funding, 通常简写为TPF),是指外部的资助人为争议解决中的一方当事人为其法律程序(诉讼、仲裁)提供资金,并通常从胜诉所得中分取一部分利益的活动。如果被资助的当事人败诉,则资助人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对于第三方资助行业,2017年注定是变革的一年,行业实践正在全世界范围如火如荼地展开,而第三方资助的合理存在和积极作用也越来越为各国法庭或仲裁机构所认可并重视,但同时对其的规范利用仍是关注重点。鉴于国内目前对于 第三方资助 的研究和运用均尚处于起步阶段,前海鼎颂作为中国专门从事法律资本业务的机构,除自身积极创新及探索法律与资本结合的商业模式外,还希望能够汇聚法律、金融领域的智慧结晶,为中国法律资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从而推动中国法律资本产业健康、合理地发展。
本书以龙小山和江小北为主角,通过19个小故事,以法律故事、常警官说、法条链接三个模块为主线,深入浅出地阐释环境法中涉及的热点难点,结合《噪声污染防治法》等全新立法修改,对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物质等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人文遗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规定,土地、森林、草原、矿产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法律规定方面进行剖析。本书文字简练、语言生动、贴近生活、故事性强。
本书旨在为江苏省各级 、政协委员、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和 、律师、公证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江苏省 的规范性文件、典型案例、会议纪要等重要文件。
袁博著的《著作权法解读与应用》对我国《著作权法》的条款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同类书籍不同,本书融入了作者多年的司法实践经验和学理上的创新思考,在实践指导和理论分析之间找到了合理的平衡。同时,本书还向读者诚恳地展示了知识产权专业法官的认知逻辑和思维路径,诠释了“法官是如何思考的”。本书兼具理论性和可操作性,适合相关专业的法务人员和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江苏省 公报》是江苏省 主办的定期出版物,旨在为江苏省各级 、政协委员、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和 、律师、公证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江苏省 的规范性文件、典型案例、会议纪要等重要文件。
本书属于法律进化论第一部法原论体系中的原质论,论述法之原质的三大统制力,即信仰规范、德义规范、习俗规范。本书先细致梳理了禁忌的语义、本质、种类、成立与分化,阐明禁忌是人类规范有制裁后果的行为的起因,法律实际上就是该原始规范的进化产物,接着分章节系统详述禁忌与法律、主权、婚姻、财产权、刑法的关系,进一步论证禁忌是法律之前的公共规范,是法律的前身。禁忌在人类社会生活之初,依靠对超自然力的恐惧在民众间广布不侵的戒律,至 生活发达之后,执政者 往上增添现罚,禁忌方才成为法禁。
2014年9月央行与银监会发布通知,要求积*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2015年4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央行、税务总局、银监会联合发布通知,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发行REITs,探索建立公共租赁住房投融资模式。 李智等*的《廉租房投资信托(REITs瓶颈与出路以法律制度构建为视角)》的研究价值在于:其一是从美国和我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保障性住房投资信托(RElTs)的成功经验入手,联系我国实际,丰富我国关于廉租房投资信托(REITs)的相关理论,为完善我国REITs的法律体系提出建议;其二是从设立、运行、风险规避三个方面入手,寻求符合国情的廉租房REITs制度设计方案,试图凭REITs之优,排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之难,解政府和房地产企业之急,为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提供建议,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带刀飞行的困惑:当代中国法治观察笔记》是作者近几年写作的法治随笔以及时评的结集,全书从法学教授这样一个个体的视角出发,结合大量的生活场景,从细节着眼,对生活中的见闻进行法律的审视和分析,展现了作者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观察与思考。
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风俗、习惯、习惯法、禁忌、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中仍然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还将长期存在,但是,其作用和影响的趋势是越来越小。 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风俗、习惯、习惯法、禁忌、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所起的作用,既有积极促进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因素。要使那些落后的、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民间社会规范消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必须消除这些落后的民间社会规范存在的根基,即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这些落后的民间社会规范存在才能真正消亡。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各种民间社会规范,与国家法存在冲突,如何对待和处理这种冲突,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民间社会规范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适用是有着深厚的基础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