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与管理方式包括债权转股权、资产证券化以及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而有效管理不良资产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无论采取何种不良资产处置与管理方式, 都必须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运作。由于不良资产种类繁多, 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 因此在处置与管理过程中亦会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因此, 有效辨别不良资产处置与管理中相应的法律问题与风险, 在法律规制的框架内处置与管理金融不良资产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也是实务操作者在实践中必须予以关注的内容。 本书汇集了法律、金融、资产管理实务人士的观点与建议, 结合相关理论与实务中的操作经验对上述涉及的问题均作了分析, 以寻求最佳的司法解决路径, 减少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困难, 从而有效地服务于金融不良资产的转化与管理。
中国新型的正义体系乃是一个结合三大传统的产物:一是古代的 中华法系 ,尤其是其主导性道德价值和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调解机制在革命传统中的大规模推广,包括由国家法律和民间正义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宽阔半正式第三领域正义,也包括其为民服务和社会公正理念;三是从西方引进的形式主义个人权利法律。今后的发展进路不在三者中的任何单一方,而在更好、更精准地融合三者,朝向一个新型的、可能成为新的 万世之法 而推进。
《实践理性与规范》是继哈特《法律的概念》之后极其重要的实证主义法哲学著作。拉兹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排他性理由的观念,由此出发对法律的本质和作为规范性体系的法律体系进行新的阐释。1999年,拉兹在原书再版后记中对排他性理由进行了重新思考。本书第三部分 论排他性理由 为时隔二十余年后,拉兹对排他性理由所做的后的思考。
琳达 赫什曼写的这本合传讲述了她们是如何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职业较量中为得到认可而奋斗,并*终惠泽全美女性的故事。赫什曼还厘清了两位大法官在解决就业歧视、堕胎、平权行动、性骚扰,以及其他对女性生活至关重要的争议中,如何通过创设先例来塑造现代女权主义的法律框架。 《温柔的正义》把温情的个人叙事与具体的法律问题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前所未you地了解这两位非凡女性。细致入微地研究,引人入胜地讲述,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改变美国法律和文化的权wei著作,也是一个关于伟大友谊的动人故事。
由罗伯特 C.卡萨德和凯文 M.克莱蒙特二人所著的《既判力:理论、原理与实践指南》一书是有关既判力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专著。该书共分为三部分:理论、原理与实践。*部分介绍了既判力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阐述了既判力的适用准则,第三部分探究如何在实践中适用既判力原则。 在美国,尽管有关既判力的论文汗牛充栋,但有关既判力的专著并不多,特别是像本书这样将理论、原理与实践三者结合起来论述的专著则更是屈指可数。本书在体例的完整性、内容的逻辑性、条理性以及在适用和引证的准确性上几乎达到完美。因此,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美国法律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已成为在美国法律界和理论界被经常参阅和广泛引用的颇具特色的经典之作。
全面 涵盖特许经营全程,就法律规定与操作风险进行解读 专业 是多年从事特许经营司法实务的经验总结 精彩 精选真实案例,诠释特许经营法律风险 实用 专业律师支招,解读特许经营操作误区和风险点
《自然法:古今之变》是《法哲学与政治哲学评论》的第三辑,本专辑的主题是自然法在西方法政思想中的古今嫱变。 从当代西方法学的整体谱系看,自然法往往只被视为其中一个支脉。然而,在18世纪之前的法学家眼里,自然法却是法学的全部。我们甚至可以说,有关道德、政治和法律的主流学说以及相关的重要思考,都是在 自然法 这一名称之下进行的 在近代早期的政治思想家那里,尤其如此。 为了复原法学研究中的自然法视角,从而拓宽法律研究者们对道德、政治、法律之间关系的思考,本辑聚焦于近代早期的几位重要思想家(包括奥卡姆、格劳秀斯、莱布尼茨、托马修斯等),试图通过相关论文来展现自然法思维的丰富可能。其次,本辑也录入了两篇从法律现实主义出发对自然法进行攻击的文章,从另一个角度展示自然法的内在限度。*后,本辑还整理了
企业民主管理立法研究一书从企业民主管理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现行立法存在的问题、完善立法的建议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探讨,旨在为推进我国企业民主管理立法提供参考。企业民主管理现行立法,部分制定于20世纪计划经济时期,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法律法规之间缺乏衔接、内容冲突;立法内容不够明确,法律责任薄弱、刚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给法律的实施带来一系列的困扰,严重滞后于我国企业民主管理实践的需求。本书基于以上问题,为推进我国企业民主管理立法提供参考。
本书的主要内容:一是以强化腐败预防立法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发展路线,主要为英美、欧陆等率先进入现代化的国家所采用。扩张公共权力作为现代化的结果,导致了现代腐败的泛滥,为有效控制腐败,这些国家尝试从探究腐败发生的根源性原因入手,建构以防范、制约公共权力为中心的反腐法律制度体系,将腐败治理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从腐败发生的源头探寻使公共权力不能腐败、公共权力行使者不敢腐败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缓解了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分配之间的紧张关系。根据对腐败的根源性思考而形成的积极治理主义理念为导向,这些国家相继建立起控制公共权力分配与运行中滥用机会与可能的制度体系。先现代化国家的反腐立法,由权力控制法、权力透明法与滥用权力惩治法三个子系统构成,以权力控制法的优先发展为起步,将权力透
本书提出了对 稳评 的法治分析,并提出其法治化重构的基本思路;在澄清 稳评 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构 稳评 运行体制的基本方案;提出了关于 稳评 效力的弹性设计模式;分析了社会稳定风险治理中的责任追究事由,并提出了纠偏的思路;分析了在 稳评 中 借用 行政许可的做法,并由此引申提出了建立 类别许可 制度的主张;研究了对以 稳评 程序为代表的行政行为审慎程序的司法审查,并提出了具体的审查标准;研究了 稳评 机制进入司法决策活动的可能性和基本路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在司法机关的审判执行工作中构建 稳评 机制的具体方法;研究了个人信息在社会稳定风险治理中的利用方式及其限制。
《司法的细节》一书汇集了刘仁文教授多年来对中国司法现状和法律制度的观察与研究,围绕如何遏制公权之放纵,提高执法公信力;构筑制度之藩篱,防止冤假错案;审视现实之弊端,杜绝潜规则;思考未来之良法,推动司法改革;探讨正义之精髓,强调法律职业的使命与视野等诸多现实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洞见和评析,尤其针对废止劳教、改革收容教养、减少死刑等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提出了自己的判断与主张,体现了一个学者的良知与情怀。在具体事例和典型案件的背后,作者对那些zui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深入挖掘、条分缕析,用一篇篇短小精悍却见微知著的文字揭示出:正义的实现不光要靠格式化的实体和程序,还要靠贯穿于整个司法中的种种细节;有时,正义恰恰就隐藏在细节之中。
本书精选了2011年至2016年间我国发生的30余起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刑事大案要案,并对其进行法理评析。对刑事大案要案的选择主要把握了以下特点:一是案件的影响较 大,二是案件的意义重要;除此之外,对这些刑事大案要案的处理还具有深远社会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和相关社会制度的发展。
规则是法律的中心,是法律科学的关键。而 应当 这一法律语句中极常用的道义词,又被哈特视为一条规则的标志性概念。因此,关于 应当 一词的研究理当是破解法律及法律科学密码的重要切入点。本书通过撬开英美法理论和语言哲学经典论证中关于 应当 的理论裂缝,抽丝剥茧,一步步检测 应当 作为法律基石的可靠度。
商业合规,已不再局限于法律风险管理,而是更广泛覆盖内控与反舞弊、企业社会责任等领域。面对合规的进一步界定就是企业为免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财务或声誉损失,从治理结构、内控机制、责任价值建立的 全面风控 意识、标准和取向,从行为预期上又突出强调对违规的 零容忍 。在此基础上,更高水平合规还在于 借入亲和力认知界面 ,潜移默化影响企业的行为模式,推动内在自动化守规的 巴塞尔式 合规文化形成。围绕这些前沿问题,本文围绕商业合规的微观理论基础、行业合规重点、体系化治理体系等进行了探索研究。
书稿是从刑法教义学的视角,对我国《刑法》总则编第二章第三节 共同犯罪 规定(第25条至第29条)开展体系性的解释。整理我国近几年共犯解释论的成果,提出个人的理解和思考。研究的侧重点是:共犯立法体系和法条用语的解释(例如组织犯的含义和范围、次要或辅助作用的解释、被胁迫参加犯罪的解释);与法条表述相关的共犯理论的阐释(例如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以及相关的共同犯罪形态、片面共同犯罪、过失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定(例如教唆未遂、实行过限或不足);以及共同犯罪立法的若干完善建议,等等。本书稿并非要面面俱到地论述共犯问题,不包括与法条表述不直接相关的共犯理论的阐释(例如承继共犯、共犯脱离、共犯与错误、共犯的罪数),以及其他共同犯罪问题的理解和认定。另外,共犯理论和实务中几乎
\"在现代世界,正当法律程序已经成为一项普遍的司法原则。本书尝试呈现一幅有关其早期发展的复杂图景,指出它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欧洲社会及思想的重大变动的内在关联,尤其是在 方面的根源。本书试图说明,除了从权利角度理解这项原则及相关操作,我们还有理由把它理解为一种试图控制或隐藏不可克服的敌意的机制,并进一步从这个角度观察和理解现代世界的某些困境。 \"
本书选取走私、贩卖、运输毒品和组织卖淫四类中越边境常见的品及风化类的犯罪为研究对象,就走私毒品罪、贩卖毒品罪、运输毒品罪和组织卖淫罪的客观方面、既未遂、共同犯罪及罪数形态等司法认定方面的疑难问题展开探讨,并一一给出了本书的观点,对于司法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与指导意义。
本书是《法律进化论》系列的第四部,也是研究法律进化问题 关键的一环。 复仇问题是中国法律传统中 典型的争议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法律文化中 古老的共同问题之一。穗积陈重在博览了古今内外的复仇事例后,认为复仇为个体力的作用,而刑罚为社会力的作用。此个体力随着文明进步集中转换、进而产生社会力,公权制裁的刑罚就替代了私力制裁的复仇。在讨论法律进化理论之初,需要了解法的起源,通过私力公权化来论证法律诞生之缘由。 本书是关于法律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尽管以 法律文化中的复仇现象为讨论对象,但是因为中日历史文化的特别亲缘关系,穗积先生在该书中 多地是以中国历史史料和历史背景为研究基础的。
本书力求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和详细的法理分析激发学生学习行政法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还结合行政法领域 修订的部分法律对内容进行了 新。希望本书无论是“从理论到案例”还是“从案例到理论”,都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对案例的分析、推理,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在法学领域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跨界的水污染冲突加剧,仅仅是流域跨省污染纠纷就不在少数,这类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影响生产,还影响群众生活尤其是身体健康,引发上下游之间的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的恶劣后果。本书聚焦政府间污染纠纷调处,不可避免地涉及政府之间的合作治理,因此,需要从跨区域合作治理视角看待纠纷调处。本书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政府间流域跨界污染纠纷调处机制的现状,展示了我国流域管理体制,并分析其弊端及其克服之道;对我国政府间流域跨界纠纷的行政调处机制立法、实践案例和地方探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流域跨界污染纠纷调处机制和效果的相关性;阐述了非司法诉讼调处机制和司法诉讼机制,借鉴国外立法例,提出综合运用横向协商、纵向协调和司法诉讼机制的建议,并勾勒出不同调处机制之间的关系。此外,为保障流域
简易刑事程序,是指司法机关在办理案件时,由于案件事实简单清楚或被告人自愿认罪,因此对诉讼环节和步骤作出不同程度省略或简化后形成的一种审判程序,其是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近年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领域。本书对德、法、美、英、意和中国这几个在简易刑事程序方面较为有代表性的 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当今世界简易刑事程序立法和司法之基本现状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之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