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体系概念的基本特征是秩序和统一性。法秩序的价值一致性和内在统一性是法体系的基础。近代法律史中出现的诸多体系概念,如形式逻辑体系、公理演绎体系、纯粹概念体系、问题关联体系、冲突裁判体系等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从正义理念和平等律中可以推出,法体系是一般法律原则的价值论 目的论秩序。体系具有开放性,客观体系因基础评价的变迁而变迁,科学体系的开放性是科学认识非封闭性的必然结果。体系的动态性不同于体系的开放性。动态体系通过位阶相同的、可相互替代的若干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法律效果,可在正义的一般化和个性化倾向之间取得平衡。现行法原则上是非动态体系。基于体系找法是目的性论证的一种形式,故而要对体系论据进行目的性审查。体系构建存在限度。体系断裂源自评价矛盾和原则矛盾,体系陌生的规范产生
本书以晚清国际法传入为线索,以主权国家的核心要素为架构,结合晚清主权意识生成之历史特性,从司法主权意识、领土主权意识、国民意识和国际社会意识四个维度出发,对晚清主权意识的生成进行微观考察。不仅史实性地呈现出晚清中国世界秩序观从传统帝国向现代民族主权国家、从 中国之天下 向 世界之中国 的巨大转变,而且还通过揭示19世纪实证主义国际法与殖民扩张的共谋,揭露了殖民扩张时代的实证主义国际法对形式平等的主权理论的扭曲和重塑。
本书是一部针对学生劳动法学习的案例研习教程,旨在提升学生自主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 本书对12个改编自德国联邦劳动法院原始判决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内容覆盖了劳动法的核心问题,如劳动者身份的认定、雇主的询问权和指示权、劳动者的义务、解雇保护、共同决策制度以及平等就业等。本书对每个案例都提供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劳动法的论证结构,引导学生在掌握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思考相关法条,从而促进他们对劳动法知识的全面理解。 本书不仅专注于个体劳动法案例,而且涉及企业组织法的相关内容,是劳动法基础课程的 补充。基于其系统性和实用性,德国几乎所有法学院均将本书列为劳动法案例研习课程的 书目,助力学生 好地备考并为未来的实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于2016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该法的制定与实施是我国构建深海法律体系的开端,更多的配套法律法规仍需要进一步规划与制定,以为我国参与□□海底区域资源开发活动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在此背景下,《我国深海法律体系的构建研究》阐述了□□海底区域法律制度的演进态势和发展趋势,聚焦我国深海法律制度的现状,尤其是有待完善的领域和具体内容,并提出构建我国深海法律体系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框架。我国需要结合自身的深海实践和科技实力,根据既有的深海法律政策基础和未来的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和构建我国的深海法律体系。
无人机相对于有人机,历史 为悠久。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无人机才被大规模地使用。从应用领域来分,无人机大致可以分为军用、民用(商用)以及消费级无人机三类。21世纪是海洋经济和海洋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因此,无人机应用于海洋所引发的 法新问题开始凸显。全书重点论述:无人机的定义、技术发展与应用,无人机融入空域(含海域)的理论争议、 立法与 实践,我国周边海洋维权执法面临的局势及无人机海洋应用的现状与趋势,我国无人机应用于海洋引发的海洋法、武装冲突法和空域 监管等 法问题,以及我国使用无人机海洋应用所涉 法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全球化实际上已经型塑了我们的法律制度,也型塑了我们的法律思考模式。无论是对普遍性的宣扬,还是对特殊性的强调,都需要我们对全球化的性质和结果以及中国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命运有透彻的理解和深切的体误。 本书并非关于“政治与法律”的交叉学科刊物。我们关心的不是学科,而是问题。我们一方面希望从政治哲学的整全视角思考法律,从而在技术化的时代恢复对政治问题的严肃讨论,以对在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命运进行尝试性解读;另一方面,更希望通过法律与公共政策的视角,激活法学专业内部的互相对话,克服目前部门法中遮蔽政治思考的专业化倾向,把专业化的思考和政治思考结合起来。
刘仁山主编的《 私法(第6版现代法学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规划教材)》是在 “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原 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学校法学规划教材”基础上修订的。根据 法学教材编辑部“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建设规划”,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于1999年组织编写并审定了,由我担任主编的《 私法》。本教材主要适用于司法部直属的政法院校的法学本科教学,于2001年获得司法部“ 法学科研成果及 教材”三等奖,于2008年被遴选为 “十一五”规划教材。承蒙 同行厚爱,本教材得到 各高校法学院系的广泛使用。本书共四编,内容分为总论、法律适用、 民事程序法、区际私法。
......
本书共分为四编,分别为总论、冲突规范及其相关制度、靠前民商事关系的适用法律、靠前民商事诉讼与仲裁程序法。从内容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靠前私法的理论、制度,并且在正文中穿插了很好多的案例,以适应案例式教学的
本书聚焦美国纳税人公益诉讼的发展困境,通过案例的分析和学者论著的梳理,较为细致准确的还原美国联邦层面纳税人公益诉讼的样貌,再从中寻找本书所需答案,即纳税人公益诉讼为何在联邦层面寸步难行。全书共分为五章: 章着重梳理纳税人公益诉讼在州和地方层面的兴起。第二章着重探究纳税人公益诉讼在联邦层面的受阻。第三章着重探究纳税人公益诉讼在联邦层面的短暂推行。第四章着重探究纳税人公益诉讼在联邦层面的衰落。第五章着重探究在联邦法院审理的州和地方纳税人公益诉讼。
本书的亮点在于系统地对作为海洋自由首要范畴的海洋航行自由内涵与外延展开 法视角的考察与分析。本书强化了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分别构成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分别阐释海洋航行自由与 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的关联度,并且具有多样态的属性。 同时,本书分别对公海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予以关注,将公海元叙事模式引入到公海保护区构建这一领域,为预判公海保护区发展趋向与理解公海保护区的合法性提供了新路径与视角。不仅如此,本书反思几个世纪以来北极航道法律秩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海洋叙事”为范式以展开北极航道秩序的构建。从 法法理视角洞察美国有预谋和有计划积极推行“航行自由行动”,深刻揭示美国“航行自由行动”的本质与危害,是本书的另一重要 法视域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