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的任意性》在概述美国死刑渊源、立法与判例的基础上,对美国北卡罗来纳州1977年6月至1978年5月期间杀人案的死刑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社会学的方法收集关于被告人、被害人、犯罪情节和案件司法处理过程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法学知识对死刑问题进行探讨;不针对具体死刑案件,而是对死刑案件进行的普遍性调查。研究表明,尽管法律标准是贯穿死刑程序所有阶段性结果的重要因素,但处理结果中的大量变化无法单纯以法律标准作出解释,因而死刑适用出现了任意性。
何秉松教授的科研能力和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是刑法学界所公认的。“我有时不同意何教授的观点,但我对他的探索精神深表钦佩”,这是在当下刑法学界很多学者的一致看法。 何秉松教授有一句名言:“自由是科学的本性,创新是科学的生命。没有自由,科学将沦为奴婢;没有创新,科学将枯萎死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何秉松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无所畏惧的创新精神,一直沿着自由创新的道路,不断地攀登科学高峰,对我国刑法学理论的许多领域进行了一个又一个创新。他在《法学研究》1986年第1期发表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体系》一文,是我国刑法学研究涉及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定罪的根据、刑事责任的概念、犯罪的本质特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先导。
本书以《刑法修正案(十一)》新修正的刑法条文解读为主线,在重点法条下增加相对应的司法解释、司法政策的解读,以加深读者对主体法的理解。关联法规做索引,同时选取贴近日常生活的典型纠纷,附录部分完整收录相关决定及13个 会公布有关刑法的法律解释。本书力求语言通俗,使大众读者能轻松地理解法律精神,掌握法律政策。
《贪污贿赂犯罪及其侦查实务(第2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以实践为重点,从贪污贿赂罪的法律特征及其认定处理和贪污贿赂犯罪侦查实务两大方面,对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滋生条件和原因、法律特征及认定、侦查实务(包括程序、措施和方法、侦查终结等内容)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讨。全书内容丰富,是一部研究贪污贿赂犯罪及其侦查理论和实务的具有较强实践指导价值的著作,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的反贪侦查理论、从理论上知道反贪侦查工作深入健康开展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认识贪污贿赂犯罪及其危害性的法律知识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