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拉 默克尔是世界公认的出色的女性政治家,她连任4届德国总理,执政16年,对德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她生于民主德国,从一位普通的物理学家成长为叱咤风云的政坛明星,直到退休后仍被媒体关注。担任德国总理期间,面对欧洲债务危机、乌克兰危机、难民问题、英国脱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一系列难题,她表现出令人钦佩的自信、坚毅和果敢。同时,她生活低调,热爱家庭,不失温柔可亲的女性特质。 本书涵盖了默克尔从1954年至2021年的人生经历和职业生涯,其中近几年发生的国际事件也都写入在内。拉尔夫?博尔曼撰写的这部传记引人入胜,不仅是一种阅读享受,也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著作,记载了包括德国统一在内的德国史和欧洲史。通过本书,您可以了解一个更真切、更细腻的默克尔。
过去一年,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还在加速推进。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仍在变本加厉地推动国际体系阵营化,试图以此阻挡多极化大潮,但无论是大国力量对比还是南北力量对比,都不可阻挡地更趋平衡。世界多极化的大势与美国维护自身霸权的逆流相互激荡,深刻塑造了当前的全球政治和安全形势。过去一年,国际关系的持续调整仍在深化。美国加速推动国际体系阵营化,加大分化全球南方的力度,但后者在复杂考验中更趋团结;中美关系显现缓和态势,但基础依然脆弱;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中欧关系在波动中发展,中俄战略协作继续增强。在亚太,美国大力巩固多边遏华体系,区域形势深受其对华战略竞争影响;在欧洲,乌克兰危机延宕扩大,安全风险持续外溢;在中东,新一轮巴以冲突扩散为以色列与 抵抗轴心 的全面对抗,区域动荡不安;在广大亚非拉
《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冷战结束40余年中国的战略决策,其内容包括联盟、局部战争、国际危机管理、大规模对外军事援助、全面战备、建构均势战略,等等。通过重新研究与苏联结盟、抗美援朝、 炮击金门 、援越抗美、调整对美政策、中苏关系 正常化 等六个案例,揭示了冷战时代中国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初步建构了研究中国战略决策的理论和分析框架。
《乔治.凯南遏制思想研究》是作者1990-1993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由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迄今为止,这本书还是中国学者出版的一部有关乔治.凯南的研究专著。1993年之后,作者两次到美国做长期的学术研究(1994年1-7月,以及1999年8月-2000年7月),也多次赴美参加短期学术活动,有很多的机会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特别是1994年1-7月,作者作为美国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的研究员,在美国从事档案研究,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及普林斯顿大学赛利.马德手稿图书馆等地查阅了很多与凯南有关的一手文献资料。现在出版增补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中国学界有必要回过头去看看,曾经影响美国冷战时期对外战略的 遏制之父 乔治.凯南有什么样的思想和政策建议。
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极具原创性的著作中,詹姆斯?C. 斯科特分析了在各个领域中,由国家主导的大型规划项目遭遇失败的例子。斯科特指出,当国家权力坚持推行简单的规划方案,而这种方案对复杂且不易理解之相关性尤显粗暴时,中央主控的社会规划项目就很难取得成功。进而言之,针对社会组织的设计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依靠这样一种认知:即地方知识和实践知识与常规知识和技术知识同等重要。作者列举了令人信服的例证,并质疑了 发展理论 ,同时反对独裁权力主导的规划项目对国民价值、愿望和目标的忽视。 社会的清晰性提供了大规模开展社会工程的可行性,*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愿望,独裁的国家有实现这一愿望的决定权和行动能力,软弱的公民社会则提供了等级社会作为其实现的基础。 在作者看来,上述四个因素的结合,往往使得悲剧难以避免
《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撰写的美国外交史,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叙述了从建国时期的本杰明 富兰克林到21世纪的特朗普,250年来美国与世界的互动。全书将美国外交历程分为五个主要时期:孤立主义主导的建国初期至19世纪末,成为区域性强国的19世纪末至一战结束,经济上先全球的战间期,作为超级大国之一的冷战时期,应对全球化时代新挑战的后冷战时期。书中以生动传神的笔触描绘了影响美国外交走向、在外交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外交家,如杰斐逊、亚当斯、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威尔逊、肯尼迪、尼克松、基辛格、里根等,精彩还原了一个个重大外交事件的现场,展现了美国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应对国际挑战及如何塑造全球秩序。 作为美国外交的资深局内人,作者带来了一个了解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和行事方式的可贵视角,他将毕
1776年,托马斯 潘恩《常识》的出版极大地影响了英国与其北美殖民地之间斗争的走向。时至今日,常识在西方国家仍然是一种强大的政治理念。然而,常识的信仰从何而来,其民粹主义逻辑如何塑造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不言自明。 美国历史学家索菲娅 罗森菲尔德以流畅的文笔,对跨大西洋启蒙运动和革命时代进行了新的阐述。从17 18世纪的伦敦、阿伯丁、阿姆斯特丹,到试图建立一个常识共和国的费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再到对常识哲学不断讨论与利用的柯尼斯堡和纽约,她的叙述跨越两个大陆和多个世纪,对常识的缘起及其流变进行了新的探究。常识的历史远非常识,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出人意料。
无论从资源和经济价值还是从国际关系格局来讲,中东都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在中东地区,沙特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国家,其在全球石油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在伊斯兰世界中的宗教地位、在中东秩序中的作用等都决定了沙特在中东乃至世界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因而了解沙特的历史、政治、外交等非常有必要。本书系统论述了沙特的国家形成、历史发展、政治体系与权力结构、外交政策、问题与挑战等,分析了沙特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以及解决危机的举措,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理解沙特,理解中东政治。
本书分上下两部分。部分为安全理论,包括西方传统安全理论、西方非传统安全研究、西方现实主义安全理论、西方自由主义安全理论,以及关于国家安全观,尤其是新安全观的综合性分析和评论。第二部分为国家政治体制与国家安全体制,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的政治体制与国家安全体制的关系,即国家安全体制在这些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以及政治体制因素对其国家安全决策体制的影响。
.
《全球治理理论:权威、合法性与论争》一书由德国学者迈克尔 祖恩(Michael Z rn)所著,自2018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本书在欧美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激发了有关全球治理理论的新讨论。祖恩教授一直站在全球治理研究的前沿,本书是其在过去30多年研究基础上所形成的系统性理论著作。《全球治理理论》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直面现实问题,不仅将全球治理体系重建为一个以规范性原则和反思性权威为基础的政治体系,还对影响全球治理体系走向的全球治理机构的合法化和去合法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的全球秩序模式,探讨了一种国际关系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一开创性研究有助于学界和社会大众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全球治理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勾勒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总体形势和基本特征,按区域国别对2023年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现状和基本特征进行阐述和研究,并对2023年国外非执政共产党发展状况、2023年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工作情况及国外政党政要看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作专题研究。本书旨在为政界、学界及关心国家和国际大势的读者,掌握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最新情况和态势,把握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制度性、规律性特征,提供综合、系统、及时的参阅资料。
本书聚焦冷战后由于国际格局和自身实力的急剧下降,俄罗斯从保障和维护大国地位及影响力出发,国内各派别就外交政策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形成不同的外交观点和构想。这表明冷战后的俄罗斯未能形成一致认同的世界观,从而导致其外交政策的不完整、多变和缺乏一致性。直到21世纪以来,普京确定了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以回复俄罗斯大国地位为目标的多级平衡外交构想,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
北美和欧洲的工业化国家何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仿效的模板?战后的发展话语如何创造了所谓的第三世界?在《遭遇发展》中,阿图罗 埃斯科瓦尔揭示了发展政策如何成为一种控制机制,其广泛而有力的控制毫不逊于殖民统治。埃斯科瓦尔对发展的话语和实践进行了富有启发的分析,并讨论了后发展时代的替代性愿景。他着重指出经济学家在发展话语建构中的作用,仅以哥伦比亚的案例就足以表明,粮食生产的经济学话语带来的只是不切实际的计划和更严重的饥饿。 新版的前言内容充实,埃斯科瓦尔回顾了自 1995 年本书出版以来有关全球化和后发展的论争,提出对 后发展 进行重新界定,以适应当下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他还以近年来拉丁美洲的社会运动为例,呼吁拓展发展的 多元研究 领域。
本书对近十年以来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秩序的基本认知与主流实践进行了回顾,凝结了国内诸位网络空间治理专家的研究成果。从理论视野出发,书中对 网络主权 、网络空间国际秩序、联合国主导的网络治理基本对话机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评估。从实践层面扎根,本书对俄罗斯网络空间治理、全球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态势、网络空间攻防威慑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本书也对当下网络治理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全球网络空间中的多元共治模式,寻求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构建网络空间战略稳定,推动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良性变革。
民粹主义是遍及全球的政治现象。与其他地区相比,拉丁美洲的民粹主义运动声势更大、更加频发,拉美地区似乎培育了更加适合民粹主义生长的土壤,其根源何在?拉丁美洲的民粹主义有何独特性?民粹主义对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民粹主义是推动还是削弱了拉美的民主制度?搞清这些问题,既有助于理解20世纪以来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可以丰富学术界对民粹主义的研究。本书探讨了拉丁美洲民粹主义发展的三次高潮,即20世纪初到60年代以巴西和厄瓜多尔为代表的经典民粹主义、90年代以秘鲁和阿根廷为代表的右翼民粹主义、21世纪初以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为代表的左翼民粹主义,对于不同时期拉美不同国家民粹主义的具体特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并阐述了其对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影响。
中美 世纪博弈 的序幕已经拉开,它关系到整个世界的走向和命运。美国推动的 大国竞争 在很多方面具有 新冷战 意味,竞争会否沦为冲突,全球为之忧心。中国如何应对,考验战略智慧。 一带一路 旨在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以互联互通为导向的经济外交思维。然而,美国却将 一带一路 安全化,试图在亚太、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展开制衡。本书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技术视角,分析美国竞争性对华战略及其对 一带一路 的影响,探究动荡世界中发展与安全之间的互动关系。
2023年,国际形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继续蔓延和大国博弈激烈程度上升的双重影响,全球政治与安全形势的复杂性有所增加,全球化进程在曲折中前进,遭遇的阻力不可小视。新冠肺炎疫情使公共卫生安全在全球治理中处于优先地位,但各国的合作应对有不尽人意之处。大国博弈的激烈程度有所上升,中美和俄美关系缺乏向好的基础,美西方联手围堵中、俄两国的意愿与力度正在增强。受此影响,台湾和南海的军事冲突风险居高不下。大国博弈向治理和技术领域使多边治理机制呈现出较严重的治理赤字,气候变化、能源、大宗商品、数字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治理难度不可小视。国际格局继续保持东升西降之势,中国有效应对大国博弈、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与意愿持续增加,为此我应稳定中美关系、拓展多边合作,倡导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及可行有效的全球治
以色列素以成熟的创新创业生态享誉全球,更有 创业者的国度 之称。本书作者经过深入的调查与探访,以翔实的事实和鲜活的案例,深入剖析了军队、情报技术与以色列商业创新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详细追踪并解析了以色列最神秘的情报部队 8200部队如何为高科技领域输送人才,以及这些人才如何创办企业。以色列的无人机技术、网络安全技术、通信技术等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催生了众多高科技公司,部分公司享誉全球,更为以色列社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北极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竞争的新热点。北极是俄罗斯的资源宝库和地缘政治筹码,在其社会经济与政治军事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北极国家中的强者,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不断调整。本书以北极自然环境变化及其带来的地缘竞争新态势为背景,通过对俄罗斯北极政策的阐释分析、俄罗斯与北极各行为体北极政策的对比分析,探究俄罗斯新北极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及其对不同行为体产生的影响,分析北极地区的安全走势,对于中国合理争取本国北极权益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