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老庄哲学领域的新生代学者秦复观毕20余年之功全新校注解析。 全本:正本清源。以帛书版为底本全新勘校。 全译:随文白话文直译,生僻字随文注音,与传世版本异文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解读。 全解:多维度逐句解析文意,及其内在逻辑,保证普通人完全读懂《道德经》。 作者整理定稿的帛书版,与传世版重大差异有140处之多,这影响了我们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而基于正本的解读,也让以往道德经中多个自相矛盾之处在逻辑上形成了完美自洽。 这不仅是一部原貌道德经,也是一部可以轻松读懂的道德经。
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风流去》写作年代跨20世纪90年代到2001年,持续十多年,大部分是作者援教青海期间,高原之上幕天席地写就。2006年首版,历经十余年时间与市场双重考验,靠优质内容与成书品质在读者中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 《风流去》内分三章: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用精彩的文笔为读者展现了大时代下他们的际遇与命运,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需要特别指出的,作者每处下笔,亦持 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 之心,60万字浩浩汤汤,字里行间均有来源、出处,在学术研究基础之上,文飞扬,字如刀,深切历史,深切人性,充满诗性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4版)是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经典图书,在欧美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也是诸多学者、师生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启蒙书。凭借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及侧重于教育和心理的角度,在批判性思维教材和通俗读本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本书于2001年首版,长销全球23年。第4版历经10年,在理论、内容架构等方面全面更新,增订内容200%以上: 理论更新。新增批判性思维与论证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将论证应用于日常话语。 架构更新。新增 独立思考 板块,与具体学习与生活应用结合。新增两章内容,深入讨论如何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具体学习,提升学习质量。 案例更新。全书加入新案例,讨论了互联网及其他技术如何渗透与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媒体偏见、时事热点等,紧密结合当下趋势与议题。 阅读体验优化。新增大量图
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班大为阐述了星象学如何从一开始就塑造了中国文化,以及它如何影响中国的艺术、建筑、历法、神话、政治和军事决策等。本书研究了考古发现、古典文献、铭文和古文字等广泛的资料,记录了从新石器时晚期到清朝晚期天文现象在 天朝 发展中的作用,阐释了天文现象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古代中国文明。班大为对中国传统星象学的研究是该领域的权威著作,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更广泛的思想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金刚经》字字蕴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谛。 今天,在繁忙的生活中,压力、疲劳、挫折、迷茫,容易使我们陷于焦虑,身心疲惫;这时候,无论你是否有宗教信仰,读一读佛经,都可以让心平静下来,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自然从容,更积极乐观,遇到任何事都能坦然面对。 本书是著名文化学者费勇教授的代表作。作者结合20余年的读佛心得,将《金刚经》深奥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趣妙横生的精彩阐述,让你轻轻松松读懂佛经、感受佛法智慧,获得来自佛陀的正能量,不知不觉中变得平静、放松、喜悦和幸福。 《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慧能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他亲口传授的佛法精髓,是公认的禅宗至高经典,只言片语都蕴藏无穷智慧,任何人都能从中获益,因为六祖总能用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独特方法,让你顿悟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你放下妄
在普遍的心灵危机之下,何处寻找安心之道?本书是一本蕞适合现代人读的佛学智慧入门读物。从现代人的日常和体验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佛学看似玄妙的概念,用佛学真正的精神关切,来回应当代人种种的心灵追问,帮助每个感到人生之苦、对环境、人生、自我有困惑的人,重获内心的力量。本书回到悉达多的经历说起,他在菩提树下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应对生命最初的疑惑的?第二章“观自我”解答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什么叫与自己和解?“四圣谛”“五蕴”“无我”等概念回应地正是这些疑惑。第三章“观众生”解答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为何我们常感到孤独?善恶是绝对的吗?菩萨到底存在吗?这一章通过讲解《心经》《金刚经》等经典来回应这些疑惑。第四章“观生死”面对的是人终极的疑惑:为何会对死亡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天下观念的通论。包含两个互相关联的层次:一为 极 的观念史,在天地之学与儒学、象数与义理的交互中,探讨 太极 北极 无极 中 周行 形势 等观念的群体演变;二为天下观念的古今之变,尤其是世界枢纽(古称 天下之极 )观念自两汉至晚清的转型。 在两汉宇宙论与经学中,北极、昆仑与河洛定型为天下秩序中的三个 极 。唐宋以降,理学、易学与数术学重思 极 的义理与象数含义,并涵化近代西方宇宙论、地圆说与陆海观念,以在球形大地上重建天下秩序。天地观与天下观相表里,共同构造了中国思想现代转型的世界观基础。
本书追溯了 乐 之理论在古代中国1500多年中(主要是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不断演进,通过梳理早期中国思想家对于道德本原的探讨和人生意义的寻求,追溯过去的智者(包括孔子、孟子、荀子、庄子、扬雄、陶渊明等)对于人生的问答,阐明何为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生活。本书是作者积二十年之功所作,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中国早期思想家与 乐 相关的理念,对其内涵、意义和情境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并将其与西方古典及近代理论相区分,对于跨文化交流和比较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本书为马舍雷对斯宾诺莎哲学话语研究的力作,不仅就斯宾诺莎本人的哲学基本结构进行了明白、确切的解析,更为重要的是,探究了霍布斯、帕斯卡尔、孔狄亚克、黑格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阿多诺、福柯、德勒兹和奈格里等 节点 式大哲学家们同斯宾诺莎理论难题性的内在关系,堪称一部以斯宾诺莎为中心的思想史,对当代重启对斯宾诺莎哲学唯物主义的思考意义重大。
本书为齐泽克纪念黑格尔诞辰250周年而作,其取径方式颇为独特。正如书的标题《连线大脑里的黑格尔》所示,齐泽克以黑格尔的哲学之 眼 来反思连线大脑,对于人的精神过程直接与数码机器相联通这一设想展开哲学分析。他探究了连线大脑效果与正在崛起的奇点概念,并在连线大脑如何影响人的经验这一问题与人类个体的自由地位问题之间往复考察,直面了下述难题:如果机器可以解读、实施、传播我们的思想,那么人类精神、主体性以及 生而为人 的真正本质将面临何种挑战。最终,齐泽克使黑格尔的思想与我们当下正在展开而前景未明的世界建立了紧密的关联,展示出为何黑格尔比起其他一些理论家来说是更为有趣而深刻并且值得信赖,为何21世纪必将是属于黑格尔的世纪。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浩瀚哲学地图,我们需要一个好导游。卡特琳 莫里斯正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向导,她凭借敏锐的思考和犀利的画笔,照亮存在主义迷雾和柏拉图的洞穴。在她笔下,耳熟能详的哲学家在书上巡游:亚里士多德、尼采、卢梭、伏尔泰、黑格尔、德勒兹、波伏瓦、阿伦特、马克思 而作为女性漫画家的她也有机会在此吐槽思想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卡特琳以严谨和幽默的方式与你交流她的哲学概念,推翻男性神话,勾勒出另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
在《差异与重复》这部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批判的奠基之作中,德勒兹创造了大量概念,尝试将自己的观点体系化。他试图提出一种有别于同一性哲学、主体性哲学的自然哲学,其核心是纯粹差异和深邃重复这两个概念。德勒兹对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了阐发:纯粹差异,既非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亦非概念性差异,而且绝不从属于同一性、类比、对立和类似性;深邃重复,绝不能被还原为相同事物或相同元素的机械重复、物质性重复。 同时,德勒兹在本作中倚重的思想资源也非常庞杂,既对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也讨论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人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理论上的巨大野心和思想上的驳杂,使得这部作品即使是在本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传统,是以春秋末年以降的诸子蜂起为哲学史的起点,因为活跃于那个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被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本书则向前追溯,专门拈出 前诸子时期 ,试图发掘殷周之际到春秋末年思想史的内容和特质,从而探讨随后诸子时期哲学突破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全书旗帜鲜明地指出,前诸子/前轴心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 德 , 德 贯彻于西周以来的政治社会原则、文化模式和精神气质的所有方面,是前诸子时期思想史最重要的特征,而非以往学术界普遍接受的 天命神学 。而 德礼之间 ,即制度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建构,限定并塑造了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核心特质。作者以 德的时代 概括绵延殷周之际和春秋战国之交两条重要历史分界线之间的思想史特征,与诸子哲学开启的 道的时代 形成了鲜明对照,并提诸子哲学(儒、墨、道、法、名和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 皮埃尔 马舍雷 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斯宾诺莎研究处女作。作者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并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程度,质询了黑格尔对斯宾诺莎所作的误读。通过对黑格尔和斯宾诺莎的文本进行跨越性批判,凸显了斯宾诺莎哲学中的非目的论、非观念论的辩证法概念。相比黑格尔刻板的描述,马舍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具活力的斯宾诺莎,颠覆了流行的哲学史常识,这对于释放斯宾诺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份、揭示其当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经由以阿尔都塞、马舍雷、巴利巴尔、奈格里、德勒兹等批判思想家的持续解读和阐释,斯宾诺莎哲学的革命性已成为当代思想中最引人入胜的理论问题之一。
这本书的灵感来自斯多葛主义,这是一种古希腊哲学,指的是以毅力和韧性忍受痛苦或逆境。斯多葛学派专注于他们能控制的事情,放下其他一切,把每一个新的障碍都变成一个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更坚韧。正如马可 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所说的: 行动之阻推动行动,道路之阻铺就大道。 瑞安 霍利迪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上非常成功的一些人 从约翰 洛克菲勒到阿米莉亚 埃尔哈特,从尤利西斯 格兰特到史蒂夫 乔布斯 是如何运用斯多葛主义的思想克服困难,甚至突破不可能的情况的。他们对这些原则的运用甚至比他们的天赋或运气更为重要。 本书吸引了许多粉丝包括美国加州前州长、电影明星阿诺德 施瓦辛格,说唱偶像LL Cool J,爱尔兰网球职业选手詹姆斯 麦基,NBC体育节目主持人米歇尔 塔福亚,以及新英格兰爱国者队、西雅图海鹰队、芝加哥小
阿尔都塞把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的艰巨事业落实于对理论文本进行精彩、深邃而细腻的解读之中,致力于通过 *的思考 ,在思想史上发掘与汇聚一条 唯物主义的潜流 ,揭示马克思理论革命的历史渊源。 《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1955-1972年高等师范学校讲义阿尔都塞著作集)/精神译丛》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史讲义,而是一份卓绝的理论工作的珍贵记录,同时展示了与阿尔都塞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症状阅读 方法的多种多样的实践,为人们深入研读理论文本、思考理论的实践可能性树立了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的典范。
本书收录了柄谷行人在1986年至1988年连载于《群像》杂志上的 探究 。继《探究(一)》中对 唯我论 和抽象的普遍性进行批判后,柄谷行人在《探究(二)》中着重考察了 独特性 的问题。从这一主题的选择上,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柄谷行人对于黑格尔的批判态度。 通过专名问题和 作为单一性的个体 的问题的语言学和哲学讨论,柄谷行人全面批判了从黑格尔到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代西方哲学传统中 个体(特殊性) 与 类型(一般性) 的认识框架,试图重新回到康德的所谓 超越论式的自我 并从中引导出关于 独特性 的理解。这一问题线索延续了《探究(一)》中关于 他者 和 外部 的考察,并进一步将这些问题和政治哲学的一系列主题 如契约论、民族国家、市场等等 联系起来。 无论是为了明确柄谷行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立场,还是为了追踪其思想转变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第10版)(精)》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真正思考的大门。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流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目前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从而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哲学的殿堂,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目前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它是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入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我们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们的生活被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消遣”或“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勃特兰 罗素的哲学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945年,全名为《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其写作目的是揭示 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在这部敦厚的著作中,罗素将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辟专门章节以作详细论述。 全书具体分为 古代哲学 天主教哲学 近代哲学 三卷,我们将该书分为上下两册,一二卷为*册,第三卷为第二册,以古希腊文明的兴起开端,分别介绍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到逻辑分析哲学为止。共计80余万字,规模宏大而严谨,通俗易懂,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