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黑格尔》由格奥尔格 卢卡奇于1938年完成,1948年在苏黎士出版,是卢卡奇转向马克思主义成熟期之后,以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论为指导原则写成的黑格尔研究的经典之作。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按照时间顺序详细阐述了黑格尔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演变:从伯尔尼的共和主义时期(1793 1796),到法兰克福社会观的危机与辩证方法的开端(1797 1800),再到耶拿时期客观唯心主义的创立与维护(1801 1803),以及最终与谢林的决裂和《精神现象学》的完成(1803 1807)。卢卡奇不仅准确描述了黑格尔的思想历程,更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揭示了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深远影响。他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理论渊源,着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溯至德国古典哲学传统。
本书分为四册《西方的起源》《帝国的兴衰》《自由的黎明》《现代的诞生》,为读者提供西方人文经典阅读的必要知识,挑选在社会文化变革之际显示思想力量的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导读,引导出更为广阔深入的思考。所涉经典贯串三千年西方思想演变史,从影响西方世界最为深远的古希腊,一路走过罗马帝国的兴衰、早期基督教的兴起,穿过并不完全黑暗的中世纪、璀璨丰富的文艺复兴,最终抵达我们生活的现代。通过本书,可以与柏拉图、但丁、莎士比亚、卢梭等七十余位人类历史上的智者,《奥德赛》《理想国》《堂吉诃德》等九十余部西方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展开对话。作者认为,人文经典阅读贵在自己独立的思考,阅读是必须的准备,思考才是真正目标。
本书是美国当代重要哲学家玛莎 C. 努斯鲍姆代表作。书中,作者以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探求 爱的知识 的视角,从哲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的高度,探讨了人类一直以来关注的人性、感知、诡辩、阅读、灵魂、个体与爱等主题。并在回应 人应该如何生活 这一哲学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突出了感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作为哲学和文学内部关系最具现代性的优质探讨,作品中不仅包括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怀疑论等哲学思想的别样诠释,也涉及对《追忆似水年华》《大卫 科波菲尔》等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彩解读。相信本书不仅能为学界带来许多生动且富于启迪的新议题,使普通读者对那些备受钟爱的作家产生新角度的认识,也因其从专业哲学视角出发所提供的情绪价值,使阅读者重新思索和体认自身关切的具体话题。
今天,人类正在攀登科学理解的新高度,但是似乎也正在失去理智。假新闻、江湖郎中、阴谋论和 后真相 仍无处不在。我们该如何弄清哪些是真知灼见,哪些是歪理邪说呢?当代思想家史蒂芬 平克在《理性》这本书中回答了所有关于理性的问题。平克否定了 人类是非理性的,人类仅仅是充满了偏见、谬误和错觉的穴居人 这一陈词滥调。毕竟,人类发现了自然规律、延长了自身的寿命并丰富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为理性本身设定了基准。 平克向我们雄辩地证明,理性是引导我们思考和行动的重要原则,是利用知识实现目标的能力。 理性很重要。它为我们的个人生活和公共领域带来更好的选择,是社会正义和道德进步的终驱动力。对于个体来说,来自生活中的证据表明,推理能力越强的人,生活的越好;对于群体来说,理性是引导道德与物质进步的力量。没有理性
伴随着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德性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伦理学界乃至世界伦理学界的热门话题。本书在认真研读西方有关德性问题的伦理学原著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人类品质的现实,提出建立伦理学的德性论,以与伦理学的价值论、德情论和正当论相对应作为伦理学的一个主干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德性的含义及其与恶性、人性、幸福、智慧、认识、情感、意志、实践、环境、教育的关系等有关德性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和阐释,对一系列德性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本书于2011年由人民出版社初版,2015年获教育 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同年获中国伦理学会第二届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概念和 ZU 的公理;第二部分讨论了如何由此引出自然数、实数、线等概念;第三部分的主题是基数和序数;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了选择公理和连续统假设。本书不仅由浅入深地呈现了集合论领域的技术手段和证明结论,还论述了这些工作背后的哲学动机,可以让读者了解那些貌似繁杂冗长的技术细节背后的哲学思考。
本书基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信息哲学所取得的浩繁研究成果,通过再造式的梳理、分析综合的研究,具体回顾了中国信息哲学创立和发展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信息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信息哲学在变革人类哲学方面所取得的革命性突破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具体的评价和阐释。另外,本书还对中国信息哲学和当代西方意识哲学、当代西方的某些信息哲学的观念和理论、信息思维和系统思维的异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性和批判性的研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该成果提出了 存在领域的划分 是哲学的范式,由于信息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哲学有史以来对哲学范式的回答方式,所以,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次根本转向。本书还指出:由于自20世纪中叶以来崛起的信息范式集中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时代精神,所以,信息范式不仅是我们这
书目:共5册《学会提问》《学会据理力争》《学会说不》《专注力》《逻辑思维简易入门》 装帧:硬壳精装(小开本) 定价: 405 附赠:pvc包 飞机盒;每册书配赠约1小时导读视频课;《学会提问 百万纪念珍藏版》附带电子思维导图 独立思考,是终身成长的起点和底层能力。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与信息迷雾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互联网和来自他人海量的信息所分心、迷惑被带偏带跑,甚至带节奏孰真熟假,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思考力丛书 帮助你掌握国际社会公认21世纪公民和人才所需的核心素养。 华为、腾讯、小米、乐高、IBM 等国际创新企业,颇为看重的能力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基本能力,学习传统教育中学不到的独立思考能力启蒙心智,成为具备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
系统哲学思想史,即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系统性认识的历史,它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时期。与此相对应,产生了古代朴素哲学的系统思想、近代辩证哲学的系统思想以及现代建立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上的系统哲学思想。本书从“实体”和“关系”的角度切入,全面深入地梳理并总结了系统哲学的“关系”思想、整体思想、非线性思想与演化生成思想。 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全球性问题,要求人类放弃传统哲学的“实体”性思维,吸纳系统哲学的“关系”性思维,依靠辩证的系统自然观及系统哲学思想来寻求解决方式。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以新出土的郭店竹简、上海博物馆藏简与《大学》、《中庸》、《礼运》、《孟子》等传世文献相结合,对思孟学派的形成、演变、发展做了细致的考察,对思孟学派的特点、内容做了概括、总结。《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对竹简《五行》、《性自命出》、《内礼》等篇做了深入的解读,对《中庸》、《大学》、《礼运》、《大戴礼记》等传世文献的成书做了细致的考察,对先秦儒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人关系、心性论、仁内义外、仁与孝的关系等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认知神经科学正在人工智能领域、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脑科学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并引领着中国教育学从传统模式向科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一度属于哲学、心理学领域的思辨的心灵概念,也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揭示与科学技术力量的干预下,从隐至显地示现在脑皮层、神经系统以及皮下组织的活动中。本书摘录了国外优秀期刊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专题研究的扛鼎之作,以飨读者寻绎从心灵到神经的具身认知的发展路径,并从中揆要国外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方法与视角,以启国内研究之端绪。
本书尝试运用语境论思想为当代社会科学哲学构建一种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科学合法性危机的新路径。提出了语境论研究纲领这一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为社会科学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困境提供了语境论解决方案,论证了社会科学具有同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解释地位,回答了社会科学规范性和解释力等理论难题,给出了评价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的新标准,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科学中的 事实 价值 二分。指出社会科学是基于事实系统、因果系统和价值系统对人的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三种本质维度的科学重建与展开,其本质是一种 人的科学 。社会科学只有回归对人的科学理解,才能恢复社会科学中逐渐消失的真实的人,走出传统科学理性阴影笼罩下的合法性危机。
《东西方心灵哲学比较研究》是一部从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视角对东西方心灵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哲学著作,着重通过东西方心灵哲学的异同比较,确定双方在哪些方面能够互补及如何互补,为现代西方心灵哲学研究提供借鉴。《东西方心灵哲学比较研究》试图在对心灵哲学的元哲学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梳理东西方心灵哲学比较研究的历史脉络,选取心灵观、意向性、自我、情绪等比较项进行考察,从整体上把握东西方心灵哲学各自的实质、特点和突出贡献,挖掘其各自体系中隐藏的有助于推进人类心灵认识的资源和真理元素,并尝试基于比较研究的成果为心灵哲学中一些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
《空间社会逻辑寻绎》立足实践唯物论,研究人类生存空间与社会在实践中相互依存、彼此建构的辩证关系。社会化的空间被不断再建构;人与自然、空间,依据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各别的具体联系,带来空间社会化逻辑的历史性。社会实践及其主体,是空间生产的施动力量和受动对象,其部类特征与群体属性给空间社会化以经济、政治、文化的形塑和赋义。它们交互作用,生成社会化空间既“分形”相似、又区隔殊异的形态和秩序。探讨并解析其逻辑,对于深刻理解当代生存空间大变局中诸如空间生产、场所精神、空间正义、诗意栖居、行为脱域,以及社会时空关系机制转换等理论与现实问题,活化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解释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提出并证明牟宗三政治哲学具有双线循环结构,一线对道德心性进行存在论奠基,一线以道德心性范导人类存在。前者是经验上升的国家学,虽然 薄 ,卑之无甚高论,却是 实说 。后者为本体下贯的国家学,虽然 厚 ,却是 虚说 。虚实相生,经验主义的路与唯理论的路铸就同一条路,上升之路与下贯之路的循环往复才是牟宗三政治哲学的实指。就具体论述而言, 自下而上 的牟宗三从经济问题开始。 经济组织是其他方面的托命线 。由此 托命线 ,牟宗三强调 私有财产是人格尊严的一道防线 ,而能够沟通康德、黑格尔的法权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自由实践,让共和国的强制力成为绝对命令,同时避免那种道德悲剧,也即崇高的道德以其神圣尊严的外衣替代了法律的位置,掩藏了对民生的冷漠。本书强调,心性是传统中国之所以能够缓慢而坚定地朝向国家政治文明
湛甘泉与王阳明同为明儒巨擘,然而两人身后遭遇却反差极大。前者宗风普被,后者则门户凋零。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明代思想研究进入深耕阶段,本世纪初,逐渐有学人将研究触角伸向甘泉思想。这些学人的研究无疑推进了甘泉思想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停留于平铺直叙,缺乏一个核心概念统领甘泉思想。在认真研读甘泉文本的基础上,作者将这一核心概念定位为 生 。在核心概念 生 统领下,力图展现甘泉独特的思想面貌。全书共分五章。*章追溯湛甘泉 生 思想的渊源。第二章阐述湛甘泉怎样在 生 的视域下架构整个思想体系。第三章阐述湛甘泉的工夫论。湛甘泉工夫论可概括为 随处体认天理 。 体认天理 是工夫的宗旨。在湛甘泉看来, 体认天理 只是在心中种下颗种子。种子能否发芽、茁壮成长,尚待 涵养 。第四章阐述湛甘泉 道统 说。第五章阐述
法诗学所谓 诗 ,不仅指诗歌 [直觉 情调 想象] [适当的文字],更主要是生命情感的激越和创造。爱伦 坡说: 文字的诗可以简单界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 。法学上的 诗 则是精神上的韵律、共鸣和创造,即爱与创造的统一。法诗学所谓 法 ,不仅是权威规范的逻辑存在,更主要是诗性的存在。法与诗相通,通在:气韵生动、强恕而行、向死而生、见义勇为。法诗学所谓 学 ,不仅指一门学科及其知识技能的传授,更主要还是人格的完成。张祥龙说: 学 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使人超出一切现成者而进入一个机变、动人和充满乐感的世界。 在此意义上,法诗学,是一项 依于仁游于艺 的诗性志业,即在法学上创作 人格的诗歌 。
《全部哲学尤其是自然哲学的体系》(亦称“维尔茨堡体系”)是谢林同一性哲学时期 成熟的体系作品之一,也包含了谢林 系统的自然哲学学说。与其他诸多分别阐述自然哲学或先验唯心论哲学的著作不同,该书罕见地熔自然哲学与先验唯心论哲学于一炉,不是泛泛的论述与体系构造,而是谢林青年时代以来诸多思想的结晶。该书分为“一般哲学”部分与“特殊部分”,前者阐述了上帝(或 东西)的理念及其与特殊东西的相互关系,后者不仅从一般与特殊两方面展示了描述“实在世界”的自然哲学,还专章描述了“观念世界”及其各潜能阶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