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成稿于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受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为中国哲学史课程讲稿,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本书以二十余万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此次出版为英汉对照版本,中文译文采用赵复三译本。
本书是一部哲学人物群像著作,讲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耶拿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法国大革命之后,德国小镇耶拿成了德意志知识生活和知识精英的据点。歌德、谢林、施莱格尔兄弟、蒂克和诺瓦利斯等汇聚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思想家社区,不仅探讨科学、形而上学问题,还探讨政治和人文问题。他们不仅质疑社会传统,还决定重新思考当时的世界。他们对个人和自然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后来人对现实的理解,为现代社会的到来做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准备。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日本经历剧烈动荡的时期。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处于亚洲一隅的日本被卷入世界市场,从建设近代国家到追求成为 世界的日本 ,再到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 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不同思想激烈交锋的过程。面对国家建设,日本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国家构想,包括日本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以翻译出 哲学 一词而名闻天下的西周、被称为 东洋卢梭 的中江兆民、创办民友社的德富苏峰、民艺运动的推动者柳宗悦、社会主义理论家幸德秋水、日本的女性主义者平冢雷鸟等。 围绕这些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结合时代背景并尽量引用原著,本书以文库本的体量,依次介绍了启蒙思想、自由民权思想、国粹主义、人权思想、民本主义、教养主义、民俗思想、科学思想、女性主义等,以此带我们了解日本近代的思想发展
思想史研究者关注历史与思想的相互塑造,借以理解历史中的国家、社会与个人。不过,名为 思想史 的这个领域在数十年中经历了相当重要的改变,不惟研究重心屡经转移,研究方法日新又新,甚至连思想史研究本身,也有化身亿万、与各专门学科融汇合流的趋势。基于以上理解,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自2019年起创设 复旦大学思想史高端论坛 ,每年一度,邀集全球学人,激扬思想,旧史新研。本书汇集的是2019年12月举办的届 复旦大学思想史高端论坛 的成果。该届论坛以 化身万千:开放的思想史 为主旨,希望以此回应思想史研究遭遇的诸多曲折,并会聚各领域的学者共同关心思想史研究的问题。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是作者以特定问题为中心,研治中国哲学史的一本代表作。本书以“性”为经,采用归纳法,完整考察了周初以迄战国诸子中的相关论述。作者认为,人性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并且人性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和动力,通过此书,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与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堪称是当代这一学术领域中的双壁,系研治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人之书。
朱子学如今在国学复兴的时代语境下成为一大热点。不仅中国自身的朱子学历史研究成果斐然,海外朱子学也倍受关注。基于历史渊源,朱子学对于日本思想家及哲学亦曾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就数年来各个专家学者的日本朱子学代表性研究予以编辑整理,以日本朱子学的理论承传、日本朱子学的思想转向、日本朱子学的话语批评为专题展开了系统论述,作为目前日本朱子学的研究前沿推之于世。冀望本书可以助推海内外朱子学研究的审视与思索,推动中国朱子学会的朱子学研究乃至国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在经史子集、东西文化间,发现寻常草木背后的文化意蕴。 诗学、民俗学、博物学、本草学皆为所用,岁时、吃食、风物、文学、历史、艺术融于一体。 那些有趣的、美味的、好看的、动人的,共同呈现出一个妙趣横生、古典诗意的草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