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不是像普通学者那样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而是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出发直到谢林本人的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后期谢林对于自己的早期哲学的自我检讨,更包含着他对于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谢林重点考察了近代哲学的“主体”“存在”“思维”“经验”“上帝”“自由”“本原”等核心概念,借此揭示出了他所强调的“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之间的区分和联系。由于在谢林看来,对于哲学史的阐述同时也担任着哲学导论的任务,因此他的《近代哲学史》不仅是一部哲学史名著,而且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解谢林的后期哲学、谢林在德国唯心主义中的定位、谢林与黑格尔的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日本经历剧烈动荡的时期。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处于亚洲一隅的日本被卷入世界市场,从建设近代 到追求成为“世界的日本”,再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 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不同思想激烈交锋的过程。面对 建设,日本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 构想,包括日本 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以翻译出“哲学”一词而名闻天下的西周、被称为“东洋卢梭”的中江兆民、创办民友社的德富苏峰、民艺运动的推动者柳宗悦、社会主义理论家幸德秋水、日本的女性主义者平冢雷鸟等。 围绕这些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结合时代背景并尽量引用原著,本书以文库本的体量,依次介绍了启蒙思想、自由民权思想、国粹主义、人权思想、民本主义、教养主义、民俗思想、科学思想、女性主义等,以此带我们了解日本近代的思想发展历程
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是17至18世纪英国文学的重要作家、讽刺文学的代表,其作品包括散文、诗歌、政论等,但至今只有《格列佛游记》为中国读者熟知。这部斯威夫特作品集,除 翻译《论雅典和罗马贵族与民众的竞争和争执及其对两国的影响》和《书籍之战》外,还提供了《木桶的故事》新译本(从Walsh编本的150余页注释中选译了少量注释),另附沃顿对《木桶的故事》的反驳,以及几则相关文献。随着我国学界古典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文学作品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斯威夫特的作品不仅是讽刺文学的典范,也是我们 透彻理解西方“古今之争”的门径。另外,刘小枫教授为本文集写了题为“古今之争的历史僵局”的五万字长篇导言,揭示了斯威夫特及其写作在整个思想史大脉络中的重要性。
本书按照时间线索,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16世纪末—18世纪上半期西欧各国哲学”、“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和“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六章对西方哲学史做了全面的介绍,以完整准确地、从发展观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从原著出发,占有第一手原始资料,力图从广阔的哲学—文化环境和哲学家本人的思想实际阐发哲学史,充分吸收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奉献给读者一本通识性的哲学读物,是普通读者了解学习哲学以及哲学系考研学生的推荐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