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本书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历史梳理,并附有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一手文本。本文是一本全面的、以历史为线索编排的哲学入门书籍,传达出了本学科的丰富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专业知识。它以生动、平易近人的风格涵盖了西方文明中 影响力的哲学家的主要贡献。 新版在保留了使原书风靡数版的思想性和写作理念的同时,在编年和文体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并在第20章 补充了“政治哲学”一节,用克制的篇幅展示了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思想精要。本书附有重要词汇、延伸阅读等部分,便于读者使用。
本书以哲学学派为经,哲学人物为纬,梳理了自殷周至明清中国哲学的发展变化。 本书以哲学学派为经,哲学人物为纬,梳理了自殷周至明清中国哲学的发展变化。
冯友兰早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是他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该书没有采取“信古”或“疑古”的态度,而是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两个大段落。冯著《中国哲学史》不仅在当时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而且至今仍然备受赞扬。例如,张世英说,“《中国哲学史》是中国近现代目前史论结合、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哲学史著作。……把史论结合得那么紧密,把中国哲学史讲得那么有条理、那么清晰,而且贯穿着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到现在还无人能及”。
本书通过比较出土本《老子》(郭店《老子》、马王堆《老子》、北大简《老子》)与通行本《老子》(王弼本、河上公本等)之异同,广泛吸收中、日学者研究成果,对涉及老子其人和《老子》一书的许多问题做了新的探讨。《老子》的作者、成书、思想等,因这本《问道——〈老子〉思想细读》而一一得到澄明。
19世纪末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产生了大量卓有成绩的学者和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现代学术经典精读:中国哲学史经典精读》选择了近50篇能够大致反映中国哲学史研究进程概况的论文或经典著作的节选。这些论文或论著的节选或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具有启发性,或在儒学研究、道教研究、佛教研究、哲学思想史、政治思想研究、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具有开创性,或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全面总结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每篇论著前辅以简要导读,以开放的视角和批判性的思维,对所选论著进行简要介绍和点评,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鉴别能力和学术素养,向需要开拓学术领域的年轻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研究读本,帮助学生和青年教师为将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现代学术经典精读:中国哲学史经典精读》为文史类研
《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直至谢林本人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他对自己的早期哲学的检讨, 包含着他对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在本书中,谢林重点考察了近代哲学的“主体”“存在”“思维”“经验”“上帝”“自由”“本原”等核心概念,借此揭示出了他所强调的“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之间的区分和联系。 本卷收录的另外两篇著作,《为维克多·库桑先生哲学著作所作序》(1834)和《哲学经验论述要》(1834),从不同方面补充或进一步阐发了《近代哲学史》中的相关思想。这三篇著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 谢林的《近代哲学史》既是一部哲学史名著,也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解谢林的后
《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直至谢林本人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他对自己的早期哲学的检讨, 包含着他对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在本书中,谢林重点考察了近代哲学的“主体”“存在”“思维”“经验”“上帝”“自由”“本原”等核心概念,借此揭示出了他所强调的“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之间的区分和联系。 本卷收录的另外两篇著作,《为维克多·库桑先生哲学著作所作序》(1834)和《哲学经验论述要》(1834),从不同方面补充或进一步阐发了《近代哲学史》中的相关思想。这三篇著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 谢林的《近代哲学史》既是一部哲学史名著,也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解谢林的后
本书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老子及其《老子五千言》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并涵盖了古今中外众多领域的大家对老子多方位的理解。全书另辟蹊径,通过当代 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事实,如以波粒二象性喻大道的有无特性,揭示了老子的宇宙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具体的事例,为读者提供了《老子五千言》的一种科学解读视角,来揭示老子理念、思维的深刻含义及其现代性、未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