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现代人往往忘记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放松是什么滋味。《生活需要慢下来》一书用不啰唆却发人深省的简短段落,让人在纷扰世界中,随时随地,念念清明,掌握放松的方法。 一行禅师的方法非常直观,从聆听、感受下手,讲的是一般人都能体会、理解的方法。尤其是被忙碌生活节奏带着走的都市人,更能在一切回归简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碰触生命的肌理,实实在在感受生活的喜悦。 本书提供简单明了的指导,任何想要探索正念禅修的人都能深受启发。 本书由外版4本书的内容组成,分别为《如何坐》《如何走》《如何吃》《如何放松》。
感知 理知 自我认知 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在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更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
此书是曾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的任彦申先生继《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后知后觉》两书之后,沉潜三年,突破羁绊,*推出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是他为真诚的自我审视、自我反省之作,是他对官场生态为冷峻的观察、思考之作,同时也是他人生智慧、幸福哲学为集中的表达之作。 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二十多年的领导岗位历练,经过数年退休生活的沉淀,味愈醇厚。在书中,作者甩开顾虑、抛却牵绊,以亲身经历的人事沧桑为经,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独立思考为纬,全面回答了如何做官、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修身、如何学习、如何交友、如何实现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等等一系列人生问题。所谓领导科学、职场励志、心灵鸡汤 相关的高质营养,全都蕴含在作者明白如话而又富有个性的表达当中。书稿曾送一批重要官员
“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睡前聊一会儿”栏目以轻阅读为指向,与年轻人360°无死角对话,成为近600万人睡前必看的读物。继《与时代谈谈心》后,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世界谈谈心》。这本书所收录的,只是我们这个宏大时代的吉光片羽。但这些文化现象、社会风尚、思想观念,就像风与水之于大地,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刻画着我们的时代。我们尝试从中看到水的走向、听到风的声音,去发现、接受和推动改变。我们希望,瞬间的积淀不要流淌,岁月的馈赠别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让我们与时代和社会一起,向阳生长。
当代著名哲学家吉奥乔 阿甘本的晚年随想录,睿智迷人。 * 与作者迄今为止出版的任何一本书不同,本书如同作者的思想遗嘱。 人的生命转瞬即逝,光景所剩无几。作为一位敏感、深刻的哲学家,他能看到、听到、想到什么;而借由他的感官,我们又能看到、听到、想到什么? 阿甘本以诗性优美的箴言,追逐内心的风暴,捕捉他关于哲学、历史、写作、生活等方面的哲思,记录他的晚年观察,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虽是碎片化的语言、吉光片羽的思索,却能带给读者永恒的启迪与灵感。
《善恶的彼岸》是《道德的谱系》的姊妹篇,本书由一个序言、九大章节和一个终曲组成,包括哲学论说、格言、短评、诗歌等多种话语风格,牵涉到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各个经典问题,比如: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知识?为何要求知?什么是宗教的本质?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为何?堪称尼采心目中的未来哲学之宏大序曲。尼采在本作中一如既往地 用锤子从事哲学 ,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 柏拉图主义 进行猛烈敲打,而尼采晚期思想中重要的 权力意志 ,其地位也在本作得到突出,成为帮助破除人们头脑里种种偏见、站在 善恶彼岸 进行真诚思考的关键概念。
本书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 弗兰克尔的*独立自传。作者按其生平和经历分类追忆,首先谈到自己的家世背景,接着讲述他的童年趣事、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经历,期间,他不忘细谈自己的学术渊源,之后还分享了自己和家人辗转数个集中营的种种内心体验,在他那温暖、不断闪烁着智慧与伟大胸襟的吉光片羽里,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有一个堪为灵魂导师的长者对着我们的心灵发出的呼唤。弗兰克尔一生都在为人的存在寻找意义,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生命更好的意义,他是人类灵魂的守夜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小的回忆录特地保留了弗兰克尔发散式联想的写作风格,不论是谈治学还是谈作为医生的经历,他的聪颖机敏、幽默风趣、善良博爱、严谨细致、笃信好学等特质都跃然纸上,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这位
本书在《直面人生的困惑》基础上增加了11篇文章。内容源自郭继承老师对传世经典的总结和体悟,源自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观察和透视。图书的内容力争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实在在地帮助到读者的生活和工作。在现实的关照上,争取做到以文化人,引导读者在生活的细节中改变自己、升华自己,可谓一本有关人生困惑的 答案之书 。
《直面人生的困惑》:郭继承教授遍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汲取智慧,与现实相结合,提出了解决人生各种困惑的思路和方法。语言犀利、逻辑严密、深入浅出,引导我们带着理解看世界、带着同情看人生,可谓人生困惑 答案之书 。 《中华经典十三讲》:郭继承教授数年心血力作,撷取《了凡四训》、《论语》、《尚书》、《道德经》、《中庸》、《传习录》等十四部中华文化经典的思想精华,全面呈现圣人的秘密,实现卓越人生的自我修炼。 《解决问题的智慧》:内容包括自我成长、事业发展、家庭教育、管理提升等各个方面。书中对于人生困惑的解答可称得上是当今社会的 人生百科全书 和 管理哲学 的回答典范。
作者余世存继《时间之书》《节日之书》之后,关注点从时间和自身转移到当今年轻人,是一部内卷时代给年轻人的安顿之书,本书从探索修正、视野信仰、安身立命三个领域出发,结合历史与现实及自身感受,给当代年轻人以切实的体悟和建议。 我们只有在阅读经典、扩大视野、强化内心中中找到自己,不被急剧变化的洪流裹挟,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内心。
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时常被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对贫乏的过去,重回人与物的和谐关系。 为什么柴火灶比煤气灶烧菜更香? 为什么自行车比汽车似乎更能承载? 为什么炉子比暖气更暖人心? 这种对过去生活的罗曼蒂克的想法值得玩味。作者王小伟琢磨了一种恰当的、刻画生活的手段,从怀旧的影像中梳理内心,透过自身的经验和长辈的回忆,回顾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熟悉的技术人工物(俗称“东西”)是如何生灭的,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之前的岁月物件是如此金贵,仿佛家庭成员,而现在的物件变成了纯粹的商品,不再需要人花心力照顾,只剩下干瘪的使用价值。这或许反映了人们生活底层的逻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本书中所谈论的诸多技术物是“70后”“80后”和“90后”共同的回忆,有些是比较单纯的设备,比如电视、手机,有些是直接和
我们出世,我们生活,我们一路上受苦,然后我们死去,此后永远地被抹除。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宇宙时空中的一次小小波动。难怪很多人要问 : 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在本书中主张,对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是 : 说到底,不为什么。 尽管有不多的慰藉,人的境况实际上仍是一种悲剧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无人可逃,因为困境不仅在于生,也在于死。 书店里有整片的 自助 书籍区及其他鸡汤读物,却没有 无力自助 区和 悲观主义 区,因为这类思想的市场规模微乎其微。 我不是在认真主张我们无力自助。我是认为存在一些事情,我们的确对之无能为力,但即使依据一种现实的悲观看法,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事来减轻我们的困境。 一本悲观的书*有可能慰藉到的对象,是已经有同样看法却因此感到孤独或觉得自己有病的人。若能发觉有人跟自己看法相同,而且这
奥特弗里德 赫费看到了世界上许多不同文化所蕴含的生活智慧,认为和 保持年轻 一样, 变老 也是需要学习的,学习如何步入收获的岁月,如何*终挥别人生。赫费纠正了一些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老龄化社会的表述不见得总是准确的;人不是因高龄而死,而是死在高龄时,因而以治愈为目标来要求老年医学是不合适的 他反对在老年问题中任由经济因素主导一切,反对老年人和变老普遍的负面形象,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人们对抗高龄时的衰弱,获得安宁,积累身体、精神、社会和情感资本的实用建议。
关于衰老和死亡,我们应该提前做什么,怎么做? 正值壮年时,我们如何提前计划未来,眞正实现生而有爱,别亦无憾? 暮年将至时,我们如何照顾好自己的后半辈子,拿什么养老? 身患重疾时,我们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治疗,不给亲人带来巨大的身心负担? 生命将逝时,我们如何修复亲密关系,计划身后事,与这个世界优雅告别? 《人生除此无大事》是一份真诚、实用、可操作的告别指南。讲述的内容面面俱到,帮助我们和家人在医疗护理、日常生活、家庭关系,以及身体、心理和经济上都做好万全的准备,来一场有准备的离别。不给亲人留下烂摊子,不给自己留遗憾。
《庄子》成书以来影响了无数人,其中的很多成语、俗语至今被广泛使用。但是《庄子》原书艰涩难懂,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较难有效地被世人领悟应用。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借助故事、寓言、成语用通俗易懂,趣味横生的文字带领读者阅读《庄子》,全书以小观大,让读者在字里行间领略到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全书精彩手绘插画和王蒙手书题注,是一本兼具哲学和美学价值的大众经典读物。
从 女性 的个体身份,到与他人的情感联结,再到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作者主要探讨了女性在直面自我、恋爱、婚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惑,表达了作为一位独立女性 清醒又浓情 的思考,是一部80后生命感悟录。
时间,这是个特别的东西。倘若就这么胡乱活着,它纯粹什么都不是。但猛然间人们发觉,除了时间,别无其他:它围绕我们而在,而且还在我们心中 霍夫曼斯塔尔《玫瑰骑士》 为什么无聊的时候总是度日如年,快乐的时候时间却又倏忽即逝? 时钟呈现的是真实的时间,还是时间的衡量标准? 是我们改变了时间,还是时间改变了我们对它的认识? 《时间: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一书从人类对时间的初始体验 无聊 感觉的出现,到开始感知时间,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到对时间进行社会化,学习管理时间,寻求时间的价值,再到人类对时间的物理学意义上的发现(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终到宗教意义上的不朽和复活。全图景、多角度地研究时间在人类进化史上的角色变化和意义变化,涉及哲学、文学、宗教学、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