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才能重新赋予技术在文化中应有的地位,并了解常被指责是由技术造成的异化背后真正的原因?人们经常根据沉思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休闲与劳动之间的对立来对技术现实进行判断。然而,这些对立都是不充分的,因为技术物并不是由其功利性质,而是由其运作功能来定义的。我们必须在存有论上赋予技术物与审美物或生物相近的地位,同时了解其发生论的意义。这样就有可能研究人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分析人与世界之间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技术性本身的发生论。本书作为西蒙东的重要代表作,自1958年出版以来,深刻而且持久地影响了对技术的哲学思考,它已成为当代思想的必要参考文本。 本书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西蒙东思想系列之一。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
弗里德里希 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著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诗集》等。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他的作品对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影响深远。 译者黄明嘉,德语文学教授,中国资深翻译家,译著甚丰。涉及尼采的译作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快乐的科学》《尼采与布克哈特》《瓦格纳的政治神学》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文笔绮丽,哲理深沉。尼采书中的查拉图斯特拉即拜火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Zarathustra)的音译,该人物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据说受到神的启示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尼采通过查拉图斯特拉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 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 1976)是20世纪蕞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 存在 问题。 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 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 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
《理性时代》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耶稣和他的历史、基督神学和真正的神学、《圣经》的属性、论基督教义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改革建议、基督教义和自然神论的宗教教义之比较等;第二部分通过《旧约》与《新约》对《圣经》提出了文本上的质疑。潘恩所倡导的理性恰恰是人类社会稀缺的资源,不论过去、今天还是未来都需要人们警醒。正如潘恩在本书开头所言: 理性是解决所有问题最有效的武器。我从未并且也绝不会尝试使用其他方法。 潘恩在书中基于 自然神论 的观点,揭露了形形色色宗教的所谓 天启 的无稽。他认为 世界本身就是天启,宇宙万物就是神谕 ,神是作为非人格的始因而存在,并不能支配自然和社会生活。潘恩揭穿了宗教欺骗人类的三种手段:神秘、奇迹、预言,并指出一切荒唐古怪的宗教都是在人类抛弃了理性的作用才产生
李义天、田毅松主编的《马克思路易斯 亨 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研究读本》(以下简称《摘要》是马克思对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摘录与解读式作品。本书即是对马克思这部作品的导读,其内容包括历史考证、研究状况、当代解读、经典著作选编、研究文献精选等部分。作为马克思晚年思想的重要成果之一,《摘要》的特征在于 一条主线、多维论证 :即,《摘要》仍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他通过摘录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献,从宏观和微观、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等多个维度对唯物史观进行论证。本书试图反驳关于马克思晚年思想停滞的谬说,廓清马克思不断探索的学术风格和一以贯之的学术主旨,以便向研究者揭示马克思从哲学人类学向经验人类学、从经济学一哲学论证向人类学 历史学论证的演进。
以小说形式探究重大政治问题,是西方文史的传统手法。《波斯人信札》不仅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名著,也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部小说中,孟德斯鸠假托两位阿拉伯人离开祖国出游欧洲后写的书信以及他们与各色人等的通信,表达了启蒙思想的基本诉求。 《女人、阉奴与政制》为施特劳斯1966年春在芝加哥大学开设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研讨课的授课记录,共七讲。施特劳斯将《波斯人信札》共161封信分为七个部分,并针对每一封信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中论释·显句论》是对传统经典《中论》的逐一诠释,内含二十七个章节,如观来去的分析、观行的分析及观时间的分析等,解释细致入微,论证充分,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该书为汉译版,译文力求准确、精炼,贴近原著风采,利于更多读者阅读理解。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它根据十六世纪?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提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全书由一系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歌剧以及舞剧组,涉及神学、神话学、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同样,《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1925-1953第4卷1929)》为人们提供了约翰·杜威的重要著作——《确定性的寻求:一种知行关系的研究》(The Quest for Certainty:A Study of the Rel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的一个 版本。 《确定性的寻求》是以杜威于1929年4到5月间在爱丁堡大学所作的吉尔福特讲座为基础而成书的。由苏格兰的四所大学轮流举办的吉尔福特讲座规定,演讲人必须是“真理的挚爱者和热忱探索者”,“要以对待自然科学的严谨来对待他的论题”。 在准备讲座期间,杜威写信给悉尼·胡克(SidneyHook)说:“我想把这些演讲命名为《确定性的寻求》……它是对企图寻求理论确定性的哲学的一种批判。”马克斯·C·奥托(M.C.Otter)后来在《哲学评论》(Philosophical Rrview)中对此作了发挥:“杜威先生想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举摧毁古典哲学传统的主要堡垒’。作为多次战
本书精华绝世,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深处的探究,是融入一生的智慧经典。这部书籍,不仅涵盖了人类具智慧的语言,同时也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准则:虽然这些经典智慧,在人类各种语言中均有不同译本,被各国人们所推崇,其主要原因是使不计其数的人受益终生。
在西方历史上,苏格拉底之死乃标志性事件,这也使得《申辩篇》历来受到思想史家关注。虽然《申辩篇》文本较简洁,但也深具迷惑性。本书依据主导西方柏拉图研究的 G. 弗拉斯托斯流派的读法,并不追求微言大义以 发现 苏格拉底的内心,而是力图逻辑的一致以 抵达 苏格拉底的表面。 在作者看来,大多数人将苏格拉底描绘成*伟大的反讽家,这与苏格拉底真诚的自我表露相矛盾。苏格拉底的无知乃是否认人拥有关于美德的专门技艺 - 知识,而不是所有知识。因此人依然可以而且必须拥有人的美德,而这也意味着过经过省察的生活,避免自大和应受谴责的恶。
本书收录了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1949年德国不莱梅以及1957年德国弗莱堡所做的系列演讲。不莱梅演讲标志着海德格尔在经过战后审查以后,在哲学上重返公共领域,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主题则是海德格尔后期反复讨论的技术问题。海德格尔在这个系列演讲中 次对技术问题作出了集中处理。讨论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这一卷是不可绕过的基本材料。弗莱堡演讲则包含着 的海德格尔为弗莱堡大学建校500周年而作的“同一律”一文。
薛俊强编著的《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研究读本》从文献选编、写作背景、文献出版和传播、文本解读和当代阐释几个方面力争较为全面解读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筛选出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方面的经典论述。对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写作背景、国内外主要版本的出版和传播情况给予较为细致的文献和思想史梳理。梳理和概述国内外对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研究概况。选取若干篇国内外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有关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论著。概述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文本结构和内容。从不同理论视角以专题形式尝试给予经典文本以当代解读。
裴晓军编著的《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研究读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历史考证。在谈写作背景时,笔者侧重对当时德国社会现状,尤其是对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在一系列理论和政治问题上存在的原则分歧进行对比和分析,侧重于从历史维度解释清楚《哥达纲领批判》写作的必要性和暂缓面世的必然性。第二部分为研究状况。在这一部分里,笔者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学派的具有代表性的五篇文章。第三部分为当代解读。在这里,笔者就《哥达纲领批判》的基本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解读。第四部分为经典著作选编。该部分除了包含恩格斯写的序言、给威 白拉克的信与《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等原著的三个篇章外,同时还附上了恩格斯写的与《哥达纲领批判》直接相关的十一封信件以及《德国社会民主工
《在关系中认识自我(精)》是“克里希那穆提集”(全17本)的第三本,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1936-1944年在世界各地所做的演讲和讨论。他以素有的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揭示出关系就是自我的外在体现,外在世界的混乱源自个体内心的冲突,引导读者一个人去体验自我,不加选择地去生活,唤醒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