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风故事读本,是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家风十章》《齐家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的延续之作,选取周公等自周代到清代的二十位先贤,用具体的人和事来彰显家风对于这些圣贤豪杰的人格塑造和人生业绩所起的重要作用,将传统家风的基本条目、义理融于故事,语言通俗晓畅,故事感人至深,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他们的高尚人格与家风传承。
本书是作者叶海烟教授配合庄子哲学的脉络,对其生命哲学所做的深入思考和全面解说,通过论述庄子生命哲学的主要内涵、特质等来解析庄子生命哲学的形上意义、基础,再根据庄子自身的思想架构,将《齐物论》与《逍遥游》展开为生命之认知论与生命之境界论,并希冀读者能够在庄子的生命哲学中冷静思索生命的向度,鼓舞生命、激励生活。
《论语》全面记录了孔子及其著名弟子的言行,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逾越的圣典,是审视我们生活方式原点的思想宝库,也是凝聚智慧、磨炼人性的永恒名作。 《论语之心》是日本儒学研究泰斗加地伸行写给大众的《论语》普及读物。基于对人类幸福的真谛这一核心命题的思考,作者从《论语》中精心摘选了一百二十余个章句,对其进行体系化整理,将其划分为十二个章节。不仅全面介绍孔子生平、阅读《论语》的乐趣与方法,同时生动阐释《论语》的思想精髓,重新审视人类与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幸福的本质、学习的目的与方法、谨慎处事的箴言等。 每个章句都配以白话译文,并添加多位古今中日名家的解说,帮助读者轻松理解《论语》原文,带领读者发现指引当下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智慧。
本书是一部从佛学的角度解读阳明心学的讲演集,共分为七讲,前两次是三人会讲,其他五次由雪亭主讲。作者认为,阳明心学萃取儒释道精华,因此学习传统文化,应当以阳明心学为切入点。 雪亭禅师通过平实、浅近的语言,生动、深刻、具体地讲解了王阳明的生平与核心观念 心外无物 四句教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此心光明 ,并通过文本分析和理论辨析,指出阳明心学以禅学为理论来源之一,二者可以相互贯通。 在此基础上,雪亭禅师研判当代人的心理状况。他认为,由于文化缺失、信仰缺失,很多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表现为抑郁,亢奋,人格分裂;而要治疗亚健康,阳明心学是一剂良药。作者分享了自己与同仁学习阳明心学的过程和成果,富有启发性,可供借鉴。
内容推荐 作者将王充丰富的思想概括为“十论”,本书收录了七论,包括形神论、性命论、适偶论、政论、贤佞论、儒论、文论,并对王充以及王充哲学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解说,同时对王充的生平和著作进行了深入地考证,是一部比较完备的关于王充的评传。
本书为传统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的现代和解本,内容结构包含原文、语译、和解三部分,原文甄选经典底本、再现古文风范,译文参考通行译本、白话流畅通达,和解遴选中外典籍、汇注思想源流,有助现代读者重读 我们的经典 ,更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内容推荐 本书不落窠臼,着重探讨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作者将先秦至两汉的天人关系学说的发展变化分为天命论、天人相分论、天人感应说、天道自然论四个阶段。着重分析了王充思想中的天论、气论、知论三论。另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关于王充研究的争鸣文章和作者七十岁学术年表。
本书从人性的本质、内容、根据以及价值指向等维度,重新梳理先秦儒家人性世界及其思想之源。先秦儒家人性世界在人性的本质层面是性 朴 论,在人性的内容层面涉及人性是情欲、人性是道德、人性是情欲与道德、人性是情欲与认知能力等多种说法,在人性的根据层面涉及人性的根据是 天 、人性的根据是 心 与人性的根据是 气 三种说法,在人性的价值指向层面涉及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有善有不善、人性可善可不善、人性无善无不善等多种说法。本书同时指出了先秦儒家人性世界对于汉代以来的儒家人性世界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深入、系统地研究先秦儒家的人性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首先探讨了研究先秦诸子著作文本需要关注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方法,以及文本研究对于诸子研究的重要作用。分析了诸子研究时应注意诸子著作中的文本形式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对诸子著作的全部文本进行深入而完整的分析探讨,由此把握先秦诸子各家著作中的思想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主张。对各家诸子著作的文本问题进行研究时,一方面分析各家著作中的文本形式上的特点及其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文本变化问题,另一方面,则根据各家诸子著作的全部文本总结出其中的核心概念,以此作为各家诸子著作全部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由此把各家诸子著作文本中的思想内容关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根据这些文本来分析诸子用这样的文本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样的文本研究,对于阐述诸子的
关于《素书》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曾刺杀秦始皇的张良,逃亡到下邳时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捡起并替他穿上,认定“孺子可教”后传他一卷书,告之“读书则为王者师”。这位老人即黄石公,这卷书即《素书》。《素书》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共一百三十二句。虽只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在精准地认识世道、把握人性的基础上,对人生谋略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点。由汉朝黄石公所著、东篱子解译的《素书全鉴(珍藏版)(精)》一书对《素书》全书按原典进行了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的解读。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学曾留下难以抹去的历史轨迹。具体而言,从认识发展的逻辑行程来看,王学究竟提供了哪些环节?它何以能取代正统理学(程朱理学)而蔚为一代思潮?为何在王阳明以后,王学又展开为一个 一本而万殊 的演进过程?它何以在清代一度沉寂以后,又能再度复兴于近代?对王学的历史回溯,一再地指向上述问题,本书也以此为考察的对象。
工夫论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尤其是内圣的方法。先秦儒者们提出了“克己复礼”“慎独”“浩然之气”“虚一而静”以及大小六艺等培养道德主体、完成道德实践、提升人格境界以及习得外王技艺的丰富方法。本书探讨在儒家思想及实践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工夫论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对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发前人所未发,不仅具有推动儒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也具有推动道德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