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共20卷,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系增删“五灯”而合成。“五灯”系指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近二百年间分别成书的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和《嘉泰普灯录》。全书依禅宗五家七宗之派别分卷叙述,收录过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青原下十六世及南岳下十七世等诸付法禅师共两千余人之列传,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由苏渊雷教授整理,以影宋宝祐本为底本,以清龙藏本、日本续藏本为参校本进行分段标点,增补总目。
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从故宫的地位、作用及其内涵看,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皇帝是历史的产物。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同样,以皇帝为核心的宫廷是国家的中心。故宫文化不是局部的,也不是地方性的,无疑属于大传统,是上层的、主流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堂皇的部分,但是它又和民间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从物质层面看,故宫只是一座古建筑群,但它不是一般的古建筑,而是皇宫。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积累的
享誉世界的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贝拉教授《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这是他30多年孜孜矻矻的研究结晶,也是他的人生收官之作。 罗伯特·贝拉吸收海量的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文献,继承自黑格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以来的宗教研究传统,系统而博学地重构了历史中的宗教。 以距今一万年为上限,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为下限,书中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类早期文明至轴心时代的宗教演变,渐次讨论部落宗教,上古时代的宗教,以及轴心时代的以色列、古希腊、中国和古印度的宗教。 杜维明:“这本书受到了哈贝马斯、查尔斯·泰勒、汉斯·约亚斯和贝拉学生萧阳的高度赞扬。我们一致认为,这本书可能是自马克斯·韦伯以来,对宗教的历史和哲学的研究至为重要的原创性著作之一。” 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评论道:“这部巨著是一位领军性的
忽滑谷快天(1867—1934)是日本曹洞宗学僧、文学博士,曾任驹泽大学校长。他在禅宗史、禅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有独到之处,著有《禅学思想史》《禅学批判论》《禅学新论》《达摩与阳明》等。 本书是日本禅学和禅宗研究领域划时代的巨著,被誉为禅学思想史研究的杰作。作者根据汉译佛教经典和中国佛教著述资料,从准备时代、纯禅时代、禅机时代、禅道烂熟时代之前期、禅道烂熟时代之后期和禅道衰落时代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禅学从南北朝至清初逐渐形成、盛行和衰落的演变历史,指出了禅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禅法特点。
佛教典籍浩如烟海,哪些堪称经典,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是研究佛教的书?为满足广大佛经爱好者阅读经典佛经的愿望,赖永海编著的《佛教十三经(附经折装乾隆手书心经共10册)(精)》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优选、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即《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是为《佛教十三经(附经折装乾隆手书心经共10册)(精)》。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石窟和地面寺院的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传世之作及随着考古事业发展而发现的深埋于地下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由于大多已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审美意义则凸显出来。其材质丰富,不仅有常见的石刻、木雕,还有金铜、漆器以及陶瓷等。这些造像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却在遵从经教典籍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样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J.G.弗雷泽著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的《金枝(上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英国人类学家J.G.弗雷泽的名著。是一部严肃的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科学著作,是一部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古俗及其有关信仰、观念的科学巨著,是闻名遐迩的学术书,由于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本书以浙江近古(宋元明清)道教方志为研究对象,将文学研究和宗教研究相结合,且运用目录版本和文献学方法进行考证和辑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文中对道教方志的内涵与外延重新做出界定,并藉以辨析存世道教方志的属性,对存世和存目浙江道教方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整理,分析了道教方志的刊刻与收藏情况。成果从教派传衍情况、儒释道三教交流、道教宫观管理制度和崇祀文化的记录三个方面重点探讨了浙江道教方志的宗教学价值。根据道教山志、宫观专志和道教祠庙志的分类,以浙江存世道教方志为依本,参稽相关史志,系统考察了道教宫观和教派的内部运作情况、道教与官方和民间的交流情况等,从微观的角度力求还原道教的实际生存状态。成果从与史家方志的区别、道教方志的文体分类与特点、所辑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探讨了道教方
《中国佛教文化史》由孙昌武著
西派,是道家丹道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四川乐山人李涵虚(1806-1856)创立。此学派人才济济,创立之初就受到当时李嘉秀(清道光帝的老师)、董承熙、张君瑞等社会名流所推崇。其后学有柯怀经、汪东亭(1839-1917)、魏则之、徐海印(1896-?)等,均有著作传世,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著名人物。本书现汇集以上诸人的著作,编成《李涵虚集》、《柯怀经集》、《汪东亭集》、《魏则之集》、《徐海印集》等分册(一套五册)。 1、《李涵虚集》,收录了《道德经注解》、《黄庭经注解》、《无根树注解》、《道窍谈》等内容。尤其本次点校的《道窍谈》,按照清末抄本整理,为首次发现,极具文献价值,纠正的历次刊印中的讹误。 2、《柯怀经集》,收入柯怀经的著作《养性编》,按照清光绪年间刊本整理。(萧天石《道藏精华》所收,非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为南宋道士褚伯秀撰,一百零六卷,汇集了郭象、王旦、吕惠卿、林疑独、陈祥道、陈景元、王雱、刘概、吴俦、赵以夫、林希逸、李士表、范应元十三家的《庄子》注,中间还多次引用了陆德明、成玄英、文如海、张潜夫有关《庄子》的音义与注疏。本书所引诸书,不少已经亡佚,故本书对保存庄学文献大有功劳。除了纂集各家注疏之外,褚伯秀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方勇教授以明正统《道藏》本为底本,参校四库全书等本子点校整理。
《无上秘要》为目前所知早的道教类书,北周武帝宇文邕敕纂。《无上秘要》原一百卷二百九十二品,后屡有散佚,现明《正统道藏》所收残本计六十七卷。该书采撷三洞四辅之精要,分类编纂。其内容遍涉道教宇宙观、生死观、伦理政治主张、神仙信仰及修道成仙思想、规则、方法等诸方面。今存残本除去同书异名外,实摘引约一百八十种道书,绝大部分为东晋以后新出道经,尤以上清、灵宝二派道士所造洞真、洞玄部经书居多。其中如《大洞正经注》《道迹经》《真迹经》《洞真太极宝签上经》等等,均系道藏佚书或缺文。此书引录之文,是他书少见者,弥足珍贵。此书按三洞四辅部引录经名及节文,反映出道藏三洞四辅分类结构已经形成,故国外学者誉为“六世纪的道藏”。历史上一部分道经如《洞真太上灵书紫文上经》等,曾经离合增损,亦赖此书得以考
《肇论》对唐代华严学也有影响。贤首法藏《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上云:“故肇公披阅四论,若日月之入怀,彼评云:《百论》广破外道, 《门论》广破小乘,《中论》具破内外,《智论》解释大乘。文势如此也。” 法藏据僧肇说以判四论大旨。清凉澄观、圭峰宗密著述中对僧肇说多有引用。如澄观《华严大疏》释“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即引《物不迁论》“江河竞注而不流”以证之,盖推其所见妙契佛义。僧肇“契神于即物”“触事而真”的“不二”观念,对中国禅家有深入影响。据禅宗史书《祖堂集》记载,石头希迁因读《涅槃无名论》“览万象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豁然大悟,后作《参同契》,其大旨即为会万物为一己。僧肇“不迁”之论在后世禅师中产生强烈共鸣。《五灯会元》卷四载:“僧问赵州:如何是不迁
这是一部古籍整理点校的作品。本书收录了中峰大师现存的全部作品,在近期新的梳理中,通过对原文进行了更符合现代习惯的标点及分段,整体阅读体验更为流畅自然。希望新版本的问世,能够为广大古籍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峰明本大师行持与思想的优良读本。
《新编诸子集成:管子校注(套装全3册)》是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相传为春秋齐国相管仲所撰,其实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此书内容庞大,体系整饬,基本上反映了管仲的治国思想,是研究先秦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年二十,一日阅《首楞严经》,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 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恍然有悟。由是历览群书,不假师授,文句自通。然于佛祖向上一著,终有滞碍。年二十七,时称天下老和尚的元叟行端主持径山,望重天下。楚石前往参叩,问云:“如何是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元叟以原话反诘,楚石正想继续问话,被元叟喝退,于是群疑塞胸,如填巨石。次年春,元英宗下诏,组织善书的僧人赴京缮写泥金《大藏经》,楚石因善于书法,在被选之列,遂至大都。一日拂晓,听到崇天门楼上鼓鸣,楚石当时汗下如雨,豁然开悟,因成一偈,中有“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其时为元泰定元年(1324),楚石时年二十九岁。是年夏,书经毕,北游至元上都。至秋天,楚石回大都, 再坐船回江南。楚石把在元大都、上都和运河沿岸的所见所
本书是有关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部学术文集,精选了晚近海内外关于宁玛派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共收录译文及论文27篇。所选文章主要涵盖宁玛派的历史与教法两大方面:在历史方面,主要涉及宁玛派根本教法大圆满的起源与发展,其中以根本续《秘密藏续》为线索,对宁玛派的思想、文献、传承的流变以及该派与藏传佛教其他派别之间的互动交流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详细介绍了宁玛派的代表性人物、寺院及其在该派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对最能体现宁玛派特色的伏藏法门的定义、历史及其文本的编集整理情况作了系统阐述;在教法方面,主要以大圆满所依据的根本思想如来藏为轴心,深入讨论了宁玛派的见地与修持,其中涉及宁玛派对瑜伽行、如来藏的次第抉择,并通过分析“中有”等具有代表性的修习方式,展示出宁玛派密教体系的建构理趣,以及该
这是一部古籍整理点校的作品。本书收录了慧思大师的作品及敦煌文献中发现的一篇轶文《思大和尚坐禅铭》,并在附录中收录了明蕅益智旭的《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及慧思大师的传记资料。希望本书可以为古籍爱好者们了解慧思大师的思想提供一种基础文献资料。
这是一部古籍整理点校的作品。本书收录了慧思大师的作品及敦煌文献中发现的一篇轶文《思大和尚坐禅铭》,并在附录中收录了明蕅益智旭的《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及慧思大师的传记资料。希望本书可以为古籍爱好者们了解慧思大师的思想提供一种基础文献资料。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由任继愈先生倡议并担任主编,是继1997年中华书局出齐《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编纂工程,从《嘉兴藏》、《卍续藏》、《频伽藏》、《大正藏》、《普慧藏》等各版大藏经及敦煌文献、房山石经中,挑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未收之重要佛教典籍,网罗遗珍,点校流通。《续编》规模宏大,收书约两千余种,八千余卷,分列十部。 汉传注疏部分十二辑,收入汉地及古代朝鲜、古代日本与汉地佛教有交涉的著述中有关印度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典籍的注疏及复疏713种。本书为汉传注疏部第一辑、《续编》全书之7至18册,收录以般若类为主的注疏共144种,包括僧肇《金刚经注》、吉藏《仁王般若经疏》、慧能《金刚经解义》、江味农《金刚经讲义》等重要著作。
【内容简介】:《历史的观念》一书是科伦伍德死后由其学生根据其讲稿、演说整理而成,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观的发展和他本人的历史哲学观,阐述“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的观点,他认为历史不是抄袭史料,而是做出自己的结论;重要的不是它的真伪,而是它的意义。作为代表作,其历史哲学观是对传统思辨历史哲学的反叛。他所强调的史学研究中的主动性和批判精神在 仍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