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术》此次被“内蒙古民族文化通鉴”选中,即将首次翻译成汉文。与本书题材类似的《金枝》很久以前就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的书目,本书的翻译也必将填补业内的空白,可以将此书丰富多彩的萨满世界推给更多中国读者。本书稿由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段满福教授翻译,段教授在教学的同时,译著颇多,曾翻译出版《地球上的庄园:土著人如何塑造澳大利亚》《小王子》《后一课》等图书。该书共分14章。总体上看,该书结构有些类似西方音乐中的奏鸣曲式,可分为三大部分:呈示部,即开头八章,为全书的基础;展开部,第9章至第12章,充分发挥开头八章所呈示的各主题中所具有的特征;再现部,即第13、14章,这后的两章基本上复现呈示部,再次回到对全局性特征的论述。
该书共十六卷,是无上密法的根本,为龙树菩萨所传密乘次第。而父续密集修法中,圆满次第以专住“伊”“旺”二字(乐空无別、空、悲二谛无別),并以三远离三摩地、二谛三摩地为具体修法內容。在本书中,宗喀巴大师抉择“三远离三摩地”的步骤,修“身远离”(五蕴、四界、六处)、“语远离”(风咒、金刚念诵、咒根本)、“心远离”(明相、增相、得相三明相,八十种本性),并以无差別之金刚念诵 殊胜为入手处。
本书属于 社科基金2013年项目“章太炎《齐物论释》哲学思想及济世理想研究” 终结项成果,等级良好。本书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 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不同学术著作之间的对比来呈现其学术历程和思想变迁,深入到《齐物论释》的核心层面,对其中的唯识名相和西学概念进行甄别、合理定位和深入分析,充分挖掘了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济世理想,客观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张力,不仅仅具有思想 的价值,即它是晚清应世佛学之代表,庄学 的新风采。章太炎的多元文化理念提倡文野无差别、文化具有多元性,进而认为各民族文化都应当相互尊重,而不应有文化霸权思想的存在。这对于我们当前弘扬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启示。
尚会鹏编著的《种姓与 社会(修订本)》是一部研究印度种姓制度的学术专著,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概念、构造特点、变化、种姓与 、种姓与印度社会的现代化以及有关种姓和 社会的理论等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书的主要学术特色有两个: ,对印度种姓制度伞面、立体的研究。 本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对种姓制度既有“横”的方面(种姓制度与印度政治、 、“贱民”制度、教派和民族冲突之关系等)也有“纵”的方面(各主要时代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变化以及未来等)的分析,试图呈现种姓制度的全貌;第二,社会人类学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应用。 本书利用了社会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材料,作者本人亦亲自到印度农村(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Thanjur县的kutoo村)进行了访问凋查,通过同村落中的高、低种姓以及贱民的交谈,了解
《瑜伽经》为印度古代瑜伽派哲学的早期经典。现存《瑜伽经》由于其中包含着后来加入的成分,约在公元300至500年间定型。全书分为四品,由194个简短的经句组成。 品主要论述了“心作用”和三昧的分类等问题,认为“瑜伽是对心作用的抑制”;第二品说明了造成痛苦的原因和进入三昧的基本方法,具体论述了“八支行法”的前五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第三品论述了“八支行法”中的后三支(执持、静虑、等执)及神通力等问题;第四品据许多学者考证不是钵颠阇利所作,其主要内容是对神通力的五种来源(生得、药草、咒文、苦行、三昧)和解脱状态等的论述。 《瑜伽经》出现后,印度自远古流传下来的瑜伽修持方法得到归纳和总结。印度后世有不少对它的注与复注,其中重要的是毗耶娑的注释。本书即根据毗耶娑注释本译出。
尚会鹏编著的《种姓与 社会(修订本)》是一部研究印度种姓制度的学术专著,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概念、构造特点、变化、种姓与 、种姓与印度社会的现代化以及有关种姓和 社会的理论等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书的主要学术特色有两个: ,对印度种姓制度伞面、立体的研究。 本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对种姓制度既有“横”的方面(种姓制度与印度政治、 、“贱民”制度、教派和民族冲突之关系等)也有“纵”的方面(各主要时代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变化以及未来等)的分析,试图呈现种姓制度的全貌;第二,社会人类学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应用。 本书利用了社会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材料,作者本人亦亲自到印度农村(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Thanjur县的kutoo村)进行了访问凋查,通过同村落中的高、低种姓以及贱民的交谈,了解
乔治·赫伯特(1593-1633)是17世纪英国宗教抒情诗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圣殿》语言质朴,结构精巧,富含深刻哲思和洞见,成功地做到了思想和感情的 结合,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受到艾略特的推崇。综观《圣殿》,我们会发现其中充满大量感官意象,然而 外很少有人对此做系统研究。实际上,原本世俗化的感官在赫伯特笔下具有神圣意义,与他本人的宗教思想密切相关。感官意象是我们理解其诗歌的关键之一。 本书把赫伯特置于17世纪初英国的社会和历史语境中,将他的诗歌与宗教改革运动和理性主义思潮相关联,说明赫伯特强调个体感官经验的重要性,反对把抽象理性应用于神学领域。在此基础上,本书从感官意象入手,探讨五感的等级之分,并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种感觉为线索对《圣殿》中的具体诗歌进行文本细读,指
该书共十六卷,是无上密法的根本,为龙树菩萨所传密乘次第。而父续密集修法中,圆满次第以专住“伊”“旺”二字(乐空无別、空、悲二谛无別),并以三远离三摩地、二谛三摩地为具体修法內容。在本书中,宗喀巴大师抉择“三远离三摩地”的步骤,修“身远离”(五蕴、四界、六处)、“语远离”(风咒、金刚念诵、咒根本)、“心远离”(明相、增相、得相三明相,八十种本性),并以无差別之金刚念诵 殊胜为入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