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释校敦煌唐草书《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以英藏斯二四三六为底本,以法藏伯二一四一背为校本;卷下以法藏伯二〇五一为底本,以斯〇一二五为校本。卷上三二七行以下至卷下,见于《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三、卷四、卷五,用作参校本。敦煌唐草书《大乘起信论略述》为昙旷对佛教经典的注疏、解释,大多为孤本,也无传世资料作为印证,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所体现的思想与时代特色是研究禅宗与法相宗、华严宗等唐代佛教宗派传播史、汉地佛教与藏地佛教交流史的重要材料。在内容上,《大乘起信论略述》与《大乘起信论广释》相互印证,正可对读。
清世宗雍正皇帝(1678 1735),名爱新觉罗 胤禛,笃信佛教,深通佛理及禅宗心法,自号圆明居士、破尘居士,曾自比释主,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真正亲参实悟、参透三关的帝王。 本书系影印清雍正皇帝手书《金刚经》及《心经》原文并注释的民国石印本,并附有整理者释读的繁简两种字体的释文。本书的主要内容为雍正对于金刚经、心经的文字注释与大义讲解。本书《金刚经》注释内容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参照无著菩萨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参考注本有北宋高僧子璇的《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明朝朱棣的《金刚经集注》等;《心经》注释内容的参考注本有明朝高僧宗泐、如玘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注解》及智旭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释要》等。注释部分行文严谨,除总结前人的观点外,不乏独出机杼的精辟阐述,是一
本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空有之争 指空宗与有宗的争论,一般特指中观派与唯识派的论争,从佛教思想的发展来看,又不仅限于此,而是贯穿于佛教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 印度佛教时期,空有之争表现在佛教内部各宗之间的互相论争,包括经部与有部、上座部与大众部、中观宗与有部、中观宗与唯识宗等,各部都互相指斥空有而表现为 空有之争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空有之争只存在于文本当中被广为传说与讨论,因为俱舍宗、三论宗、慈恩宗等都历时不长且影响有限,所以没有形成如印度佛教历史中宗派论争式的空有之争。事实上,影响着中国佛教发展的 空有之争 的主角是如来藏思想,但它并未与中观、唯识论争,而是将空有融摄在统一的脉络当中。 近现代以来,随着唯识学研究的盛行、三论宗典籍从日本传回、藏传中观学
《佛典汉译评论与佛学中国化》收了大量佛学著述,通过系统梳理,对后汉道远明时期的佛典汉译评论进行了全面总结,深入探讨了佛典汉译评论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其本质特征和独到的评论体系,归纳出了佛典汉译评论的九大范畴和四大命题,详细论述了佛教、佛学、佛经翻译及佛典汉译评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人们了解佛典汉译评论在佛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有较大的启迪意义,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翻译理论,有着重要的资料价值和理论价值。
原始佛教在佛滅度一百年后產生部派,至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遠播南北,其中上座部和有部所傳力,南傳至斯里蘭卡等地(現存上座部完整三藏及注疏),北傳至中國(現存有部經典丰)。唐義淨《南海寄歸傳》谓:南印乃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所傳皆上座部,北印及南海諸國(今東南亞)皆傳有部。二部盛極當年可见一斑。 汉译《杂阿含经》為有部較早傳本,由法顯從斯里蘭卡取回,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漢譯,是北傳四阿含中梵出作品,被认为是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而與之對應的南傳巴利本《雜尼迦耶》則完整保留了二千三百年前上座部佛經的原貌,是現存古老的佛經。 惜此珍本自來中国,即以 小乘经 蒙塵,流轉千年,次第颠倒、经卷殘失、誤寫误补、面目難辨。直至近代有呂澂、印順等前輩對此做了開創性的研究,《杂阿含经校释》即在此
本书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西夏文《大宝积经 无量寿如来会》为研究对象,对该经的全部存世编号进行了系统梳理。以西夏仁宗仁孝时期的校译本为研究底本,同时参校惠宗秉常时期的初译本进行了全文对勘和释读。本书通过对同一部佛经新旧两种译本的综合对勘,明确了西夏文献中存在通假现象。此前,学界对这一问题未见任何研究和关注。西夏文通假现象的发现,深化了对西夏语文学的认识,一来可以纠正此前对西夏文献的误读,二来可以为日后正确解读西夏文献提供一条重要的可行之径。
《盛世佛光 经典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共分3册——《佛国诸尊》、《佛经故事》、《密教与世俗》。此套书汇集历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品,大量的壁画、雕塑、唐卡以精美的图片形式展示,并配以讲解佛教的基本概况、历史发展及特征特性,使读者能够通过对佛教的了解更深层地来分析解读佛教造像艺术。书中作品视觉呈现清晰,巨幅制作与局部细节均有展示,每件作品注有或故事性或描述性的佛教内容注释,是一部难能可贵的艺术资料。 分册内容介绍 《佛经故事》主要展示表现佛教故事内容的佛教造像艺术,以隋唐佛教经变画为主。所谓“经变画”,是为了弘扬佛法,吸引更多信众而产生的通俗易懂的佛教宣扬方式,是将佛经及佛经故事通过画面的形式进行诠释。本册收录经变画多以壁画为主,画面丰富、精致,表现内容传神,多有细节展示。每幅
本研究课题旨在全面论述日本上代文学与汉文佛经的影响关系,系统地揭示《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怀风藻》和《风土记》等作品的佛教文体特征。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外揭示了在上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地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体及其位相表征,亦即受到中土文献影响的传统表达、源自佛经文体浸染的佛典表达、在传统表达和佛典表达基础上敷衍出的自创表达。自创表达仅属于日本上代文学本身。当我们将其纳入东亚汉字文化圈的视阈中去审视时,会发现它彰显的是日本上代文学自身的特质。*卷为研究,主要分析《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怀风藻》和《风土记》中日语词汇在中国佛经中的出处,第二卷、第三卷为资料,以字典的形式收录了所有日本上代文学中的汉语词汇。
《南华真经释义(上下)》也即《庄子》一书。《南华真经》是以“齐物论”为理论基础,以超脱五浊对大道真心的障蔽为修证次第,全面阐述人生宇宙事实真相的经典。庄周先生自称“寓言十九”,解得《南华真经》各章各节的寓意,方是得其文之真义的锁钥。《南华真经》全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章,每一章的题名就寓托了其文所要阐明的核心思想。本译著参究《南华真经注疏》(郭象注,成玄英疏,中华书局)与《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中华书局)两书,对《南华真经》原文进行校定。根据汉文字的本义,结合《金刚经》《大佛顶首楞严经》《道德经》《大学》《中庸》等经籍对《南华真经》经文大意进行了必要的诠释,综合儒、释、道精神完成了对《南华真经》全文的诠译,阐明了《南华真经》的真义所在。
是对中国佛教思想所做的综合考察和全面论述,内容自佛教传入至近代,时间跨度约两千年之久,涵盖佛教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学派和宗派,及其相关的重要哲学范畴和命题;阐述并分析这些范畴、命题的演变过程,揭示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思维特征和知识取向。 全书由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三卷组成卷详细考察和分析了中观学派的中道实相原理及其思维方式向涅檠佛性系统的心性学说转化的内存依据、文化背景,描述了这种转化的具体历史过程及其表现形态:第二卷对隋唐五代佛教宗派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予以重点分析和阐释,指出各宗派之间的思想联系以及矛盾差别;第三卷着重研究和阐明衰退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基本形态,辨析产生这些形态的文化前提,推及传统佛教思想向近代过渡和转化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智昇撰的《开元释教录(共4册)》在诸家目录的基础上加以补阙订讹,记事完备详实,故后世经录皆取为范本。后世历代大藏经除一两种之外,全部仿照本书体系加以编撰。总之,本书在保存佛教 手资料上的文献价值,在完善佛教目录编撰体系上的理论水平两大方面,都达到了 的高度,“本书在现存各种经录中,可算 精之作”。本书和《续高僧传》、《广弘明集》等佛教典籍,构成了唐代乃至中国佛教历 重要文献的系列。本次点校,以《碛砂藏》本为底本,校之以《金藏》本(据《中华大藏经》)、《高丽藏》本、《资福藏》本、《永乐南藏》本、《永乐北藏》本、《嘉兴藏》本、《清藏》本和《四库全书》本,并吸收了《中华大藏经》、《大正藏》本校勘记中《普宁藏》本的校记。本书版本属于两个系统,其中,卷一九和卷二〇,两个系统差异较大,所以
本套书选用的版本为国家图书馆所藏孤本(编A01587),由乾隆皇帝钦命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国师编列,每尊佛菩萨像有汉、藏、蒙古、满四种文字标注佛号。此次出版是国家图书馆和中国藏学出版社通力协作的成果,也是中国藏学出版社规划出版藏传佛教图像学丛书的种。本套书资源宝贵,工艺精良,是为藏传佛教艺术的研究者和收藏者献上的一部稀世珍本。 本套书360尊佛菩萨具有极佳的鉴赏价值;具有研究、备查等很高的实用价值;是为收藏和请赠之上上品。本套书为中国藏学出版社之藏传佛教图像学丛书的首套孤本刊印版本,后续还将陆续推出海内外有价值的藏本,以供同好研究、观赏和珍藏。 本套书采用宣纸印刷,手工装裱,线装成册,一函五册,保持国家图书馆所藏版本的原貌,含现代设计元素的古典函套,设计简约,工艺良。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当代著名高僧济群法师解答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惑!) 《问道》收集了济群法师对学佛者及困惑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本书分八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从皈戒、人生、信仰、闻思、修证、生死、抉疑、社会来回答学佛者的疑问,启发学佛者关于人生的大智慧,帮助现代人减轻烦恼,从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当代著名高僧济群法师弘法核心思想及学思修重要经历!) 《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平谷寺庙的书,收录了全区270余座村庄的1 200余座大小庙宇,并辅以相关照片500余幅,不仅反映了平谷寺庙的历史和现状,更展现了平谷远古至今的历史足迹。 作者多年来查阅与平谷相关的典籍文献,考察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深入全区每个村落调查,潜心研究平谷历史文化,而编写出这本志略。这是一本资料扎实、内容翔实、文风朴实、考据严谨的志书,追求的是一种真实的历史细节。 本书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方言俚语、地方戏曲、人口源流、村落演变等诸多价值,无疑为今人及后人研究平谷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文本。 平谷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平谷的寺庙,就是中国辛庸的一小缩影。
古代佛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体现着佛教自身的发展与演变,体现着佛教的基本追求和基本理念,而且受不同时代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又自觉和不自觉地融入了世俗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而打上深深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烙印,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部《两家藏古代佛像》是私人收藏的佛像汇编,内中包括金申的《苔华斋藏佛像》和彭永华的《澹泊轩藏佛像》两部分。 这部图录中收藏的佛像,谈不到件件品相完美、形体高大、金碧辉煌。但我们的收藏标准是:件件佛像尽可能要有特色,能够代表古代某个时代的造型特征、地域风格,可作为佛像的标准器,在学术上有研究价值,在收藏上有指导意义。实事求是地说,这部图录中的佛像,有些完全可以和国内外一流的博物馆所收的佛像媲美,毫不逊色,有的甚至可填补某些学术研究的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创始人,并在藏传佛教被尊崇为大智文殊菩萨的示现化身。宗喀巴大师一生广参名师,博学多闻,其教理以深刻严谨的态度抉择吸取西藏各派学说与见地,而采取原始佛教之乞食,座具,服装等方式,提倡般若中观与秘密金刚乘之融合说,认真矫正旧派佛教的流弊而严持戒律,并带黄帽以区别于其它旧派,成为十四、五世纪藏传佛教的改革家,因此开创了藏传佛教的黄帽派。宗喀巴大师认为,佛陀的一代正法,不外于“教”、“证”两种。而一切“教”的正法,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蒸发,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三藏未可偏废,三学亦须全修。宗喀巴大师强调,显密两宗教法的修行,均须以从次第和恪守戒律。 宗喀巴大师一生著述很多,全集约有一百六十多种,其重要者有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