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根源问题是个人问题:还没开始 或者说,还没成功地开始创作一个故事,就已经失败,或失去信心、或时好时坏、或创作一个优秀的故事或小说之后无法继续。 换句话说,根源问题就是自信心的问题、自尊心的问题、自由的问题。 本书作者给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练习,引导作家养成健康的习惯,从各种形式的阻挠中脱身,走向创作的自由。本书没有谈论创作技巧,而是将侧重点放在作家的思维和心灵上面。
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 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 景观 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现代思想史系列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 棱镜 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 棱镜 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外著名学者的
《大师语文课:写作七十二讲》本书精选夏丐尊、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 文话 文选 部分内容及本书提代的选文。本书既有语文知识又有学习方法,涵盖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是一本讲授语言素养提高方法的指导性图书。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人们在对语言的特定细节进行剖析之前,应该对语言整体有个大致的了解。作为语言学研究方向的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之前的热身阅读,《牛津语言学入门丛书》的主旨是为人们理解那些学术性强的语言学专著奠定理论基础。因为这套丛书浅显易懂,对那些感兴趣却并非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人进一步了解语言也大有裨益。考伊所著的《语义学》是一部介绍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著作,分6章对语言的定义进行描述和探讨。
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 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 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 质疑文化 。
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指导,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教育及其相关问题上的新思想、新观点与新主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育哲学研究的新知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新成果,是一本具有时代精神和国际水准,同时又反映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文化特色的教育哲学精品教材。本教材内容涵盖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的概念、人性论与教育、认识论与教育、价值论与教育、伦理学与教育、美学与教育、社会哲学与 教育、文化哲学与教育、教育哲学与教师等。
灵感从何而来?故事怎样开始?记忆中出现过的瞬间是否为素材埋下了伏笔?创意构思时有无路径和经验可循?这是每一个创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尽管它们看上去如此神秘又不可言说 体验,创作,它们就像铜板的两面。铜板旋转时既不是正面也不是反面,而是一种天启的瞬间。 而现在,这本书将带我们接近这些 天启的瞬间 。 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之一,《华氏451》作者雷 布雷德伯里创作心法首度披露。引领你回到过去,探勘科幻大师如何把爱意或愤怒化为写作动力;如何丰富身体的各种感知以 喂养缪斯;如何抓住人生中某个吉光片羽,并将之永久凝固 全书共十二篇,行文幽默风趣,如诗般轻盈巧妙,犹如穿越时空与大师促膝长谈,帮助有意写作的你厘清创作迷思,一路前行。
人们在对语言的特定细节进行剖析之前,应该对语言整体有个大致的了解。作为语言学研究方向的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之前的热身阅读,《牛津语言学入门丛书》的主旨是为人们理解那些学术性强的语言学专著奠定理论基础。因为这套丛书浅显易懂,对那些感兴趣却并非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人进一步了解语言也大有裨益。斯沃所著的《语法学》为其中一册。
本书对历代名家关于《止学》的多种解读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并将 止 的内涵更多地与现代社会生存环境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做到志有定向、外急不动、不急于求成,在充满诱惑的尘世中,怀有一颗安定从容之心。无论是为政者还是从商者,或者学生,乃至为人父母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感悟。
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什么? 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发展遵循了什么逻辑? 审视当前职业教育课程错综复杂问题的理论框架是什么?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科学化发展急需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徐国庆编*的这本《职业教育课程论(第2版)》可看作为对上述这些问题的一种尝试解答。 该书以工作体系与学术体系的相互独立性为论证出发点,基于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在演进机制,围绕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的问题结构展开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基本逻辑体系。该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庞征博引,清晰地梳理出了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中错综复杂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富有启发性的学术观点,继而借助这些理论论述,系统地探讨了当前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主要热点问题,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体系。 尽管该书把写作内容定位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主
库克所著的《应用语言学》在“前言”之后,由“概述”、“阅读材料”、“参考书目”和“术语表”四个部分构成。部分概述是全书的主体,也是有关该领域研究的导论。第二部分提供与书中各章节内容相应的深入阅读的材料,其后所附的问题极具启发性,有助于读者形成对有关领域研究的独立见解。第三部分提供相应章节的参考书目,并对它们的主要内容作了点评,以便有兴趣的学习者深入学习。第四部分列出术语表,帮助初学者了解有关术语的定义。
本书揭示了写作的底层原理,从写作基础、文章立意、写作素材、篇章结构、创意要点、注意事项、文笔文风、写作技巧、表达方式、写作思维、修改文章、写作思路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写作的各个要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讲写文章的意义和作用,又讲如何写、怎样写;既重视写作技巧的讲解,又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本书可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相关工作人员的常用写作指导书,也可作为日常写作学习和研究的参考读物。
本书尝试包含有关生活史研究的学理基础、研究回顾、范例评介、写作要领及案例自述,并融入对于教学过程的部分记录、引证和反思,以期教学相长。 第一章为学理基础,侧重分析生活史研究的概念、旨趣及其基本学理。第二章为研究回顾,主要在中西史学的传统及其变革背景之下,追溯生活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举述其中的代表论著。第三章为范例评介,精选三部由中外学者分别完成、聚焦中国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史关联著作,加以解析导读。第四章为写作要领,主要从史料范围、选题视野及呈现形式等方面,探讨生活史研究的写作要旨及其限度。第五章为案例自述,尝试以本人的三项微观研究为例,讲述其中的选题、写作及反思历程,作为辅助参考。第六章为教学叙事,纳入本人开展日常教学的部分片段记录与省思,以为叙事拓展。结语之后,并附书目解题,
质性研究的写作必须对海量的数据进行选择、归纳,使其条理化、理论化,成为能够被读者理解的质性文本。你的论文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如何安排逻辑才能易于读者理解?你的论文如何解答读者的疑惑?怎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质性研究论文? 关于质性研究写作,国内不乏相关的理论专著。 不同于这些专著,本书把实用性和操作性作为目标。 首先,本书选取一本质性研究写作领域的经典专著,向读者们介绍、归纳、分析和总结,以期帮助大家认识质性研究写作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在经典导读的基础之上,再结合具体的真实习作和论文案例,详细分析每一部分的写作原则和需要避免的常见错误,并推荐经典拓展阅读书目。 《从生活到理论:质性研究写作成文》涵盖质性研究写作中的 标题、摘要、关键词 导言与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与资料呈现 和 结论与讨论 九部分
1899年,杜威对 杜威学校 的 家长及其他有兴趣的人士 做了三场讲座。讲座的主题是,需要从社会范围内更大的变化的视角看 新教育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这一讲座空前成功,讲稿《学校与社会》在一年内再版数次,成为教育领域畅销不衰的经典著作。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相关科学兴趣的日益浓厚,心理语言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作者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对原书做了大量的修改,系统真实地反映了这门学科在理论模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状况。
《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践指南》共分四个部分,指向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背景;目标与课程结构;实施与评价;方案更新等核心主题;每一部分又由理论基础、案例、案例评析三块内容组成。《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践指南》由项目学校的成员和大学与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者共同完成。*部分的理论基础由华东师大朱伟强教授、研究生张诚撰写,案例评述由朱伟强教授撰写;第二部分的理论基础由华东师大胡惠闵教授、研究生曲琳,松江教师进修学校陈玲玲硕士撰写,案例评述由胡惠闵教授撰写;第三部分的理论基础由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夏雪梅副研究员、研究生陈传东、雷福英撰写,案例评述由夏雪梅副研究员撰写;第四部分的理论基础由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夏雪梅副研究员、研究生胥明雨、周坤亮撰写,案例评述由夏雪梅副研究员撰写。每一部分中的案例均
《C.S.路易斯作品系列:切今之事》收录了C.S.路易斯散见于报刊上的时评文字,其中论及文学、教育、人性以及现代思想中的诸多痼疾。路易斯终生警惕报刊,认为知识分子容易上报刊之当。故而此书之意义至少有二:其一,有助于更全面理解C.S.路易斯;其二,所谈问题虽现于上世纪中叶,然而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于当下仍有意义。作者C.S.路易斯一生著述横跨神学、哲学、文学(包括研究与创作)三个领域。其著作在国内的翻译尚存很大空白,《C.S.路易斯作品系列:切今之事》的出版,有助于读者更全面了解这位 伟大的牛津人 ,且填补这一空白。
本书通过综合教育研究和神经科学的关键发现,为教师提供了 指南,从而帮助教师摆脱被动的局面。 它揭示了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哪些方法 ,以及如何改善每个学生的学习。 作者采用了经过实践检验的五步法模型,来整合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消除耗时、低效、增加压力或工作量的做法。他收集了不同学科、不同龄段的教师案例,这些案例为以下实践策略提供了范例: 1.原有知识 2.呈现新内容 3.设置挑战性任务 4.指向改进的反馈 5.重复和巩固 强烈 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来读读这本 厉害的书,一定能让自己的课堂受益于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人生如战场,那妈妈无疑身经百战。从怀孕、生产、育儿,到家庭和谐、职业追求、自我实现,这每一关,妈妈都得过,这每一关,都是一场 鏖战 。只是 妈妈并没有附赠攻略,那要怎样才能 成功通关 ?作为著名的女性成长平台,Momself自2016年成立以来,便一直致力于为1亿中国妈妈构建一所人生学校,为她们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坐标,帮助她们打造适合自己的终身成长方案。本书精选的28篇文章就是这份努力的成果之一。 从夫妻、婆媳关系,到怀孕、生产经历,再到育儿方法、职场遭遇,本书将为我们逐一破解困扰现代女性的种种挑战,助力每个已经或准备成为妈妈的女性,扮演好这个世界上古老而又新鲜、单纯而又复杂的角色,创造出属于每个妈妈自己的方法论。
本教材以社会工作的实务流程为框架,结合丰富的真实案例,将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具体涵盖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的理论、社会工作的方法、社会工作的伦理、社会工作的通用过程等内容,每一部分都采用项目化的教学设计,设定明确的教学任务,为目前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提供教材和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