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公益基金会作为国内较为领先的基金会,在推动中国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理念、人才等多个维度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基金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南都基金会的理事会在方向选择、战略规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理事会会议过程中的民主参与、理事会秘书处全员投入、围绕事业直面争论,一直为业界与学界好奇而又不得。本书叙述了南都基金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呈现了基金会理事会的角色、作用、治理的过程,在从事公益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 同时总结了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反思。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中,我国将始终面对人口持续老龄化和由此导致的养老难题的困扰。相对于城市,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严峻,养老问题更加突出。研究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必须考虑一个重大的行动背景,那就是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给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带来重大机遇和内生动力,必将使我国的农村养老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研究农村养老保障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是本书研究的着眼点。在全面审视我国农村养老现状的基础上,本书研究探讨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养老保障水平、老年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孝老乡风问题、养老社会支持体系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多种养老模式的共生发展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优化配置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既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着力点,也关系到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本书在梳理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历史变迁与深入分析先进国家和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是项系统性工作,主要涉及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主体、配置客体和配置标准三大要素。本书以深圳为典型案例城市,分析其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现状,指出其面临的配置主体共识不足、配置客体体系不全、资源配置供需脱节、配置标准规范性不强、配置保障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老年社会政策的新视野》(The Elderly in Social Policy - 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of Gerontological Programmes),是一部视角新颖、观点独特的学术著作,由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in Poznan)的沃兹涅克(Zbigniew Wozniak)教授所著,并于2013年出版。该著作不拘泥于分析老龄政策的具体条款,而是另辟蹊径,对老龄政策的内涵、结构、制定原则、发展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诸多创新性的见解。该著作承载了老龄政策研究较为前沿的观点,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共177页,分为三大部分,*部分为老龄社会政策的宏观背景,第二部为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预测,第三部分为基于整体视角的老龄社会政策多层次性分析。在主旨方面,该书以 问题 为导向,针对老龄政策研究*为关键的六方面问题进行了回应,其主要观点包括:*,研究老龄政策具有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河南作为老年人口大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影响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对河南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研究。运用人口学、统计学方法,借助人口普查和年度统计数据,从老年人口的规模、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对新世纪以来河南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特征、趋势,以及老年人口的发展现状、变动趋势等进行分析研究。第二、关于河南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基于人类需要理论和老年人口需要,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借助问卷调查数据,具体分析当前河南省城乡老年人口的各方面需要,以及河南现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了基于需要的新型养
本书通过回顾与梳理新加坡中华善堂蓝十救济总会及其下属10所团体会员善堂的历史与发展脉络,并以之为案例,论述新加坡潮人善堂如何从一个源自中国侨乡的传统宗教组织,蜕变转型,成为现代社会慈善与福利体系的重要一环;分析潮人善堂的宗教仪式及其所体现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而说明善堂如何有效地融合慈善活动与宗教仪式,在潮人社群中强化归属感与认同意识,增强社群凝聚力;探讨善堂如何在日常运作中通过以崇奉大峰祖师的信仰为核心,结合其他群体,产生多层面的互动,建构起一个跨区域的信仰网络。
本书关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如何构建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探讨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互动平衡。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 与养老保险、养老服务的内在逻辑联系出发,总结我国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的建设成就,聚焦北京市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的供需平衡、影响因素和潜在风险。未来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的供需匹配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长期护理保险为纽带,以政府财政补贴为支持,引入竞争机制和互动机制 养老保险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养老服务吸引资金流入、合理配置资源,以正确引导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实现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的联动与平衡,推动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打通社会养老政策落地的 后一公里 ?在中国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如何用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回应有效需求?作者基于2013~2019年在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得的经验资料,对此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书中作者从社会政策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之路探索、闽台社会养老服务产业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提升社会养老服务递送能力的建议。
本书以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认为社会化养老需求通过多元主体供给、多元主体之间协同供给可以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供给体系,可以实现社会化养老多元供给主体融合的目标。本书介绍了社会化养老多元供给主体融合的概念、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认为融合是供给能力和制度供给两个方面结合的状态,提出了多元主体融合机制可以通过供给能力融合与制度供给融合两个维度来分析。本书还分析了多元主体融合机制、模式与制度架构。
完善社会养老与照护服务体系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措施,尽快构建与我国老龄化发展进程相匹配的社会养老与照护服务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内容。本著作旨在以社会养老与照护为研究主线,剖析当前我国老年人群社会养老和照护需求特征及现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养老与照护服务体系构建实践,深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与照护体系构建以及社会养老与照护资源的整合策略,为相关部门合理配置社会养老与照护资源提供决策依据,为构建和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与照护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信息。
《中国基金会500名录(2013)》是基金会中心网基于自主开发建立的中国基金会数据库而编写的基金会名录产品,共收录500家基金会,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2011年度净资产排名前200名的公募基金会:第二部分为2011年度净资产排名前200名的非公募基金会:第三部分为100家活跃基金会。这些基金会年报比较齐全,机构信息化建设良好,在总体数量变化、净资产规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反映了全国基金会的发展特征。
本书对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依赖的地理与社会环境、其历史演变与传承及相关领域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介绍与评价,其中,第一章阐释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所依赖的地理与社会环境,正是中国这种特殊的地理、经济、政治环境造就了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不同于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第二章对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国福利思想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梳理,以使读者能对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总体线索及其发展演进规律有较系统的认知;第三到第六章则分别从救灾救荒思想、老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福利思想、传统的重民和济贫思想、传统的宗族福利保障模式等几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提炼和阐释,以使读者能对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主体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目前,中国正处于老龄化的加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需求层次深化,国家的社会支出及制度建设重点逐步由经济保障转向关注个体的福利服务,社会养老服务政策数量明显增多。然而,尽管当前倡导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不断推进,机构与社区却始终难以有效承接不断外化的老年服务需求,社会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着供需失衡的现实问题。本书从社会养老服务相关文献资料与服务实践调研入手,展开历时性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问题分析,并据此提出制度协调的具体途径,旨在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为养老服务组织创新服务实践提供行动指南及经验借鉴,同时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和丰富的资料支持。
本书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福利态度及形成逻辑的系统讨论来厘清未来我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时代转向与建设方略。基于八个省份4943名儿童的问卷调查及183名被访者的深度访谈,发现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可感知的福利供给相比于非留守儿童明显衰减,这与其家庭福利组合内部出现的责任缺位及福利多元组合的替代性服务递送不足有关。本书认为应当高度重视儿童福利制度建设不足给有功能障碍家庭子女带来的照顾赤字问题,通过强化 儿童投资型国家 的建设理念和推动进阶式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建设来减少人口大规模流动给特定儿童带来的童年逆境,以构建普惠性强、可及性高和协同性强的新型儿童福利组合框架,织密兜牢社会保障网。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西部项目13XSH034 的研究成果。 西部农村地区已成为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孤儿等特困儿童群体分布的主要地区。但因特困儿童类型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导致了特困儿童概念界定存在纷争,同时也导致了儿童福利政策制定和具体救助实践存在各种问题。为改进西部农村地区特困儿童社会救助实践,本书稿从儿童权利视角对特困儿童进行了概念界定,并结合需求理论,将各社会权利操作化为具体需求指标。 依照各社会权利维度下的具体需求指标,研究抽样调查了西部农村地区特困儿童社会权利实现的状态。调查发现,西部农村地区特困儿童社会权利实现状态欠佳,对该群体的社会救助偏重于生存权,而发展权等其它社会权利的保障还不够充分。为了改进西部农村地区特困儿童社会救助实践,让该群体的社会权利得到更为充分的实现,本研究提出,通过
本书基于系统的视角辨析台湾地区长期照顾服务相关政策的发展历程与服务内涵,同时在详细介绍该地区长期照顾制度框架、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对其绩效与保障程度展开具体评价。基于四维度的分析框架,本书探讨了台湾地区长期照顾服务体系转型发展面临的焦点议题,并在梳理以社会保险制度推进长期照顾服务体系转型发展的OECD四国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研判台湾地区长期照顾服务体系进一步转型发展的战略规划,藉此为大陆地区长期照顾制度与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自21世纪初期以来,中国人口加速老化,与之相伴的是失能老人不断增多。失能老人群体因 年老 和 失能 使其在老年照料方面处于双重弱势困境,亟待得到政府和学界的特别关注。当前,在长期照料服务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以及家庭照料功能严重弱化的双重挤压下,众多失能老人因缺乏充足照料,陷入照料贫困这种收入贫困之外新的服务贫困。本书构建了照料贫困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探讨了照料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形成原因,考察了照料贫困所引发的健康风险,进而提出了纾解失能老人照料贫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理路。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地对习近平反贫困系列重要论述进行了概括与阐释,并将习近平反贫困系列重要论述所构成的思想体系概括为 新时代反贫困思想 。本书从新时代反贫困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时代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尝试性地构建了 新时代反贫困思想 的基本理论框架,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