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盗猎者 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 文化白痴 ,而是将电视粉丝看作是在节目方式上的主动的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介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进行拼贴重组。本书从一个知情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从电视粉丝中收集的生动事例,具体分析了《布莱克斯七号》《异型国度》《美女与野兽》《双峰》等电视节目,对粉丝群体进行了一次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的叙述和考察,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以及与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消费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 (19ZDA327)的阶段性成果。本书以推动提高新闻媒体主流价值传播力与引领力为方向和统领,基于对新闻媒体主流价值传播的发展历程、表现特征与核心问题进行阐释,旨在厘清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媒体主流价值传播的赋能与影响机制,并结合多层次多要素分析,探索如何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为智媒时代提升新闻媒体主流价值传播力与引领力提出学术思考与对策建议。
......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 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中国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范式演进研究》将我国厂播电视有严谐言传播发展史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并提出了三个阶段所形成的主导性范式,选择了三个影响中国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范式演进的因素,从横向的维度对我国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范式演进的主导性范式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辩证地分析总结中国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范式演进学科基质和核心要素的 适变 与 守恒 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传播尤其是关于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开始兴盛。本书以互联网体育新闻为研究对象,主要探析了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传播、传播者和受众、网络新闻传播与体育新闻、网络体育新闻的采写编辑、新闻网站的体育新闻传播、网络体育视频、体育博客、体育微博与微信传播、新媒介环境下的重大体育新闻事件报道等内容。本书可作为体育新闻与传播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
《电视知识分子》探讨了“电视知识分子”这一业已引起社会关注的文化现象背后深刻的制度原因。在摒弃对“电视知识分子”单纯的道德批判视角的同时,按照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系统这三项关键的制度要素,对电视知识分子的游戏规则、知识分子与公共领域的关系、知识分子与电视之间的关系这三个论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电视知识分子》作者时统宇、吕强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支配物质生产的原则同时也就是支配精神生产的原则,正是基于此种原则,知识分子才能够从容游走于学院与电视之间。
本书以广播电视为研究对象,收录二十多篇论文,探讨作为传统媒体的广电机构如何在5G时代把握时机进行积极战略转型和部署,描述学术界在5G环境下应有的作为,提出更具理论性和突破性的研究。全稿分 5G时代的广播变局 新媒体 新广播 探索与实践 成就与经验 这四个篇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广播的发展成就与主要经验、5G时代广播电视发展趋势与变革、智慧广电的理论建构与实践、音频与5G移动客户端融合发展、5G时代广播新运营模式探索等相关话题进行专题研讨,并以 5G时代广播的观念变革、战略重组与话语建构 为题进行综述。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书写聚焦了女性形象在银幕上的独特呈现,少数民族女性因其性别、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呈现出纷繁多彩的银幕书写方式。本书按照时间维度,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经历的传承和变迁。在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体现了创作者自身的作者身份、民族情感和创作心理等的折射。同时,银幕上的女性形象也受到了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塑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呈现的女性银幕形象所具有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与其所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有关联性。
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的二十周年版将这部现已成经典的文本带入新一代,继续启发对粉丝圈、参与式文化、流行消费和媒体理论有兴趣的年轻学生。这一经典之作的新版本中还包括苏珊·斯科特对詹金斯的一篇采访,以及路易莎·斯特恩写的教学和学习指导,鼓励学生将消费资本主义、文类、社会性别、性相、阐释等多重方面和粉丝文化结合起来思考。
电视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电视的未来怎样?电视如何互联网化?互联网电视怎么呈现?王青亦著的《互联网电视导论》创新性地论述了当前“互联网+电视”的多种趋势,提出广义的互联网电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及设备,传输网像画面和音频信号的数字媒体服务,它包括电视盒子、IPTv和网络视频等多种类型。互联网电视直面新技术和巨额资本的迅速涌人,通过多屏联动及越发频繁的社交化行为,让电视无处不在。
电视传媒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意味着电视传媒生产必须调整自己的定位与策略,提高节目生产的管理水平。本教材以电视节目类型演变为经,以中外节目策划经验为纬,从理论概述、策划要素、案例分析三个维度,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电视节目的定位与生产、品牌与管理以及新闻、谈话、综艺、社教、娱乐、益智、纪录片、生活服务、真人秀等八类节目策划的特征、要求和规律。本书是原名为《电视节目策划新论》教材的修订版, 新了部分内容。
“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的研究,不仅鲜明提出“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之观点,以及考察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且还要从这一观点中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电影的隐喻性,以此作为对电影性的一个概括,并基于“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之命题完成对全书的架构和考察。 与电影的其他特性一样,诸如造型性、叙事性(或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理论界所关注的,的文学性、等等),电影的隐喻性是电影获得诗性的重要属性之一。在对电影隐喻性的分析中,本书设定的逻辑起点是把电影隐喻性当作是使电影成为艺术的核心特质之一,亦即电影的本体论元素之一。因而,基于电影艺术本体论中电影隐喻性之基石与支点,进而完成“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的研究和分析。 在这种分析中,本书采用减法原则,从隐喻研究的宽泛领域入手,逐渐过渡视
《徐渭戏剧研究》是一部力图对明代奇人徐渭的戏剧做全面研究的著作。是著从中国古代文学史戏剧史发展转变的大文学史背景出发,将徐渭戏剧置于中晚明复杂多变的文学生态环境中,以六大章三十余万字的篇幅对徐渭怎样走上戏剧道路,徐渭以女性为尊的戏剧心理如何养成,徐渭究竟创作了哪些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作于何年,其看似复杂而矛盾的戏剧主题该作何理解,如何评价徐渭戏剧作品内容,徐渭戏剧反映了什么样的戏剧观念,以及这一观念的文学理论意义何在等一系列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