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我国广播的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项目号:14CXW012)的研究成果,梳理了中国广播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现状,对互联网时代国内外广播业和传统媒体的转型实践与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总结出前沿、有操作性的理论与经验,初步搭建起中国特色的广播数字化转型理论框架和行动路径。
本书回顾和分析了2020年中国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10部电视剧,并以此10部重要作品为个案,深入剖析年度中国电视剧行业的重要问题。秉持多元的评价标准,本书分析的案例是经过网络普选、大学生代表与专家代表三轮投票评选出的作品。类型叙事的新探索、网络剧的精致化以及新的播出与影视模式等,都通过这些案例表征出中国电视剧创作与传播的新态势。本书以点带面,以代表性电视剧个案管窥中国影视产业的全貌,以 的深度剖析为中国电视剧的可持续与创新性发展提供镜鉴。
《读解电影》精选了国外电影研究学者的20篇经典原文论述,从文化研究的 视角系统深入地解析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本质和特点,涉及电影语言、电影作者、电影类型、电影叙事、电影明星、性别角色、电影观众、电影多元化、国族电影与跨国电影、数字电影十个方面,既涵盖了电影研究的各种理论,也展示了进行电影研究的方法。 《读解电影》编者为每篇选文提供了导读、思考题、参考书单以及难词注解,对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电影研究理论与方法、提高对电影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裨益颇多。
这是一本关于体育节目转播与制作的前期准备、中期执行、后期制作全流程的指导性图书,内容涵盖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有大量体育赛事转播案例分享。本书由 16 章内容组成,首先对外场转播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对体育节目转播与制作工作内容、任务划分、岗位职责、器材设备等内容的详细介绍;然后对制作规划等内容进行阐述,包括拍摄前期摄像、音频、灯光、图文字幕和布景等部分的准备和计划; 是制作过程的分析,包含导播的重要性及职责、转播画面叙事方式、如何完成一场体育解说、声音和画面的后期制作,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和控制外场转播预算等。附录则包括转播车示意图、机位示意图、话筒摆放示意图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体育节目制作的业内人员、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对体育节目制作感兴趣的人阅读。
本书立足中国艺术文化战略性发展的“第三极文化”理论,梳理中国影视民族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相关理论与实践活动;并从影视美学、受众分析等角度对中国影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艺术批评与探讨,涉及中国电影、纪录片、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其他艺术样态。本书作者多年致力于中国现代戏剧和中国民族化影视理论研究,在文化学术界开启了中国影视学派研究热潮。主编并参与撰写的“中国影视美学丛书”“新世纪高等学校影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影视受众研究丛书”陆续面世,成为当代中国影视研究与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内容主要包括广播电视重大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制度差异的形成和嬗变、节目形态的创新和演进。本书既凸显发达 在广播电视技术、制度、节目形态方面的创新和 ,也兼顾发展中 在广播电视事业上的突破性进展;既着重对世界广播电视发展过程进行描述,也注重对广播电视发展动因、联系、影响等规律进行探索。本书突破了世界广播电视国别史编写体例的共时性架构,尝试以通史的书写体例协调世界各国广播电视发展不平衡的历时性缺憾。
此书稿由贡保旺杰根据西南民族大学藏文印刷厂出版的德格朱红版《甘珠尔》(小号)缩印本中精选而编,以佛教三大要义经、律、论三大要义为主摘选了《大般若经十万颂》、《般若二万颂》、《般若经八千颂》、《宝积经》、《华严经》、《现观庄严论八千颂》、《妙法莲花经》、《陀罗尼集》等十五部经文段落,以及简述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和功绩。该书稿对佛学研究翻阅资料提供了便捷,佛教经典理论管及化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本书通过系统性发掘、整理中国现代的电影编剧理论资源,把中国现代电影编剧理论的发展史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时期,从1921年到1931年,以顾肯夫的《(影戏杂志)发刊词》发表为起点;第二时期,从1932年至1937年,以党的电影小组成立为起点;第三时期,从1938年至1949年,以抗战的全面爆发为起点。作者指出,中国现代电影编剧理论文章的作者大多既是剧论家,又是剧作家。 一部中国电影编剧理论发展史,实则是这些电影剧作家们的经验史。这些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电影艺术的高质量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书对2021年中国电视剧行业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在该年度出品的电视剧中甄选出十部 作品,从艺术性、商业价值、宣传推广等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由此总结当代中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路径并展望未来的前进方向。本书所选出的十部作品,历经网络票选、大学生投票、专家投票三轮评选,充分展现了参与群体的广泛性和专业性。本书由浙江大学 影视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共同创作,是影视工作者、影视专业师生以及广大影迷了解中国电视剧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
本书是3D电影与视频导演、摄影师、制片人、美术设计师的业务指南。本书在技术实践的基础上,重点讲授3D的美学呈现,指导你使用3D创意来讲述故事。 好莱坞制片人布鲁斯·布洛克(Bruce Block)与梦工厂立体影像总监、“3D队长” ·麦克奈利(Philip McNally)将他们二人的创作经验与教学技巧加以融合,只为让你学到如何做到以下几点:以3D的方式思考,将 3D 设计融入你的剧本或故事;设计你画面中的3D纵深,掌握立体视窗,学会运用3D纵深法则,为观众带来舒适的观影体验;带着3D意识进行剪辑和导演设计,理解封闭的、开放的和不稳定的3D空间。 本书满载实战经验,你可以直接应用在你的3D创作中。本书的一大特色是采访了业界的立体影像师,并配上了3D图像与案例,为你深入解读3D影像的原理,讲解如何在实践中控制和运用它们来讲述故事。
本书以“故事原理”为基础,分析了“编剧原理”的深层规律和实践技术。“故事原理”主要从故事的特征与价值、故事的品性与基因、故事形态、故事的功能,以及故事的基本模式等方面论述故事创作的基本原理,“编剧原理”部分则结合具体的创作案例,从影视剧的特征、影视剧的叙事语言、叙事传统和叙事结构,以及各种类型影视剧的基本故事模式等方面论述了影视剧编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书中附录部分则包括一个电影剧本和两个剧本项目分析报告,可以作为创作案例供读者参考。本书可作为业内编剧、导演、制片人、项目策划、文学编辑的实用工具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戏剧影视文学、导演、制片和编剧专业学生的专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本书通过系统性发掘、整理中国现代的电影编剧理论资源,把中国现代电影编剧理论的发展史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时期,从1921年到1931年,以顾肯夫的《(影戏杂志)发刊词》发表为起点;第二时期,从1932年至1937年,以党的电影小组成立为起点;第三时期,从1938年至1949年,以抗战的全面爆发为起点。作者指出,中国现代电影编剧理论文章的作者大多既是剧论家,又是剧作家。 一部中国电影编剧理论发展史,实则是这些电影剧作家们的经验史。这些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电影艺术的高质量发展显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