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籍英译通论》分上下两部,分别为 理论篇 和 应用篇 。 理论篇 共六章。内容分别为:(1)中国文化体系与核心;(2)中籍英译的新思路;(3)西方翻译理论简史;(4)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上);(5)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下);(6)中国典籍翻译理论。 应用篇 共八章。内容分别为:(1)翻译技巧;(2)翻译批評;(3)翻译教学;(4)古文今译;(5)散文美译;(6)哲言精译(上):经;(7)哲言精译(下):子;(8)诗歌翻译。
本书分为导论、案例解析与论文写作指南三大部分。 导论 部分重点介绍学术研究中方法的定义、类别、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理论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等。 案例解析 聚焦当前翻译研究中较受研究者青睐的不同研究方法,围绕 文本分析法 史料考据法 数据定量法 系统考察法 跨学科综合法 5大主题,遴选《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人文社科类尤其是外语类核心期刊近5年翻译研究方面代表性论文若干,并在文后针对每篇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学习,了解目前主要的翻译研究方法,增强对于各种研究方法实际应用情况的直观认识,掌握它们的实施路径、先决条件与潜在不足等。 论文写作指南 涉及翻译研究论文的写作框架、方法运用与体例要求三方面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术
本书定位于翻译理论教材,从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翻译发展概述引入,主要介绍了西方主要翻译理论、英汉翻译思维、基本句式知识、词句翻译常用技巧和一般规律。全书分为理论、技巧、实践三篇,共十六章节来系统讲述翻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并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归纳或阐明翻译的逻辑与规律。总体而言,本书在讲解翻译技巧时也就是本书的技巧篇,融汇了英汉词法、句法、语态及语序的特点同时引入了颇具时代感的翻译例句,所以具有一定出版价值。本书介绍了西方主要翻译理论、英汉翻译思维、基本句式知识、词句翻译常用技巧和一般规律,来系统讲述了翻译的基本理论与技巧。书稿内容充实,例子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学习参考价值。
本书借助诗学尤其是现代诗学理论来考察文学翻译。作者首先对诗学理论进行了梳理、思考和归纳;其次,运用诗学理论来观照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及文学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 部分收录了保罗·利科的三篇探讨翻译相关问题的文章,作为当代阐释学的代表性学者,利科对于翻译的关注来自一种探索主体间理解可能性的本能。“阐释学建立在对言语的不理解之上。”而翻译的任务正是疏通其间种种障碍,使理解成为可能。因此对于利科而言,翻译不限于语间交际行为,也发生于语内甚至是语言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第二部分收录了 ·本雅明名作《译者的任务》的新译本,并有译者长文导读。此译本以德语原文为准绳,同时参考该文法、英两种语言译本四种,力争在多语言的相互关照中逐渐贴近本雅明所言“重现纯语言”的翻译理想。 翻译是一场艰难的赌博,有时竟会无法为继。我先要用上些时间,讲述翻译中的困难。“考验”一词可以精准地概括这些困难,因着它有“受苦”和“检验”两重意思。就像人们所说的
本书是一部有力度的文学翻译批评专著。作者在思考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哲学基础并进一步追索学科前沿问题的时候,运用多学科关照的建构视野,综合性地审视当前典型的文学翻译现象,提出鉴赏性和研究性相结合的文学翻译批评概念,初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他以古今诗歌翻译为原型启发,兼顾理论建构性和学术批判性的双重品质,结合中国传统文论和文学批评模式,吸取西方现代文论与译论研究成果中的合理因素,阐发了一系列便于操作和值得借鉴的翻译批评机制、评级系统和写作范式。这些以及正文之外若干内容新颖的附录的插入,使得本书写作风格愈显独特,内涵愈加丰富、深刻而不枯燥,也更具中国特色和可读性。本书是*的修订版本,内容大幅度增加,颇多更新和完善。本书可视为作者建立新译学的一系列努力的探
本书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在梳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展现了60年来我国翻译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主要成果,重点论述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脉络清晰、分析深入,对今后我国外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书从语言交际应用的层面对汉语和法语的修辞手段、修辞异同和修辞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同时,又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用功能和语言犀利功能等截面,对汉语和法语修辞的表现形式、产生机制及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
中国的翻译史源远流长。概括地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个阶段,是从汉代到元代的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僧人翻译了大量的佛教典籍,这些典籍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鼎盛时期是唐朝。第二个阶段,是明末清初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这个时期的翻译高潮是由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而引起的。第三个阶段,是中国近代对于西方科技、思想乃至文艺的全面翻译介绍。这一阶段大约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王晓丹编著的《翻译史话》所介绍的翻译史主要侧重于第三个阶段,其中不仅涉及西方近代科技书刊的翻译、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书刊的翻译情况,而且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与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情况。通过《翻译史话》,读者可以对近代中国的翻译史有一个大致而清晰的了解。
按照语种分类,阎晶明主编的这本《翻译之技与翻译之道(翻译家卷)》遴选了70篇业内较有影响的翻译家的评论文章,探讨了不同语种、不同风格作家作品的翻译技巧、翻译之道,抒发了译者对所翻译作品的深挚热爱以及对翻译事业的拳拳责任心。这些文章感情充沛,语言生动,既阐释了翻译家对国外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准理解,也融入了译者的情感和文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与研究价值。
本书是图里教授继1980年出版著名的翻译理论专著《翻译理论探索》(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在本书中提出应把描述翻译学列入翻译研究的分支学科,并认为该分支学科具有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双重属性。本书对方法论探讨的同时对不同类型的个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强调了上下文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霍姆斯在1971年提出把描述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但是并未引起翻译界应有的重视。有些翻译研究者甚至故意贬低对具体翻译实践和翻译成果所作的描述性研究。作者在本书中力主在翻译学范围内建立基于方法论的翻译学分支学科,对翻译学作系统的描述,并探讨了建立这一分支学科所涉及的重要问题。
曾利沙所著的《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从跨学科视角探讨翻译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既有从哲学、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等原理出发对翻译理论进行的思辨,亦有以语言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分析工具对翻译实践问题进行的深入剖析。《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坚持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力求丰富和发展现有的翻译理论,深化翻译实践研究。本书对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博士生、中青年翻译教师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亦适合对翻译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感兴趣的本科生和翻译爱好者阅读。
为了帮助翻译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从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Company等国外著名出版社引进了一批关于翻译教学方面的优秀图书,组成“翻译教学实践指南丛书”,奉献给广大翻译专业师生和工作者。本丛书适用于高校翻译专业教师、MTI学员、各领域的翻译工作者、翻译爱好者以及翻译方向的研究生。这套丛书的原书作者均是在欧洲和美国著名学府长期从事翻译教学的学者,在翻译教学方面有着很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著作从口笔译训练模型、课堂活动设计、课程设置、测试、理论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充分体现了欧洲和美国在口笔译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翻译专业来说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由于丛书系英文原版图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还特别邀请了国内翻译
不同国家民族的交流离不开翻译,但翻译的作用并不止于双向的语言转换。只有从文化交流的高度去看待翻译,才能真正认识到翻译的价值。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翻译能够克服语言差异造成的阻碍,达成双方的相互理解,为交流和对话打开通道。正是借助翻译,人类社会才从互相阻隔走向了互相交往,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狭隘走向了开阔。从某个具体国家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来看,翻译通过对别国先进科技文化的介绍,能够引进知识,开启民智,塑造民族精神和国人思维,在特殊时期甚至能对社会重大政治运动和变革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我看来,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断创造、不断累积的结果。而翻译,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在不断促进文化的积累与创新。 许钧编写的《历史的奇遇--文学翻译论》在思想上独树一帜,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在主要内容上,本书结合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史和相关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效果,以“先笔译理论、后口译理论”的基本顺序,从三个大的视角展开深入的讨论:1)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科学研究模式的转型;2)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文化研究模式的转型;3)西方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哲学研究模式的转型。具体包括八大内容:西方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接受、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流布、多元系统论在中国位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遭遇、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解构、阐释学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阐释,以及口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这八大翻译理论并非西方翻译理论的全部图景,而是分别代表了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文化学派和哲学学派,是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典型的翻译理论,因为本项研究的目的不在
本书立足于翻译批评的现状,在较为系统地论述翻译批评的本质、价值、标准、原则、功能、精神与视野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以文本意义、翻译过程和译者主体性为核心概念的翻译批评的意义研究途径。
本书深入浅出地将翻译理论与广义的电影翻译联系起来,不仅为读者扼要介绍了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诸多核心问题,而且生动展示了这些问题在电影中如何得以表现,并以跨学科研究的方式论述了电影翻译与文化、社会、身份认同、移民、冲突、行为表现.全球化等问题的密切关系。本书脉络清晰,视角新颖,采用从默片到多部新近的电影为例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传播学、翻译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师生、学者,以及对电影研究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均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的趋势,而且不同学科和行业之间的互相交融也更加密切了。翻译,承担着传播和传承世界科学文化的重任,涉及不同语言文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因此,有必要以跨文化的视野,来审视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调整和应变翻译与其相关方面的关系,从而求得对翻译新的科学认知。 翻译与出版密不可分。翻译依赖出版得以传播,出版依靠翻译获得外国出版资源,翻译与出版的这种文化血缘关系,表明两者是文化传播这个链条中互相连结的两个链。从出版角度来看!翻译不单是一项文化学术,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即促进先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责任。作为一名翻译编辑,承担着与译者不尽相同的任务。前者既要重视翻译学的规则,又要关注传播学和社会学对翻译的影响,包括确立正确翻译导向,重视译作社会效果,恪守翻译职业道德,保证
本书在对孙中山的《伦敦绑架案》原有文言和白话文两个译本的缺漏与不足的批评基础上,通过讨论推出历史文献翻译的基本原则,认为理应重译这部著作,以便再现孙中山笔下伦敦遭绑架的历史真相及其当时的思想动向。
《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系统介绍了古罗马以来的翻译理论流派与思潮,精心绘制了一幅西方译学研究的进程图,全面展现了本领域*的学术成果及研究动向。与同类著述相比,《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强调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翻译学的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翻译学的实证性;鼓励进行独立思考与研究,追求翻译学的创新性,等等。 作为翻译学的入门教程,《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西方翻译学的产生、发展和壮大进行了梳理,为学生、教师、研究者及翻译人员等开启了当代西方译学研究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