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藏汉蒙对照词典》以安时兴先生编的《梵藏汉对照词典》1997年版为蓝本,吸收《藏汉大词典》、《格喜曲扎藏汉词典》、《智慧之源》、《月光词典》及其它一些古籍资料中的梵语佛教词汇而成,并对词条对照四种文字的同时,用蒙古文作了较详细的解释。全书约三万多词条,200万字。迄今为止这是一部词条、字数及文种很多的蒙古文词典。也填补了蒙古族辞书目前的空白。此书对印藏汉蒙文化和词汇学的研究有使用价值;对广大佛教僧众和宗教爱好者学习佛经及蒙藏汉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都有价值。
本书收入当代四川省嘉陵江流域各市县区有代表性的40个汉语方言点的音系和字音,根据最近十年来方言田野调查的材料整理。本书方言点属于今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广元市、巴中市、南充市、达州市、广安市和宜宾市
《景颇语参考语法》对景颇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句法等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描写。在整体框架上,力求突出形态和句法的特点;在语言事实与语言理论的关系上,本书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语言事实的收集、分析上,但也重视语言学理论特别是新理论的运用,同时注意使用所掌握的新材料进行语言学新理论的探索,努力做到事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在分析语法特点和语法规律时,尽可能地结合语音、语义、语用的特点以及社会、文化等现象进行综合考察,从系统关系中认识景颇语的语法特点及其规律。
白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也是西南地区 早接受汉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地区是白族文化的发源地。大理地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中心。千百年来,白族在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同时形成了自己兼收并蓄的独特文化特征。白族仍保留自己的母语——白语。周城村是中国 的白族自然村,白族语言文化传统保存较好。本书以大理市周城村为代表点深入调查了白族的语言和民俗文化。全书分为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等9章,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立体地展示了白语与白族文化。 本书编撰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多方求教地方专家,拍摄收集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力求真实勾勒出白族文化的概貌,尽可能展现白
《陕西方言集成》是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开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函【2016】70号)文件要求,由陕西省档案局(馆)统一组织,各市县档案系统共同承担的陕西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后期成果。它以市为单位,共分十卷,是方言语音档案音频与文字汇综版。《陕西方言集成》(咸阳卷)依据统一的写作体例和大纲,对咸阳方言语音档案的规定文本和自选文本进行归纳整理,汇编成书。全书分总论、语音、词汇、语法四个部分,系统地展示了咸阳方言风貌。另外,书中还附有发音人方言发音二维码。
本书收录广西西林县(及清代至1950年代初其他辖域)壮族语言文化事象700余条,配600多幅照片,涉及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庆等诸多方面,说唱表演部分包括口彩禁忌、谚语、谜语、歌谣、故事、传说及北路壮剧片段,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播放EP同步的视频和音频。西林地处右江上游,桂滇交界地带,是壮族分布重要地区,壮族文化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本书反映了壮语北部方言区的传统语言文化状貌,以图文并茂、存音留档的方式在 一体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年代里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壮族语言文化资料。
本书作者威妥玛19世纪中期曾担任过英国驻华公使,编写的《语言自迩集》是为西洋人学习北京官话的课本, 看这 不只是一部北京话口语的汉语课本,体现了编写者对19世纪中叶北京话的准确把握,是一部髙水平的汉语教材,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语言自迩集: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第二版)》是用威妥玛式拼音记录北京话的大部头资料集,堪称19世纪北京话的精彩实录,也是西方描写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同北京话研究相结合的描写语言学巨著。书中对北京话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所做的记录与分析, 可信,丰富多彩,学术价值甚髙。
韵部次序是韵部间亲疏关系的直观反映, 是解释音转的依据,韵序相近,则表示韵部间关系紧密,或可音转;韵序较远,则表示韵部间关系松散,不可音转,理清韵部次序至关重要。学界普遍承认王力对上古三十韵部的总结,但王力在各个时期的著作中,对上古韵部小类的排列次序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上古韵部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对这些韵部进行科学的排序。在本书考察范围内,涉及韵部的古音通假共计12968组,其中本部通假共计9871组,异部通假共计3097组,5380次。对高频通假加以综合考察,可将韵部归纳爲“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歌月元”“脂质真”“微物文”“缉侵”“叶谈”十一类,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王力古韵分类的正确性。
1644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权入关以后,在汉语这一强势语言的影响下,熟习满语的满人越来越少,因此雍正以降,出现了一批用当时的北京话注释翻译的满语会话书和语法书。这批教科书的目的是教授旗人学习满语,却无意中成为早期北京话的珍贵记录。《清代满汉合璧文献萃编》 对这批文献进行了大规模整理,对北京话溯源和满汉语言接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满语研究和满语教学创造极大便利。由于底本多为善本古籍,研究者不易见到,本书将以重排、点校、注释加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为《满汉成语对待》。 1644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权入关以后,在汉语这一强势语言的影响下,熟习满语的满人越来越少,因此雍正以降,出现了一批用当时的北京话注释翻译的满语会话书和语法书。这批教科书的目的是教授旗人学习满语,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构筑天津城市文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文化的交融与经济的发展,有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天津方言和俚语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有语言专家指出,再过20年,恐怕很难听到纯正的天津话了。因此,记载和保存原汁原味的天津话就显得意义非凡。 全书收录约7500条天津方言里比较常用的词语、俗语与谚语、歇后语、名俗文化词语等,词汇量丰富,是掌握天津方言词语、了解研究天津民俗文化的大型方言工具书。该书是在原《天津方言词典》的文本基础上,以点读笔的形式对方言例句进行惟妙惟肖地诵读,使简洁生动、质朴幽默的津味跃然纸上。通过原汁原味的天津方言语音点读,为了解和传承纯正的天津话提供了鲜活的蓝本,留住了乡音乡愁。这种以有声读物的形式结合地方方言词典的出版,将
《陕西方言集成》是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开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函【2016】70号)文件要求,由陕西省档案局(馆)统一组织,各市县档案系统共同承担的陕西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后期成果。它以市为单位,共分十卷,是方言语音档案音频与文字汇综版。《陕西方言集成》(榆林卷)依据统一的写作体例和大纲,对榆林方言语音档案的规定文本和自选文本进行归纳整理,汇编成书。全书分总论、语音、词汇、语法四个部分,系统地展示了榆林方言风貌。另外,书中还附有发音人方言发音二维码。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乐业》共有引言、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调查手记、索引、参考文献、后记等部分。图册以调查条目为纲,大多一图一文,以图带文,图文并茂,从九大方面介绍了方言名称、读音(音标),对文化现象做了解说。全书共收录方言词596个、方言文化图片601幅;另有口彩禁忌用语26条,熟语、谜语45,歌谣15首,戏曲唱词5首,故事2则。全面介绍了广西乐业地区的方言文化。
韵部次序是韵部间亲疏关系的直观反映, 是解释音转的依据,韵序相近,则表示韵部间关系紧密,或可音转;韵序较远,则表示韵部间关系松散,不可音转,理清韵部次序至关重要。学界普遍承认王力对上古三十韵部的总结,但王力在各个时期的著作中,对上古韵部小类的排列次序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上古韵部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对这些韵部进行科学的排序。在本书考察范围内,涉及韵部的古音通假共计12968组,其中本部通假共计9871组,异部通假共计3097组,5380次。对高频通假加以综合考察,可将韵部归纳爲“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歌月元”“脂质真”“微物文”“缉侵”“叶谈”十一类,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王力古韵分类的正确性。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湖南龙山县是我国土家语使用人口 多,土家族语言和原生态文化保存得相对完好的地区。本图册采用音像图文的方式、纪实的手法、大量的 手资料,从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生活、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等九个方面描写和记录了龙山土家人的语言和文化,展现了土家族 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和习俗,有助于人们对土家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土家语言文化的传承、保护。
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许多白话报纸,上面的新闻、评论、小说、散文很多都是用当时的北京口语写成的。里面的北京话词汇一些现在消失了,例如“老斋:对世事一窍不通的人。”一些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例如“马上:现在。”还有一些属于旗人用语,例如“奶奶:旗人对母亲的称呼。”我们阅读了几千万字的白话资料,从中选出几千个现代人已经不能理解的语词,做出解释,对于早期北京话词汇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词汇的历时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644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权入关以后,在汉语这一强势语言的影响下,熟习满语的满人越来越少,因此雍正以降,出现了一批用当时的北京话注释翻译的满语会话书和语法书。这批教科书的目的是教授旗人学习满语,却无意中成为早期北京话的珍贵记录。《清代满汉合璧文献萃编》 对这批文献进行了大规模整理,对北京话溯源和满汉语言接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满语研究和满语教学创造极大便利。由于底本多为善本古籍,研究者不易见到,本书将以重排、点校、注释加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为万福所著之经典教材《重刻清文虚字指南编》。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宾阳》作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系列成果之一,是在实地调查获取 手资料的基础上,依据《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调查手册》相关规范编写而成,具有学术性与科普性相结合的特点。本书采录宾阳地区方言语料和民俗文化,反映地方特色和民俗。 章至第八章收录方言文化图片六百余幅,按内容分为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等8大类28小类,将宾阳方言与风俗相结合,直观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第九章包括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歌谣、曲艺戏剧、故事五个部分,逐句进行 音标转写和普通话释义, 程度保留语言类文化现象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