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分类和历史层次都是多年来争论未休的问题,《汉语方言的共时分类与历史层次》是作者近十年来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分上、下两编。上编为 方言分区 ,包括对汉语方言分区方法的再认识、现代汉语方言的历史鸟瞰,具体讨论了两广地区汉语方言和平话的归属问题。下编为 历史层次 ,讨论了 历史层次 的含义、争议问题、学术渊源、分析框架和文白异读问题,深入论述了苏州话、杭州话、闽南话入声尾韵、粤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文白异读和历史层次,并对徽州方言古全浊声母无条件分化的成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全手册收录上海市区方言词语约4500余条,用丁氏注音法标注了读音,大部分词条列出了注释并且给出了例句。对其他方言区的读者了解上海市市区方言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对研究上海市区口语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综合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概述 汉语方言学 这一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内容包括调查方言的语音学和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方言分类、方言历史、方言接触、方言演变、方言调查法、方言的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以及汉语方言学史等。教程对各大方言的音系及主要特点作了介绍,而以探讨汉语方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为主全面反映了本学科的新研究进展。
《汉语方言学导论》(修订版)论述了汉语方言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方言的调查、记录、描写及方言地理、历史、变异、接触、比较、文字等。本书从普通方言学的立场出发,以汉语方言的事实为素材,讨论方言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由于本书的作者亲自调查并且研究心得较多的是吴语,故书中举例时也多用吴语,这可以避免用错语料,也可使读者多受益。
临高语是通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一种非汉语语言,因其操用者主要集中在临高县而得名。本书所收集的语言材料只限于临高县境内,流行范围也主要在临高县境内。书首的“临高语概况”部分简要介绍临高县境内的临高土语在语
《怒苏汉简明词典》把四种怒语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加以保存,这套《怒族语言系列词典》,分为《怒苏汉简明词典》《阿侬汉简明词典》《阿怒汉简明词典》《柔若汉简明词典》,共收集了28000个词条。
《佤语语法纲要》系统地涵盖了佤语语法学习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该教材充分吸收了《佤语语法》《佤语概论》等著作中的佤语语法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创新,增加了佤语特殊句等《佤语语法》《佤语概论》等著作中未涉及的内容。编者将各个章节的内容编写得深入浅出,并根据各章节的重难点内容设了相应的思考练习,使得佤语语法学习者能够及时巩固所学语法内容,循序渐进。《佤语语法纲要》适用于佤语学习者、研究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佤语语法教材和佤语语法研究参考书。 全书共有十一章内容,充分遵循了语法的基本描写规律。 章概述佤语相关基础知识,包括支系分布、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等几个方面。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从词类和构词法两个方面,描写了佤语词法。第四章至第十章着重从结构、成分、语序、句
本书简要描写江山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 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本书属于“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第二辑)。本书简要描写浙江建德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 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在全国七大方言中,粤方言也许是最古香古色的,因为它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的词汇和用法,因而有人说广州人学习文言文(古汉语)占有优越的条件。 历史上,广东最富的是广府地区,广府最富的是广州地区,而广州最富的是西关地区。因此,所谓“粤语”,其实就是以广府话为本,而广府话则以广州话为本,广州话又以广州西关为本。 据调查,讲广州方言的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包括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等地,甚至广西一些地方,加上海外华侨,有7 000多万人口(如包括外来人员则数字更大)。 笔者是一位典型的、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广州话有着深厚的情感。为了更好地弘扬民俗文化,使更多人可以学习到广州方言的精髓。笔者通过几年来对广州方言的收集、整理、遴选、分类,用业余时间写成这本《地道广州话用语》,力求向人们
本书简要描写江山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 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上海话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承载了这座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海上风情——上海话朗读》选取的 大多数是上海作家的一些描写或反映上海市民生活的散文,内容涵盖上海弄堂生活、海派美食、邻里之间交往、亲情友爱、外出旅游等诸多方面;小部分为其他地方作家的散文,作者从另一侧面看上海文化、看上海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看上海的各种风土人情。 作家原作大部分使用通用语写,经由编写者改写成适合沪语诵读的文字后,请人用沪语诵读。 《海上风情——上海话诵读》选择100篇文章,每位作者选用一到两篇,以体现类别的多样性。
本书主要是叙述岭南粤方言地区“跳禾楼”习俗的现状和发展,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来检视“跳禾楼”习俗存在与保护的现状,同时也籍由对“跳禾楼”的实证,提出跳禾楼在文化产业、现代传媒传承和保护方面的策略和方法。“跳禾楼”习俗起源于百越时期,是岭南地区远古稻作文化的遗存,属于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习俗存在于岭南粤西地区,广西北海等地亦有此习俗。每到农闲及重大节日的时候,这些地方会举行用以岭南粤方言地区跳禾楼习俗活化与发展祈年求福,庆祝丰收的活动。全书包括岭南粤方言地区“跳禾楼”习俗的现状、岭南粤方言地区“跳禾楼”习俗的历史流变等。
本书包含概况、语音、词汇、语法、话语、口头文化,体系已相当完备,同时还配有许多生动的图片和高质量的音像语料,显示出该书与时俱进的一面。 本书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
“浙江方言资源典藏”丛书汇集浙江省八十八个汉语方言调查点的调研成果,聚焦各调查点的方言素材,采用 手田野调查资料,力图 、多角度地展现方言的独特韵味和地方文化。纸质图书内容包括方言概况、语音、词汇、语法、话语、口头文化等,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翔实,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同时,纸质图书还融合立方书技术,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各调查点语保专家团队采录的相关音视频,创新方言资源的呈现和保存模式,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使你与各地方言近距离接触。 本书为《海盐》分册。
《中国方言学报》第八期共收论文18篇,大部分论文选自第19届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学术年会(2017年10月·南昌),个别来自编委会约稿。内容涉及方言语音、词汇、语法、方言演变、方言现象分布以及方言韵书的版
变异,是语言的基本特性;扩散,是语言变异的路径。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将语言变异放在了“时间、空间、社会”的三维世界里进行观察,而在这三维世界中,语言变异的扩散路径也形成了相应的扩散模型。时间维度上的词汇扩散和结构扩散理论,地理空间上的波浪模型,社会空间上的蕴涵阶梯模型,以及综合三者的球形扩散模型,等等。北京话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北京话的研究不仅是一般方言研究, 是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北京话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话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就己引起了赵元任、黎锦熙、白涤洲等前辈学者的注意。轻声、儿化、清入字的变异可谓是北京话中正在进行的语言变异现象,其音变的扩散过程和音变机制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将在球形扩散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语言学、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