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方言字语汇解》(An Anglo-Chinese Vocabulary of the Ningpo Dialect)由美国旅甬传教士睦礼逊(William T. Morrison)主编,上海美华书馆(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于1876年出版,是史上本有英汉对照的宁波方言工具书。该书记录了19世纪中后期宁波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大量自然口语语料,用于帮助当时初到宁波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宁波话,同时也对后人研究宁波方言历史面貌和演变有重大参考价值。词典正文共538页,正文前有《序言》、《宁波方言音节列表》和《说明》,正文后列出世界各地地名的宁波话读音。
儿化不仅是北京话的重要语音现象,而且也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北京话儿化词典》增订本收录了北京话儿化韵词语七千余条,详加解释,为研究北京话提供了详细的*手资料。增订本有以下特点:一,重新审核了北京话儿化音系,特别是26个儿化韵母和289个儿化音节,总结出北京话的26个儿化韵;二,增订本增收条目400条左右,收词总的原则是从严掌握,有意增收一些体现北京民俗、风土人情、著名街巷、景区、城池的词语;三,对释义或例句中出现的不太明确、不容易理解的老词儿、老旧事物,增订本作了适当解释,注意丰富词典的知识性。
《宁波方言字语汇解》(An Anglo-Chinese Vocabulary of the Ningpo Dialect)由美国旅甬传教士睦礼逊(William T. Morrison)主编,上海美华书馆(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于1876年出版,是 本有英汉对照的宁波方言工具书。该书记录了19世纪中后期宁波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大量自然口语语料,用于帮助当时初到宁波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宁波话,同时也对后人研究宁波方言历史面貌和演变有重大参考价值。词典正文共538页,正文前有《序言》、《宁波方言音节列表》和《说明》,正文后列出世界各地地名的宁波话读音。
本书提供41个汉语方言的字音材料。这41个方言点包括:兰州、红古、永登、榆中、白银、靖远、天水、秦安、甘谷、武山、张家川、武威、民勤、古浪、永昌、张掖、山丹、平凉、泾川、灵台、酒泉、敦煌、瓜州、西峰、环县、正宁、镇原、定西、陇西、临洮、漳县、武都、文县、宕昌、康县、西和、临夏市、临夏县、合作、舟曲、临潭。列出北京音以资比较。全书收字1500个,用 音标注音,按《方言调查字表》的中古音系排序,每个字的反切及音韵地位依照《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本书比较完整的反映了甘肃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别,是甘肃方言研究、普通话教学、公安刑侦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内容较为详细,共分十章:首章为导言,概述了傣族及傣语方言和文字,介绍了金平傣语的音位系统,说明了金平傣语语法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为语法单位,根据相关的语法学理论,从语素、词、词组、句子四个方面来讨论金平傣语的语法单位。第三章为词法,着重从单纯词、合成词、四音格词三个方面探讨金平傣语的构词法。第四章以实词和虚词两个大类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金平傣语名词、区别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12类词的语法特点。第五章根据不同的组合关系,阐释了金平傣语主谓、述宾、述补、联合、偏正、量词、介词、方位、连谓、兼语、复指、“的”字等12类词组的组合情况。第六至八章,分别从句型、句类、句式三个视角来考察金平傣语句子的构成。从结构上讨论了单句和复句
本研究主要采用传统方言学和方言地理学的方法,利用大连18点田野调查的材料和前人的相关论著,进行大连方言的语音专题性研究和地域差异、民族差异的研究,并与山东省胶辽官话进行对比,以期揭示大连方言的全貌,加强大连方言形成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辽宁省胶辽官话的研究提供资料,并深化胶辽官话的语音演变、语言接触等相关研究。 章引论。介绍大连地区的历史和人口、大连方言的分区、语音特点及形成、本研究的材料、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大连方言的语音特点和分区。先后列举大连汉族汉语(14个方言点)、满族汉语(4个方言点)语音的共同特点和内部差异,在此基础上考察大连方言(18个方言点)的语音特点,提出大连方言分区的依据,将大连方言分为登连片烟威小片、蓬龙小片、大岫小片和盖桓片,简要介绍各片、小片的语音特征
《正音咀华》是清代莎彝尊为广东人学习官话而编写的一部作品,全书共四卷,包括语音、词汇、会话等诸多内容,对研究北京话和粤语方言的历史演变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正音咀華》虽然很早就为学者提及,但因馆藏较少,普通学者很难接触,故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深入研究。本书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咸丰癸丑本(麈谈轩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参校宣统庚戌本,以点校、注释,并附影印的形式出版。相信本书出版会对早期北京话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持。
《正音咀华》是清代莎彝尊为广东人学习官话而编写的一部作品,全书共四卷,包括语音、词汇、会话等诸多内容,对研究北京话和粤语方言的历史演变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正音咀華》虽然很早就为学者提及,但因馆藏较少,普通学者很难接触,故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深入研究。本书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咸丰癸丑本(麈谈轩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参校宣统庚戌本,以点校、注释,并附影印的形式出版。相信本书出版会对早期北京话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支持。
本书从层级构拟的角度出发,选取厦门方言、漳州方言、漳平方言、泉州方言、澄海方言、潮南(胪岗)方言等六个闽南方言点进行历史比较。在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基础上,本书重构了原始闽南语,总结了闽南语内部的创新演变,并与《切韵》系统做比较,找出处于 早时间层次的对应规律的语素。本书运用“创新特征”“核心词保留率”和“同音关系”等三个方法建构闽南方言的谱系树,并比较三种方法所构建出的谱系树的异同。本书构拟了处于闽南语 早时间层次的语素(共九百二十个)的原始形式,还提供了一个尚未有调查报告的方言点(汕头潮阳区胪岗方言)的同音字表。本书的材料能为闽语的进一步比较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该书基于 社科基金项目报告《“甘青宁新”四省区汉语方言声调演化研究——单字调及其连字调格局》的研究成果,该报告依据实地调查的发现,对西北方言的调类、亚调类进行了重新整理和描写,并针对相应的亚类进行单字调、双字调、三字调的整理和描写。此外,还分析了单字调与连字调之间拱形变化的对应关系,以及相应的语音机制和音系规则。本书利用一个正在演化过程中的声调类型,从社会语言学和地理分布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它的连字调模式,分析该方言发生变化的社会因素,以及语音的生理机制和音系演化的规则。本书尝试从一个点的深入研究,探寻西北方言的演化趋势。根据每个点的连字调模式,包括双字调和三字调,结合方言地理分布,逆推声调的“原型”,构拟声调的演化路径。通过单字调、双字调和三字调格局中调类与拱形的
南北朝隋唐时期为古代方言研究的衰微期,宋代逐渐走出低谷,开始回升。上述时期的方言学史料极其零散,有北魏王长孙《河洛语音》、北魏刘?《方言》、隋释智骞《方言注》、唐李商隐《蜀尔雅》、宋王浩《方言》、宋王资深《方言》等数部方言专书,但均已亡佚。《世说新语》《匡谬正俗》《酉阳杂俎》《容斋随笔》《困学纪闻》《癸辛杂识》等笔记杂谈蕴含了一些方言论述,话题有方言观、各地方言、南北方言、方言名源、方言本音本字和诗文中的方言等。大量的方言记载散见于《玉篇》《汉书注》《慧琳音义》《广韵》《梦溪笔谈》《老学庵笔记》《淳熙三山志》等文献,主要涉及秦晋、赵魏、幽燕、齐鲁、巴蜀、荆楚、吴越和闽粤等地域。
本书以斯瓦德什(M·Swadesh)的《百词表》为依据,对彝语和汉语的动作核心词进行研究。全文约15.6万字,讨论了19个核心概念,具体词目共计308个,分别是汉语182个,彝语126个。第一章为绪论
本书主要以哈尔滨方言中与普通话有差异的语法现象为考察对象,细致地描写其共时层面的用法,努力在文献中寻找历时的来源,并通过对比来加深我们对这些现象“特殊性”的认识。内容主要分为:关于哈尔滨人文地理的介绍
本书以田野调查搜集到1089个克木语曼蚌索话四音格为研究对象,在语音、语法及语义结构描写的基础上,采用实验语音学方法来考察其韵律特征,并以前述研究为基础尝试运用韵律形态学的理论从本质上探讨其构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