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是研究教与学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涵盖了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神经科学以及其他领域。本手册向读者介绍了强有力的变革教育和学校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学习科学,目的是设计新的学习环境以帮助人们学习得更加深入和有效。本书的每一章都描述了令人兴奋的新的课堂环境,这些环境是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科学设计的。本书是一本真正的 手册 ,因为读者可以应用它来设计未来学校,这样的学校是建立在学习科学基础之上的,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潜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精准学习》 在以超大模型为基石的人工智能如ChatGPT的出现的今天,各类知识不仅唾手可得、且其专业性可与一般专家比肩。在人类历史上,恐怕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急迫地需要重新定义学习。 《精准学习》打破了神经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边界,为我们揭示了人脑的自然学习法则,阐释了人脑的学习能力相较现行人工智能的优势,提出了高xiao学习的4大核心支柱。迪昂用丰富且富有创新性的实验及示例,将深奥难懂的认知与脑科学知识,以大众看得懂的方式娓娓道来。为人工智能、教育、医学领域带来关键应用指导,提供了一个再次激发人类潜力的学习方式。 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这本书让你直达顺应孩子学习天性的本源,掌握指导孩子学习的根本法则;如果你是终身学习者,这本书能让你明白学习的底层逻辑,重新认识学习,从
《心理学的邀请(第7版)》共十四章,按照个人成长经历的六个方面,即自我、身体、心理、环境、心理健康、生活,通过独特的组织方式、引人入胜的生动叙述、给人启迪的鲜活案例,展示了心理科学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类行为的框架,带领我们积极探索心理学研究领域,深入了解我们的身体与心灵以及所置身的这个世界。 本书易读、易学、易用,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容,科学性与严谨性并存。它融汇了病理生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等各行各派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科技,既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推动着我们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心理学入门经典读物。
《教师教育研究手册:变革世界中的永恒问题(第三版)(上下册)》是由当代世界权威的学者担纲,凝聚近现代*影响力教育家的集体智慧,于1990年推出的一部大型专业工具书,至今已修订了三版。现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织一批中青年学者和博士共同努力译介。这是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开拓国际视野,把握理论前沿的一个重要台阶。《教师教育研究手册:变革世界中的永恒问题(第三版)(上下册)》是一本资料性、基础性的工具书,它提供了教师教育研究的多元视角以供人们考量,呈现了新分化的研究领域,以及人们在某一问题上的争论,重点梳理了相关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重要问题,旨在促使研究者对基础性问题进行广泛的对话。它集中探讨了教师教育的目的、教师素养(知识、信念、技能等)、教师教育的环境、教师的招募与选任、教师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前行,呈现出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和总体形态。本书按照编年史的编撰体例,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领域的重要文件、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等内容。本书的资料和文献搜集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兼具学术性与工具性,既力求所有的编年内容都有据可查,又努力使全书能较为准确地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工作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本书由南京晓庄学院特聘教授、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 四个一批"人才凌亢教授牵头组织高校和政府部门的39名专家学者共同编写。本书测算了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综合发展指数和平衡发展指数,同时对不同学段和不同省区市的教师教育事业综合发展指数进行了分析,聚焦小学教师教育,深入探讨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关注小学教师的数字素养、心理健康、艺术素养和教育思想等,为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建言献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专家观点和对策建议,为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研究提供翔实的教据支撑和全新的思路探索,
本书是由原欧洲大学校长常设会议、现欧洲大学协会领导的编委会组织编写,瑞士学者瓦尔特 吕埃格总主编的四卷本《欧洲大学史》的*后一卷。英文原版图书已于2011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卷重点梳理了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1世纪初欧洲大学的发展与变革历程,内容涉及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的管理与资源、大学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等。全书结构缜密、内容完整、逻辑线索清晰,是了解现当代欧洲大学发展脉络与未来走向的经典作品,也是学习和研究欧洲大学的学者及对欧洲大学感兴趣的读者的重要参阅读物。
全书以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为目的,按照 理论基础 生成机理 现实背景 现状考察 创新路径 保障体系 的总体思路与框架,系统阐述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依据,探讨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教学创新路径,力求解决当前高校思政课 说服力不强、吸引力不足、感染力不好、影响力不大、导向力不够 的教学问题,形成 增强说服力、提高吸引力、强化感染力、扩大影响力、强化导向力 的教学创新 五维 模型,达成增强亲和力提升针对性有效性的思政课教学目标,促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 真信 真学 真懂 真爱 真用 。
《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报告(2022~2023)》是继《中国教育扶贫报告》(教育扶贫蓝皮书)之后,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出的一部聚焦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蓝皮书。本书以助力与促进乡村振兴为目标,紧紧围绕我国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现实和问题,剖析成因,总结经验,探索对策。总报告对数字时代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行动与策略进行了研究;专题篇对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农村社区工作者治理能力提升、革命老区教育发展等各具特色的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省域篇从省域视角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各地乡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行动和实践成效,呈现了我国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 省域智慧 。期望本书能对我国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隋唐五代教育制度文献集成》按照教育的逻辑构建起一个能反映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全貌的文献资料体系,包括教育政策法令、教育行政机构、官学(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学规、教材)、私学(家庭教育、初等教育、专门教育、书院)等文献史料,可作为中国教育史和教育管理研究之根据。
《大学管理之道在于沟通:俞立中媒体访谈录》是俞立中担任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校长期间接受媒体采访的访谈汇辑,选取的访谈稿件有特色、有深度、有影响,通过媒体访谈的独特视角,全面生动地反映了俞立中的教育理念和治校思考,以及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勇于创新的实践。全书均为在媒体上已发表的文章。俞立中,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1997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2003年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2006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任上海纽约大学一任校长。
《外国教育通史.第18卷,世纪后期的教育.下》由吴式颖,李明德,杨孔炽主编
本书以规范性、工具性、代表性、有效性和时代性为编写原则,以*《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为编排格局,共设有学校章程、教职工管理、教务管理、专业建设、教育研究、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德育管理、学生管理、招生与就业、安全管理、国际交流、信息网络管理、附录等部分,每部分设 导读 ,结合具体制度,解读、梳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要义。本书中的管理制度主要采编于示范校建设中比较典型的学校,所采选的制度以教学管理为主,且经历过办学历史的考验。同时在资料选取的过程中,也兼顾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类别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制度,供相关学校借鉴、学习、参考。 本书供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者借鉴、学习使用,也可供关注职业教育的人士阅读参考。
对全球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持续监测是我们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情况也是我们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参考。 2021/2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除了对可持续发展目标4(SDG 4)的进展情况(包括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的新证据)进行述评,还敦促各国政府将所有机构、学生和教师视为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本期报告认为,教育的任何领域都有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其中,虽然大多数人都支持公共教育,但这种支持在几个中低收入国家已经逐渐削弱。本期报告发现,没有哪种类型的教育提供者提供的教育质量比其他类型的更好,建议政府将所有教育机构、学生和教师视为一个系统的一部分。 教育关乎未来。
《隋唐五代考试文献集成》(上、下)根据考试的实施过程,从浩繁的历史文献中辑录隋唐五代380年间有关考试的文献,详加整理编纂,归为学校考试、科举考试、官员铨试和时人评议四类,每一类之下再作具体展开。
本套书一共三本,包括:第1本:家校合作的国际比较与学理研究、第2本:从家校合作到教育良好生态:区县和学校经验、第3本:家校合作调查:变量结构与数据报告。这套书采用 科研引领 行政推动 实践创新 三位一体的行动路径,紧紧围绕 如何借鉴国际成熟的家校合作构建本土化实践框架 这个问题展开研究,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家校合作发展沿革、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他们之间共同的、值得借鉴的经验;从这些总结提炼出的、具有共性的国际经验出发,探讨我国家校合作的发展方向和空间;通过辐射全国的、持续的本土化实践和跟踪研究),提出本土家校合作的实践框架和模型。
1890-1920年既是美国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社会改革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各种形式的教育在推动社会改革中发挥了何种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这是以往美国教育史研究涉猎较少的问题。 《教育与美国社会改革(1890-1920)》力求在占有较为充分文献的基础上,努力借鉴社会学相关理论,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探讨教育在推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改革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及其结果,分析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教育与美国社会改革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一个特定的视角重新审视1890-1920年美国教育的历史演变,丰富和拓展美国教育史研究,进而深化对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的认识。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教育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展望未来,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学如何继往开来,接力发展,需要我们很好地去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准确定位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水平,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该套丛书以国家重点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发展研究 为依托,集合全国教育学科各学科专业领军专家,作者队伍强大。从学理层面来看,教育学史越来越凸显其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既是为了镜鉴现实,为了推动教育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又是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为了保存和传播教育学发展的积淀。从读者需求方面来看,研究和学习教育学的人需要很好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史,明确自己研究的基础和学科定位。该丛书总共12卷本,每本书预计20万字,全套丛书预计2
本丛书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破除 西方中心论 的教育史叙述范式,从全球史观和文明互鉴的视角考察人类教育的发展历程。在系统展现外国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与制度历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与教育的社会性关联及其作用机制,集中诠释了外国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智慧,并以史为鉴,烛照未来,总结外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有关教训,展望外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趋势,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与借鉴,也为人们进一步更好地了解和研讨全人类的伟大教育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隋唐五代教育研究》是一部断代教育专题史,依据 突出专题,兼顾编年 的原则,分为文教政策、官学、私学和教育思想四编,首次对隋唐五代380年间的教育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面呈现这一时期教育发展变化的全貌,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堪称该领域的奠基之作。
本书分为总报告、评价篇、案例篇、未来篇等几部分,从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实践出发,以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发展和趋势为研究对象,在数字信息时代的社会系统中观察国内外教学优势资源的分享与互动。在历史方面,回顾了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系统调整;在政策方面,梳理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诞生以来我国相关监督和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在实践层面,重点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学科发展情况、教学质量与评估指标建立情况。该蓝皮书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战略思路
《中国民办教育通史》(古代卷、近代卷、当代卷)撰述的是远古 2016年,从古代、近代到当代中国民办教育的产生、形成与绵延发展的历史。依据民办教育和私立教育的概念界定和时间阶段的划分,《中国民办教育通史》(古代卷)《中国民办教育通史》(近代卷)是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民办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从时间上讲,《中国民办教育通史》(古代卷)《中国民办教育通史》(近代卷)是指原始社会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民办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民办教育通史》(当代卷)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一历史时期的民办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国民办教育通史》(古代卷)由三部分、八章组成:上古民办教育发展史,即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办教育;中古民办教育发展史,即秦汉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的民办教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