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帮大学提前规划大学生活及学习指导书籍,内容包括准大一点暑假如何充实度过,上了大学后要不要竞选学生会,要不要参加社团;转专业各个学校有哪些要求,应该如何准备,二次选拔有哪些班型,大类招生如何分流,大学要参加什么种类的社会实践增加锻炼,大学哪些考证具有含金量及如何准备,以及参加哪类大学生竞赛增加技能,本书还指出大学生保研流程及考研备考事项,包括要不要跨专业考研,如何能跨考成功,如何选择院校,初试备考如何准备,复试哪些注意事项及调剂工作。如何申请国外研究生及流程等。
. 本书深入解读了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确立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寻找教学的 灵魂 ;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构建新型的学习中心课堂;从 坐而论道 走向学科实践,建立实践型的育人方式;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概念教学,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从学科孤立走向学科融合,有效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透彻的分析和解读,清晰描绘了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要求和实践路径,为中小学教师、校长和教研员理解认识和积极实施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被压迫者教育学(50周年纪念版)》介绍了保罗 弗莱雷的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该理论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阐述了教育与觉悟的关系。 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解放既不是恩赐,也不是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过程。 另一方面,教育是以解放为目的的。弗莱雷批判当时社会的 储蓄式 教育把学生视为被动 接收 知识的无知者。他认为,学生 存储 教师 灌输 的知识越多,就越不能形成批判意识。弗莱雷提出,应该摈弃 储蓄式 教育,代之以 提问式 教育,以唤醒人们对世界问题的批判意识,鼓励人们不断反思自身的生存方式,进而把教师和学生从 驯化教育 中解放出来。 保罗 弗莱雷的思想充满了实践理性的张力,他认为,作为自由实践的教育学应该将理论与经验、历史与现实、思考与对话、批判与参与紧密结合,其*终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角落里的生机 图解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与变化》以24个主题72个活动案例,生动呈现了大自然的缩影 幼儿园班级自然角的意义和面貌,它能让发现和探究随时发生,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以及对大自然一生的热爱。每一个主题案例都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材料准备、环境创设及幼儿观察内容,步骤清晰,目标明确。特别设计的 小提示 科学小知识 板块能丰富一线教师的相关科学知识,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自然角照顾过程融合了观察与分类、记录与交流、预测与推断等科学探究领域的核心经验,能够为孩子们的合作、自信、求异、坚持等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热爱生命的意识、认真负责的态度的培养提供土壤。这是一本实用易操作的工具书籍。
本书是李连江教授论治学的封笔之作。作者的《不发表 就出局》偏重谈如何在学术界谋生存,本书侧重讲怎样在学术界求发展。 求发展,就是把学问做好做深,实现学术创新的最优化,把自己变成学术界的一个名牌。 学者的天职是追求真理,本书是学者长征路上的踏脚石。作者说: 术与道,说来玄妙,其实都是常识。 但是,我们往往不懂常识,因此常识是不怕重复的真理。本书共20讲,每一讲都是一个 过来人 在40年学术生涯中参悟的智慧,也是他在明师指导下孜孜不倦地 下真功夫 积累的经验。 本书只有一位作者,然而是众多学者的 对话 。作者说: 书面论治学,很容易掉进自己挖的坑,对话变成独白。 但是,在娓娓道来的20讲中,仿佛有无数 学者 参与对谈,感悟、共鸣、切磋。 学者的术与道,从前辈学者处来,到后辈学者中去,薪火相传,生生不已。朴
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跌宕起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有必要回望过去的路,客观认识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不足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展望未来的路,职业教育在富国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可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现代化发展之路。 本书主要分为十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基本结构。第一章总括性地描述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阶段、主要成就、核心特征;第二到八章分别聚焦8个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发展问题,涉及理念变迁、体系建构、办学模式嬗变、专业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培训、农村职教改革、德育改革及国际化发展;第十章基于对新时代背景的分析,提出中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道路。
今天的教育将走向何处?在当今这个时代,虽然父母在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但很多时候却忽视了与孩子在生命和成长层面的沟通。 在本书中,家族系统排列大师海灵格将通过介绍他在系统排列工作坊中的案例,引导读者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帮助我们超越那些与孩子的教育问题相关的表面上令人担忧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孩子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孩子或者父母所挣扎和顾虑的事情,引领父母和孩子与家庭一同前行。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创立、推行两年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本书首先简述对分课堂的基本操作,随后以全面的理论分析,指出对分课堂整合讲授法和讨论法,系统贯彻四大学习理论和三大教学理论,通过重新定义课堂和师生关系,实现了对传统教学的实质性变革。对分课堂权责对分的核心理念,带来了民主对话、自由开放、和谐舒畅、生机勃勃的课堂。对分课堂顺应人性,张扬个性,促进主动学习,培养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破解“钱学森之问”作出了新的探索。对分课堂带来对教学评估、学术评价、考试模式等重要问题的新观点、新思路,结合体制和文化优势,有可能引发中国教育的巨大变革,为后工业化时代的世界教育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 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 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 质疑文化 。
循证教育学是一门由循证医学与教育学交叉发展而来的新兴交叉学科,致力于将最佳证据与教育教学情境、教师的专业智慧和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教育研究、教育管理决策和教育教学实践。本书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与案例相结合的设计框架,由循证教育学研究方法篇和循证教育学研究实践篇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系统全面,既有循证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介绍,也有循证教育学的研究实践及方法解析。
文献综述是一个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文献体系进行综述通常被视为轻而易举的事。但在实际中,尽管做研究的学者确实写出了所谓的文献综述,其质量却参差不齐。事实上,很多文献综述只是堪堪伪装成文献综述的注解式文献目录。本书介绍了一系列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观点、确定不同观点间的联系、理解论证的性质和运用方式。作为读者,你将看到并需要思考如何解释观点、参与学术讨论、分析他人观点和研究的价值。从这本书中,你将不仅仅了解到好的研究综述是什么样的、应该如何做,更能够通过掌握分析和论证的技巧,让以往研究真正成为打开你研究想象力的钥匙。
数字化教学是应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来实现对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资源的丰等的教育方式。数字化教学通过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将复杂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的智能处理,从而能够更好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加强音乐能力水平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本书内容包括传统音乐教育的理论分析、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现状、数字化与教育、数字化对音乐教育的多方位影响以及智慧音乐教育理论与应用、智慧音乐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本书结构合理,内容全面,适合音乐学习者与表演者阅读。
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学习及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 互联网 教育 的出现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本书作者探讨了教师角色再造、学习方式的变化、组织管理再造,以及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来探讨了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并重点探讨了未来教育发展策略。作者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探讨技术对社会的变革,并以此探讨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作者结合了自身在教育技术领域20多年的教学经验及研究成果,从一位学习者、教育者、研究者的混合视角,探讨了几个影响特别深刻的例子,包括多媒体资源、可汗学院、翻转课堂、MOOC、移动学习、平板教学、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互联网与技术的结合将从以往 看得见的技术 逐渐发展为 看不见的技术 。
《学会管理: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分上下两篇:上篇 学校发展规划与编制 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学校发展规划的思想 学校发展规划是什么,学校发展规划的特征,学校发展规划的编制等。下篇 学校发展规划样本 则选择了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主旨与风格的学校规划案例,以及各校对规划实施的经验总结。此书可供校长朋友们主持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时参考。
本书围绕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如何生成的 这一核心问题,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两所小学的50余位一线教师展开了长达2年的田野研究。作者借助恩格斯托姆的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 ,对大量实证资料进行扎根分析,提炼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三个主要情境,即课堂教学情境、集体教研情境以及校本研究情境,并进一步提炼出 嵌套式 拓展式 循环式 三种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终归纳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一般路径,即 问题情境 中介工具 联合活动 知识生成 问题解决 知识更新 的整体机制,为我们理解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践指南》共分四个部分,指向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背景;目标与课程结构;实施与评价;方案更新等核心主题;每一部分又由理论基础、案例、案例评析三块内容组成。《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践指南》由项目学校的成员和大学与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者共同完成。*部分的理论基础由华东师大朱伟强教授、研究生张诚撰写,案例评述由朱伟强教授撰写;第二部分的理论基础由华东师大胡惠闵教授、研究生曲琳,松江教师进修学校陈玲玲硕士撰写,案例评述由胡惠闵教授撰写;第三部分的理论基础由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夏雪梅副研究员、研究生陈传东、雷福英撰写,案例评述由夏雪梅副研究员撰写;第四部分的理论基础由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夏雪梅副研究员、研究生胥明雨、周坤亮撰写,案例评述由夏雪梅副研究员撰写。每一部分中的案例均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学习科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其主要探究人类如何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在什么情境下发生,以及人类如何决定学习发生的源头等问题。 本手册探讨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点:(1)学习者如何理解无处不在的信息并与之交互?(2)如何设计对于学习者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环境?(3)如何有效设计、分析和评估教学和学习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从研究内容来看,本手册主要包括关于学习过程的研究、关于学习环境的研究、关于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三个板块。 首先,学习科学对学习过程的研究涉及心智过程和社会过程,以及影响这些过程的文化因素、系统因素和其他有关因素,学习科学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课程与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次,关于学
《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共7章,51个故事,指向课程领导的规划、建设、实施、评价等核心主题;每一篇故事由导读、案例和问题讨论三部分构成。学校课程发展愿景开始可能只是一个想法,然而一旦发展成感召一群人的目标时,就不再是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开始把它看成是学校发展的“引擎”。课程建设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领导团队依据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作出选择、决定、调整、适应……它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领导者,强有力的领导不是指挥和支配,而是激发教师潜能,并使他们成为自我领导者。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作出正确的课程决定。
《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是英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赫伯特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 1903)的代表作,被视为英语世界zui重要的教育名著之一。 斯宾塞的一生地位显赫,他先后获得了英、法、美等11个国家,32个学术机构的院士、博士等荣誉称号,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被科学界和教育界誉为 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 。他在本书中提出的经典之问 什么知识*有价值? 一直引导着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的青年教育学者王占魁博士历时一年翻译而成。译者既精准地翻译了全书,又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在各章节中增加了一些精当的标题和注释。此外,书中还通过脚注的形式呈现了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罗伯特 赫伯特 奎克(Robert Hebert Quick)、英国伦敦师范学院教授约瑟夫 佩恩(Joseph
社会情感学习(SEL)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行为,也可以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就产生积极影响。 社会情感学习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潮流,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合作等支持性环境建设,在校内外形成 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 的人际关系与积极氛围,帮助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负责任的决策和关系技巧,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意识,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焦虑和行为问题,有效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13 世纪初,大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诞生的? 从 16 世纪开始,欧洲的这种教育模式如何传播到整个世界? 自 18 世纪始,大学经历了哪些主要变革? 1945 年以来大学的普及化为 知识社会 的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 又涌现出哪些新的困境? 《大学的历史》一书从文化、宗教、社会和政治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各国的高等教育在各个时期发生的变革,展现了数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知识传播模式的演进,为 反思当下大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具备历史纵深的谱系。
《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在我国 追求公平,提高质量 教育改革背景下,《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主要从 为什么 、 是什么 、 怎么做 三个方面对表现标准展开探讨:首先,《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通过考察国际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改革中表现标准的地位与作用、我国表现标准的缺席所导致的问题,指出我国何以亟需表现标准。接着,《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通过考察表现标准的历史演变,明晰了现代意义上的表现标准与学科素养的关系,以及表现标准的内涵,进而探讨了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并基于各国教育标准与大型的国际评价项目的考察构建出学科素养模型的分析框架,剖析了如何通过学科素养模型实现学科素养向表现标准的转化。*后,在综整当今国际上有关表现标准的研制程序与编制技术,结合本土背景提出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