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低的自我评价 与 过高的自我期待 是现代人主要的焦虑来源,也是完美主义的本质。 自我评价与自我期待是紧密相连的。倘若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从事一件不擅长的事,就会把期待降低一点;假使发现自己做起来得心应手,就会把期待拉高一些。将两者紧紧地绑在一起的,就是所谓的 现实感 。但如果基于某种原因,两者中任何一方出了问题,那便会引发焦虑。两者脱钩的程度越大,差距越远,焦虑也就越强烈,一个人就会用各种方式控制焦虑,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完美主义行为 僵化思考、过度努力、无法放松、不断逃避问题、讨好别人、犹豫不决、急切转换跑道、批评他人做法 过高的自我期待背后往往隐藏着某些恐惧,比如失败、害怕被人追赶上、怀疑眼前的成就只是在自我欺骗等等。这通常是个体在成长阶段,经历过 有条件的爱 ,即接受者必须达成给予
撒谎成性、喜欢夸大自己贬低他人、特权感很强烈、在意赞美和注视、无视他人需求、剥削他人、缺乏共情力、自我为中心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小心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是一种致命的危险,一旦爱上一个自恋者,你的人生将万劫不复,既无法挣脱这种病态窒息的关系,又无法跳出这种循环。更可怕的是,你的恋人、朋友、领导、父母、同事,但凡身边人有1个自恋型人格,你的人生和能量都正在遭受蚕食!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心理学研究员阿拉比结合自身经历及多年关于自恋型人格的研究,向我们详细地剖析了自恋型人格的惯常伎俩、操纵他人的行为动机、自恋型受害者的创伤、自恋者与受害者的相互吸引,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指导来帮助我们走出自恋者的操控,拿回人生的主导。 这是一场你能赢的游戏,识破自恋者的诡计,不再围绕他的期待而活。
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医生告诉心脏病患者,如果不改变他们的习惯,他们将会死亡时,只有七分之一的人能够成功地坚持下去。只有愿望和动机是不够的, 即使是在事关生命或生命的时候。 基于如此现状,我们该如何改变自己和组织呢? 在本书中,作者罗伯特﹒凯根和丽莎﹒莱希展示了我们的个人信念和组织中的集体思维模式如何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自然而强大的对于变革的免疫机制。通过揭示这种机制如何阻碍我们,罗伯特﹒凯根和丽莎﹒莱希给了我们开启潜能并终前行的钥匙。通过明确并穿越我们自身对改变的免疫,帮助让组织与个体共同前行。本书极具说服力和实践性,提供了诊断方法、令人信服的案例研究和必要的工具, 帮助读者克服惯性的力量,改变生活和工作。
这是一本不依靠意志力的习惯养成指南。 实现重大变革的最佳方式,是在时间的长河中重复执行许多小的行动 将某项技能提升1%,每天花1%的时间学习或提高某种能力,将某种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提升1% 一次改变1%,一次进步1%,每一天的小变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蝴蝶效应。 《1%法则》提供了一种改变人生的创新方法,通过逐步、逐次的1%,将小阻力行动融入生活,将重要的行为转化为易于重复的动作,从而引发一种良性的习惯循环,并以新的、良好的习惯替代坏习惯。 生活是一场长跑而非100米跨栏赛,以1%法则的心态,不依赖意志力、不内耗、不焦虑,设定信号、简化行为、提高动机,一点儿小改变、一个好习惯,将会产生复利效应,如滚雪球般,为你带来丰硕的人生成果。
本书介绍了青少年版移情焦点心理治疗(TFP-A)的理论基础、临床治疗操作方法。这是一种针对严重的青少年及青年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其发展来自于美国的宝琳娜?克恩伯格在儿童和青少年方面的出色工作。TFP-A基于对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结构变化和发展任务的理解,治疗中将目的设立为处理干扰青少年发展的病理性客体关系和身份整合,促进心理结构的整合性变化,以应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挑战。本书的第一部分,首先探讨了人格障碍的现象学,检查了人格障碍作为青春期诊断类别的有效性,并回顾了其发展的病因危险因素。本书呈现的对于人格障碍的理解是建立在奥托?科恩伯格的当代客体关系理论和 身份认同弥散 的概念上的。书的第二部分是介绍TFP-A的治疗方法。第三部分介绍了TFP-A如何在治疗的不同阶段展开。
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喜欢避开聚光灯,沉浸于自己的一方角落。比起发言,他们更喜欢倾听;身处人群,他们倍感孤独;渴望交际,同时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恢复精力 这就是并不为人们所理解的内向者,甚至连内向者自己也以为自己的性格存在缺陷。为了帮助内向者更加科学地认识自己、提高自信,在外向者主导的世界如鱼得水、收获幸福,本书应运而生。 本书首先帮助内向者全面认识自身的内倾型性格,从生理角度来认识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根本差异,确定自己在内向 外向连续体上的位置;其次提供改善内向者与其伴侣、孩子、同事、朋友关系的方法和贴士,帮助内向者正确地面对自己和向外界表达自己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融入外部世界;最后说明如何有效而充分地运用内向性格的独特优势,发现新方法补充内向者的能量储备,创造一个顺应
你是I人吗? 你曾有过 要是变得外向就好了 的念头吗? 属于内倾型人格的我们真的就 社恐 、无趣、没有职场优势,需要改变吗? 作为E人,又该如何更好地与I人相处呢? I型人格 的 I 指的是 introverted 内倾型人格;而 E型人格 的 E 指的是 extroverted 外倾型人格。这种说法来自于荣格MBTI十六型人格,而I和E是十六型人格中的第一种维度。据统计,日常生活中具有内倾型人格特质的人占人口的30%-50%。I人并非社会的极少数,与E人一样,他们无处不在。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I人觉得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很难被他人理解与认同。 身为一名典型I人,作者在本书中结合人格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带领我们走进内倾型人格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为什么很多人无法理解甚至误解内倾型人格特质?I人们又该怎样正视自身的人格特质,看到自己的优点?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习惯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建立在让他人满意的基础上。他们的脑海里,总有这样一群声音: 我这样说,他不会多想吧? 不是我,不是我,别怪我。 被嫌弃、嘲笑又算什么,只要不被抛弃就可以了。 交往中,他们很想安顿下来,可面对冲突,他们就像赤脚踩在发烫的铁皮上一样,无法扎根,不得安稳。这,就是讨好型人格。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仅会感到疲惫与委屈,还很难吸引真正欣赏自己的人。不如,试着对自己说一次: 停下来吧。 本书从5组情感反应入手,精准深刻地描述了讨好型人格会经历的各种感受,由此,从5组维度探讨了讨好型人格的关系模式,由内而外,带你学会找回自己的 个性 。因为,这是你的人生,你本不该为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活。 读完本书,你将学会什么是正确的爱,什么是爱所爱的人,而不是讨好他们。 祝大家终
本书结合当今社会环境下与人格发展相关的热点话题,追溯了人格障碍诊断方式的历史与进展,涵盖了人格障碍的生理机制和毕生发展过程,探究了影响人格障碍形成的依恋关系、认知、情绪因素,深刻揭示了人格异常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展望了整合视角下人格障碍治疗的可能性与有效性,为理解和治疗人格障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制订的《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人格类型被分为A、B、C三大类。其中B型人格者的特点包括:他们给人的感觉虽颇为亲切,但不容易深交;看似关心别人,其实在意的是别人眼中的自己;他们对人我界限掌握不佳,交浅言深、情绪勒索、若即若离是常事;他们信奉 刹那就是永恒 ,想要留住自己喜欢的一切;他们生活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根据程度的不同,拥有B型人格特质的人还可分为B型人格倾向者和B型人格障碍者。在某种意义上,B型人格甚至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温床。 在大众对 B型人格 知之甚少的今天, B型人格 的相关问题普遍被视而不见,B型人格者即便自己内心痛苦,或是亲友极度困扰,也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该向谁求助。 本书就是改变这一切的契机。专业精神科医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也是人们一直感兴趣的话题。《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是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教授大卫 范德的力作。范德教授曾在多所大学讲授人格心理学,在人格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本书既可作为教材供心理学专业教师及学生使用,也可成为心理学专业从业人员了解人格领域的通识读本。本书内容涵盖主要人格理论、追溯其历史渊源,也收纳了大量的当前研究,包括生物学角度的研究、跨文化心理学以及与人格相关的认知加工等。
● 你是否认为自己是某种性格的人?你是不是坚信大五人格、九型人格的测验结果?是否认为自己的性格适合或不适合某种行业?是否认为许多情况下的不成功都是因为性格中的局限?我们常常习惯于将自己当作某一类人,将自己限制在某一种生活模式上,但这却常常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在《突破天性》中,布赖恩 利特尔告诉我们,人格不是稳定不变的,我们不只有 固有性格 还有 自由人格 ,每个人都能掌控和改变性格,提高对不同场合的适应力,让性格成为你工作和生活的助力! ● 《突破天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通过个人计划、个人建构、稳定特质、自由特质等多个层次、多种视角来认识自己和他人。布赖恩 利特尔告诉我们,想要了解他人,不能问 你属于什么人格类型 ,而应问 你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 ● 人格
关系对于人之重要性,就如同阳光与空气对于人之意义。任何个体的发展都依赖其与周围人的关系,而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只有把人的发展放在关系的背景之下来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人的种种人格特征和心理属性,才能真正把握个体心理变化的轨迹。《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一本对人类关系的总体面貌、局部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详尽分析的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关系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的完整知识。本书详尽介绍了人际关系领域的各个主题,包括关系的概念、种类、产生和发展、机制、情感过程等,同时讨论了重要的人际关系,如两性关系、友谊等,为读者清晰地勾勒出关系科学的概念演化和方法更新的历史过程,其中不乏对一些重大事件和经典研究的精彩描述。哪种关系对个体而言是*重要的?为什么有些
你拥有高敏感的人格特质吗? 别人尽情享受生活时,世界在你眼中却处处是雷。 ? 总是觉得自己 不够好 ,想成为 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 。 ? 总是很容易情绪波动,害怕冲突,常常被别人说 想太多 。 ? 总是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 玻璃心 仿佛时刻都会碎掉。 高敏感与生俱来,你大可不必 改变 这种人格特质,相反,只要足够了解它,你不仅可以更舒服地生活,还可以发挥这种人格特质的优势。 职业 脱敏 培训治疗师艾莉森 莱夫科维茨认为:即使因为拥有高敏感的人格特质而处处感觉痛苦,我们仍然能够有策略地训练对曾经轻易刺激到自己的事物 脱敏 ,培养自己的 钝感力 ,找到与自己相处的舒服的方式。 身为一名高敏感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艾莉森本人也是一个高敏感者,除了帮助自己找到了与自我相处的方式,她也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了解你我,实现高质量相处的实操性手册。 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性格不一样,理解和处理生活的方式不一样。 我们都一样。 我们生来就要面对人际关系。我们的人际关系常常陷入困境。 为什么对方不讲道理? 为什么我们熟不起来? 为什么别人不相信我? 为什么我们活得这么累? 如果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不能了解 我是谁 。九型人格是一种古老而智慧的性格分类方法,是一盏观察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明灯。 本书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洞察内心的真实想法;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处境中的性格变化,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人性;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不轻易做出指责和判断,不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获知不同的人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掌握改善人际关系的具体方法。 本书以专业、深刻而简单实
《亲和性假说:区域人格影响健康的大数据分析(暨南文库 新闻传播学)》以美国州水平的人格数据和公开健康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区域人格和公共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重点考察了环境因素在其中可能存在的调节作用,因而提出了 人格与环境亲和性假说 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许随往外看了一眼,窗外日光如瀑,蓝色的海浪万顷,绿色的林木葱茏,光影交错间,一晃眼夏天就要结束了。 她忽然想起高中转学的那天,也是一样的炽夏。许随懵懂地遇到一个如烈日般的少年,她却卑微如苔藓。 一眼心动发生在夏天。 一段有始无终的暗恋也结束在蝉鸣声中。
你是否为自己的内向而烦恼?你是否曾想过转变为性格外向的人?其实,内向不是弱点,更不是性格缺陷,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内向型性格的特质。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内向型性格不再是你的短板,而会成为你独具的魅力和优势。 《内向优势:性格内向者的潜在竞争力》作者作为内向型性格群体的代表,现身说法,总结了其多年来进行性格指导的实践经验,并通过鲜活的案例生动描述了内向型性格的特质和优势。作者详细讨论了在这个崇尚外向型性格的社会中,内向的人是如何被看待与对待的,并提出了内向者发挥和强化自身性格优势、摆脱现实与心理困境、实现自我成长的有效方案。 《内向优势:性格内向者的潜在竞争力》摒弃一切空洞的理论和教条,深度体认内向型群体,帮助其重拾自信、遵从本心,将性格转化为优势,迸发更大力量改变人生境遇。本书同
如果你在亲密关系中备感受挫,那么一定要及时意识到:不是你不好,而是TA太自恋。有这类人格障碍的人,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而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了 供给 来源。没有这些供给,自恋障碍机制就无法运作。TA们利用 供给 激发自己的积极情绪状态,从而将内心深层的不安全感转化成短期内的心理安全。 阅读这本书不需要去费劲参悟心理学理论和大道理,在作者娓娓道来的故事和案例中,或许你的心底就已经有了答案。
《人格研究(第二版)》是郭永玉团队十余年来在人格领域研究工作的一个汇集。与 版相比,第二版呈现了该团队 成熟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与他们已经出版的著作相呼应,本书继续整合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专题研究成果,体现这一领域从理论流派纷争到深入的专题研究的重大转向,构建一种主要围绕专题研究展开的能够充分呈现本学科研究成就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构架由人格特质、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以及人格与社会文化几部分组成。作者试图充分联系中国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借鉴西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取向、多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呈现一种既探索人性研究的科学问题又回应中国社会巨变中的现实问题,既有助于自我认识和个人健康又深切观照社会公平乃至世界和平的人格与社会研究新面貌。
这是一本谈论爱与自我的心理学通识读物,聚焦于与“我”关联 为紧密的亲密关系:爱与性、婚姻与家庭。 所谓“始于颜值,忠于人品”,人究竟是如何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呢?本书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关于美的定义,具体分析女性和男性的择偶标准。 人们在讨论婚姻的时候,究竟在讨论什么?你真的了解婚姻和自我吗?单身的快乐与孤独又分别落脚在何处?无论你是恐婚还是渴望婚姻,也许能在这里找到答案。本书为你梳理婚姻的前世今生,从满足生存需求的“制度化婚姻”到满足马斯洛需求的“伴侣式婚姻”,直到 以实现自我和自我成长为目标的“自我表达婚姻”,探索新型婚姻的可能性。 ,以同理心为中心,讲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与伴侣、与自我的沟通。 本书从恋爱、婚姻、社会的角度阐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回答“我从
本书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总结与人格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揭示人格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过程,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在整个人生历程中扮演的角色。全书包括三个部分,共八章。*至第三章构成*部分,主要探讨人格发展的基本概念、常用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四和第五章,主要涉及人格发展的轨迹及其背后的内在机制。第三部分由第六、第七和第八章构成,重点关注人格发展与重要人生主题(人际关系、工作和健康)之间的双向关系。前两部分主要是人格发展研究领域的理论探讨,算是 顶天 ;第三部分旨在揭示人格与每个人的人生或者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意在梳理人格研究的生活基础,算是 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