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的 心学 ,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 心学 体系。纵观王阳明的生命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 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更有甚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 王学 对日本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日本三岛毅博士有诗云 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而有着 日本经营之神 之称的稻盛和夫也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
本书不仅是荣格的成名之作,也是传世之作,展现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荣格在书中提出,人的性格不受遗传的影响,不受性别的限制,也不是生活环境所养成的,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心理倾向。他归纳出了八种心理类型,不同心理类型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差异较大。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深度认识和了解自我,理解每个人对幸福存在不同的需求,能够和与自己类型不同的人做到相互理解并彼此认可。
《北大心理课》囊括了认知心理学、性格心理学、情绪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成功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多个心理学分支,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人际交往、情绪等,都涉及了。课程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事例,同时介绍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并在开篇引用名人名言。这些方法无须您细细揣测,完全可以拿来就用,帮你轻松掌握心理学的智慧与奥秘,教你从生活、工作、情感、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提升自己,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困难和麻烦,帮助更好地树立自己的形象、处理和朋友的关系、说服别人。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读懂他人、认识社会,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态和幸福的生活。
《皮亚杰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第5版)》旨在全面真实地向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领域读者介绍皮亚杰作为发展心理学家对认知和情感发展的理论,并阐述了普遍个体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在各个阶段的特点与表现。作者在内容选取上,并没有刻意求全求广,而是将所有的论述重心和精力都放在皮亚杰核心的理论上,梳理了皮亚杰关于智力的组成部分和影响其发展因素的论述,详细分析了皮亚杰关于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四个层次中每个层次的特点,并谈及了认知和情感发展与青少年行为的关系。同时还非常清晰地解释了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之间的异同,提出了很多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建议。
《动力心理学》以伍德沃斯1916 1917年度应邀在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面向公众的讲座为基础整理而成,共分八章,系统阐述了作者关于人类行为发生机制的理论。*章通论心理学思想史,说明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诞生的背景、条件、趋势等。第二章讨论心理学的问题和方法,引出 动力心理学 体系及其基本问题,即 机制 和 驱力 。第三、四两章分别考察人类先天遗传的能力和后天习得的能力。第五、六两章主要从发展的视角讨论机制和驱力的形成及其关系。第七、八两章具体应用动力心理学的原理分别考察异常(或变态)行为和社会行为。 《动力心理学》集中表述了作者的机能主义观点,并深入剖析了当时心理学思想以及研究方法中的种种问题,对西方心理学的多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中的惯性,是人们常说的 习惯 ,是大脑的 自动化 运行状态。很多科学家认为,习惯行为是源自本能,形成后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经过23年持续研究,斯坦福大学的波德拉克教授找到了习惯的底层逻辑,并提出具有开创性的 习惯认知框架 和 习惯改善8步骤 ,被称为 人类行为研究的重大突破 。 波德拉克认为,主动认识和关注行为中的惯性,改变触发惯性产生的场景,利用8个步骤,就能有效掌控习惯。他花费数年撰写本书,以扎实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和生活化的案例,让读者清晰理解习惯的底层逻辑、改变方法以及 习惯认知框架 的实践步骤。
《心理学》是杜威出版的*本书。杜威在书中指出,关于自我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主题。他使用 心灵 一词来表示有着意识的 智性自我 。杜威认同把意识视为心理学的主题,曾多次强调意识是一个 事实 。 《心理学》一书是杜威的个人成就:他能以康德和黑格尔为基础,借助当代心理学和实验方法中的新思维,论述他的哲学思想。毫不夸大地说,杜威所有心理学上的想法都可以追溯到这萌芽的基床。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标准的精神分析学的入门教材。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也是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后来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 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书是弗洛伊德在1915-1917年的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讲授精神分析理论的三部分讲稿,因而全书也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精神病症通论三篇。在前两部分,他假定听者对精神分析学的知识毫无所知,所以从入门讲起。第三部分讨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 *篇《过失心理学》共四讲,主要讲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过失,如口误、笔误,并探讨出现这些过失的原因,从中发觉了潜意识的存在,表明了 抑制 作用的功能,指出这些过失都是有其意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被弗洛伊德誉为 当之无愧的名著 。于1895年首次出版,一上市就引发了大众心理研究热潮,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全球发行,是经久不衰的经典畅销书。本书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精准而淋漓尽致,颠覆了人们对大众群体的认识,提出了惊世骇俗的群体理论,预见了20世纪的心理学和政治发展,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各国首脑。 为什么专家团队会做出专家个人都不满意的决策?为什么粉丝圈会妖魔化?为什么群体不能用说理来打动?总之,这本书道出了我们不得不知真相,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群体狂热的背后、探索这个时代。 《自卑与超越》 是一本让聪明人读懂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经典著作。阿德勒认为,自卑普遍存在;人类生而自卑;自卑和自卑的补偿性是人类个体和整个文明的动力源;人可以追求卓越
《占有还是存在》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潜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有人听一对夫妇交谈15分钟,就能预测他们未来会不会离婚有人在网球与球拍接触之前,就能断定这次发球是不是双误有人在掀掉盖布的一刻,就能辨识一尊古代雕像的真假·生活中的决策,无论好坏,我们到底是如何做成的?为什么有些人的决策能力令人称 ,而其他人却错误频出?我们身处的社会笃信这样一种观念:在面对重大问题时,只有尽可能多地汇集信息,尽可能多地花时间思考,我们才能得到 好的结果。在孩提时期,我们就被反复灌输“欲速则不达”“三思而后行”“人不可貌相”等理念。 但在《眨眼之间》中,格拉德威尔通过“闪电约会”“二战秘密破译”等若干有趣的心理学案例,打破你对“决策”这件事的固有认知:那些一拍脑袋做出的决定或是脱口而出的想法,反而 加精准和深刻,我们在眨眼之间做出的决策,比三思而后行或许 具大师水准
《费尔贝恩客体关系文集: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收录了罗纳德·费尔贝恩二十多年间撰写的精神分析领域的代表性论文,内容涉及人格结构理论、动机与客体、内在心理环境等,其观点为当时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所 的理论界开辟了新视野。这些论文可以说是客体关系理论的源头,也是精神分析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学习材料。
“弗洛伊德的《论自恋:一篇导论》”是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中的一个重要分册。本系列由时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沃勒斯坦组织发起,目的在于促进精神分析不同领域间的交流。目前该系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精神分析专业的教学辅导书。本书开篇首先呈现弗洛伊德的经典论文《论自恋:一篇导论》,然后由国际杰出的精神分析学者和理论家围绕该论文进行主题讨论。每位讨论者首先概述弗洛伊德论文的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澄清其中不明确的概念,然后讨论者会以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思考方式整理出弗洛伊德论文中的重要思想与当代议题之间的发展脉络。本书试图带领精神分析学科的学习者深入思考这些议题,希望他们阅读此书如同与国际杰出的精神分析师们进行深入的对话。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了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老年期是其中 的一个阶段。 个体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挑战是,要重新处理自己的过去并同时保持当下的参与。 为了考察老年人如何面对生命的挑战,作者团队采访了几十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收集他们过去半个世纪的信息。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阐述了作者的老年阶段生命发展理论。第二部分讨论了部分老人的访谈资料。第三部分通过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展开对老人生命故事的讨论。 第四部分提出了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及使其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的建议。书中对老年人所遭遇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对如何改善社会、教育及文化环境,使老年人能投入 多智慧从事社会事务,从而获得 好的生命质量,提出了精
全书共七章。首先,作者指出性格不是不可以改变,而是我们不想改变,并且介绍了阿德勒“性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一观点。其次,作者分别介绍了攻击型、防御型等性格类型,并对其表现形式及其改善方法进行了分析。 ,作者告诉我们一旦性格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本书的意图并不是将人的性格进行分类并让人可以对号入座以求安心,不是为了了解自己的性格,而是为了帮助人们 好地认识并完善自我,为此作者还结合具体事例思考了如何改变性格。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性格中的不 之处,让我们在清醒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鼓起勇气去改变,下定决心去践行。那么,让我们跟随作者去 好地了解他人、认识自我,收获 加和谐的生活与 加 的自己吧!
“论弗洛伊德的《哀伤与忧郁》”是 精神分析协会(IPA)《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中的一个重要分册,目的在于促进精神分析不同领域间的交流。 本书开篇首先呈现弗洛伊德的经典论文《哀伤与忧郁》,然后由 杰出的精神分析学者和理论家围绕该论文进行主题讨论。本书试图带领精神分析学科的学习者深入思考这些议题,希望他们阅读此书如同与 杰出的精神分析师们进行深入的对话。
本书是研读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重要入门书籍。 心理分析学会前任 、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师莫瑞·斯坦以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为经,以坚实的原典资料佐证为纬,由表及里地介绍了荣格绘制自我-意识、情结理论、力比多理论、本能和集体无意识、人格面具与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自性、自性化、共时性等理论的经验基础和时代背景的过程。与此同时,莫瑞·斯坦将荣格晚年写的论文与其思想发展的背景结合起来, 再现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和其诸多作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连贯性。让我们在参透荣格深邃而实用的智慧中, 加深刻地认识自己。
本书的主旨在于帮助读者建立心理韧性,使读者能够应对生活中的任何困境或挫折。本书提供快速增强心理韧性的5个日常习惯及轻松实践心理韧性的8个练习计划,以帮助读者建立坚韧的“精神盔甲”。
\\\\\\\"如何让爱情永`不褪色?如何成为热情如火的恋人?我们对爱情是否寄予了过多的期待?提出了太多的要求?当一个人开口说“我爱你”时,背后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德国公共哲学家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带你认识自我,认识爱情。他对爱情与婚姻的每个阶段都做出冷静而睿智的剖析,将自己丰富、深沉的思辨,通过细腻的情境,融合具象而真实的人物角色铺陈开来。从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生理学、哲学、社会学等方方面面,探寻人类情感的迷思与真相。 真`正的爱情,从来不会降临到一个不懂爱情的人身上!\\\\\\\"
“边缘型”一词,指的是心理功能介于精神健全与不健全之间。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女性在外看似正常,但实际上,她们无时无刻不活在“被身边人抛弃”的恐惧之下,并发展出许多奇特且具有破坏性的行为习惯。这导致她们的孩子——尤其是女儿——从出生到成年一直挣扎在无法获得健康母爱的 境当中。 为悲惨的是,这些孩子的痛苦往往一生都无从倾诉,无人承认。边缘型障碍的症状表现既复杂又隐蔽,普通人难以识别和判断,因此,本书将边缘型母亲通俗易懂地分为流浪者型、隐居者型、女王型、女巫型4类。不同类型的边缘型女性往往会寻求特定类型的男性作为配偶,对待子女的方式也各有各的一套,但相同的是都会给子女带来深重的情感折磨,甚至使得女儿成年后也患上边缘型人格障碍(儿子则容易患上其他心理障碍)。为了阻止这类悲剧,书中给4
《情境中的知识(表征社群与文化)/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提出了一种知识的社会心理路径,将知识生产置于个体、人际和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分析。作者提出,表征是所有知识的基础,是自我、他者和客体世界的相互关系。表征的发生、发展和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是理解知识与个体、人际和社会文化情境之间的联系的关键。表征为知识的多元性提供了解释,并且将认识的理性向 认识论的符号与社会逻辑领域敞开。 本书对社会心理领域有重要贡献,可作为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或文化研究领域专业人员,以及对知识表征研究感兴趣的读者的 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