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旸及其《乐书》简介 《乐书》二百卷,北宋陈旸撰。陈旸字晋之,生卒年不详,今福建闽清人,宋哲宗绍圣年间中制科,官至礼部侍郎,事迹见《宋史》本传。《乐书》的编写,始于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 1085),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进献徽宗,前后40余年。《乐书》内容丰富,体例分明,图文并茂,篇章达1124条,图540余幅;征引丰富,考证细密,辨论精审,保存了不少现已散失的音乐资料。王世襄先生称《乐书》为 中国现存历史上较早出现的音乐百科著作 。 《乐书》的前95卷为儒家经典训义,后105卷为《乐图论》。卷1至卷95采摘《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文献中有关音乐的论述加以训义;卷96至卷188以雅、胡、俗分类论述律吕、乐器、歌、舞、杂乐;卷189至卷200为吉
《重校古本地理雪心赋(套装上下册)/四库未收子部珍本汇刊》为古籍整理类图书影印版。子部是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三大类。专列诸子百家及农林、中医、艺术、谱录等书。本次整理发掘了学界重视的多种佚本及新版本,以稿本或抄本为主,整理出了50多部前所未见的珍本典籍,陆续公开出版。《重校古本地理雪心赋(套装上下册)/四库未收子部珍本汇刊》的公开发行,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的资料,俾使学术界通过这批学术资料能够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掌握新的研究方法。
......
清康熙《御制耕织图》是中国古代版画史上的一部传世经典。不分卷,清圣祖康熙题诗,焦秉贞绘,朱圭、梅裕凤镌刻。书前有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五年(1696)序言。《耕织图》即绘刻完成于此年。图绘农村耕作、蚕织绩纺的场景,凡四十六幅,耕织各半。该图据南宋初期楼璹《耕织图》原意而绘,保留原图中的楼璹五言诗,增删部分图目。每幅图上方又有康熙亲书诗文。画法上,融入西方焦点透视法,纤细秀丽。刻法圆润秀挺,曲尽其妙。全书可谓诗、书、画、刻 四美具 。
全书共3篇13章,包括肥胖症流行病学及基础研究、肥胖症的临床实践及进展、肥胖症的中医治疗三大部分。本书打破了单一学科或不同学科单独诊疗的传统束缚,构建了肥胖症中心化管理的全景视野;不仅在广度上将肥胖症的分类诊断、并发症诊治做了进一步拓宽分层,还覆盖了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妇女等),同时结合祖国传统中医诊疗肥胖的宝贵经验,在深度上也涵盖了从基础到临床的主要相关热点及近期新进展,从多维视角再现多学科深度融合诊治肥胖症的理论。
子部是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三大类,专列诸子百家及农林、中医、艺术、谱录等书。本次整理发掘了学界重视的多种佚本及新版本,以稿本或抄本为主,整理出了50多部前所未见的珍本典籍,陆续公开出版。此书的公开发行,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的资料,俾使学术界通过这批学术资料能够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掌握新的研究方法。本册为《赖太素天星催官解》,宣纸线装,一函一册,适于收藏。
在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中,昆曲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2001年五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昆曲为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周秦教授及其研究圑队经充分调研,汇集整理近六十年来有遇演出或教学记录的傅统昆腔戏曲共计四百一十一出(折),结为《昆戏集存》一书。全书分为甲、乙、丙三编,陆续出版。《甲编》就四百一十一韵昆腔折子戏精选早出而完备的场上搬演本影印出版,曲词、宫谱、念白、科介悉仍原檬,不作任何校改。所有引用材料标明出处,以便读者查检校核。
《沈氏尊生书》是清代著名医家沈金鳌编撰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沈氏尊生书》包括《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幼科释谜》、《妇科玉尺》、《要药分剂》凡七种,选用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刻本为底本,精心整理校注而成。 《脉象统类》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以统二十七脉,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诸脉主病诗》一卷,仿濒湖脉法,作二十七脉主病诗,以言脉理主病,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杂病源流犀烛》三十卷,分作六门,共析九十二种病证,从源到流,探其由来,审其变迁,明其证治,变杂乱而为明晰。《伤寒论纲目》十八卷,以仲景《伤寒论》原文为纲,选辑后世医家注解为目,不但于理论阐发精当,于辨证施治更为精详,又有沈氏按语,多补前人所未及。《幼科释谜》六卷,前四
张仲景医著历史上曾分离为多种不同主题的医书,也有多种传抄本。北宋治平年间,校正医书局校理成三部书《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其中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两部书成为中医之书,而《金匮玉函经》则较长时间失传。明代万历年间,赵开美编修《仲景全书》,收入了其中的前两部,为后世研读张仲景著作,留下了珍贵的经典文献。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张仲景著作在宋以后的传承的主要状况展开了研究:第一,深入研究和论述了赵本《伤寒论》、清康熙年间新问世的《金匮玉函经》、当代新发现的两种《金匮要略》本子的传承情况,从而更清晰地把握了仲景三书各本的属性,加深了对三书传本的认识。第二,对仲景三书(其中的《金匮》选用了吴迁抄本)以及相关的两个敦煌残卷作了新一轮校注,在吸取前人高论的基础上,也有不
戏剧是人类精神文化形态之一,在世界戏剧史上,中国戏剧具有辉煌的地位。周、秦、汉、唐以来;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积淀,中国戏剧形成了属于华夏文明自有的、独特的艺术体系.这个体系如同一个庞大的家族,遍布全国各地。在这个大家族中,秦腔以其丰厚的文化滋养、突出的历史贡献、沉雄质朴的艺术魅力而备受尊崇。 关于秦腔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历来争论甚多,有秦汉说、唐代说、明代说,甚至还有更早的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但相对多数的看法,趋向于秦腔形成于明代中后期,即明代说。明代说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表明,一切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都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来决定。明代中期正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期,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为当时文化的发展、变革、传播、繁荣提供了较丰实的经济基础。明代说也提供了必要
寻根搜遗,聚齐京剧各流派代表剧目二百五十余出;服装扮相、剧本曲文、唱腔伴奏、锣鼓经、身段谱;居区排演之范本,专家、票友研习之文献,非物质文代遗产抢救之珍果。
本书作为赏石艺术的奠基之作,阐述了一种赏石艺术理论,阐明了一种赏石艺术理念,为赏石艺术这种新生的艺术形式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为赏石艺术与主流艺术的交融铺就了一条道路,为新时代大众赏石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观赏石艺术品也从身份的焦虑转向了身份的自觉。
中国古代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这些文化瑰宝不仅具极高的文物价值、文献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在当下社会启迪民智、古为今用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古籍分经、史、子、集四类。《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藏子部古籍善本(下)》是深圳博物馆编写的子部善本图录。本书收录中国古代子部文献中的儒家、道家、法家、杂家、农家、医家、天文数术、兵家类等著作,并兼收录部分丛书著作,挑选欣赏和阅读价值较高的善本九十余种予以介绍。
《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